分享

行走丨磻溪村

 昵称45109175 2022-12-14 发布于浙江

第一次走进磻溪村,似曾相识的感觉告诉我,美是一种共识,是情感的共鸣。在这里美是一份自然,是洱海千年碧波酿造的人文风情。是磻溪村的古井、古巷、古庙、古阁,所散发出的绵延不绝的气息和对岁月的眷恋。

到达磻溪村前,磻溪村便因洱海生态廊道的旖旎风光,和它独特的地理标志一一S弯风靡全网,当你走进它的时候,更能体会出这个古村的韵味。

这是一个座落在洱海边的白族村庄。传说,数百年前,一场特大暴风雨,用它集聚的力量在苍山腹地沿洱海方向冲击出了一大片平原,这片土地带着神奇的传说,成了大理白族世居的村庄。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上世纪80年代未,洱海沿岸尚无等级公路,有的只是狭窄的弹石路或者说是乡村便道,那时,我们正年轻,团支部组织青年团员从下关由东向北沿洱海骑行,五十余公里的路途,我们骑行了两天,第一天住在原海东公社的一个小招待所里,那时候还没有酒店、客栈之类的称呼,到达海东前我们经过了一个名叫南村的村子,同行的同事说在大理老百姓常将村子的地理位置体现在名称上,南村一般就是指相对集中的村庄的依南面的村子。又如老下关著名的豆康坡(中丞街),紧挨斜阳峰高处位置的叫上村,位于低处的那个村子就称下村。后来,读过作家北雁《洱海笔记》后,才知道洱海流域“百二山河”是明嘉靖年间贬居云南的状元杨慎,在去往保山途经大理时题写的,并且,在历史进程中成了苍山洱海怀抱中大理坝子的代称。位居洱海南北的上关和下关正好大约一百华里。居北的上关有“北关屏藩”之誉,守南的下关有“南天屏障”之称。提到“百二河山”,不得不讲到磻溪村,因为,磻溪村正好位于上关和下关的中轴线,并且,这个划分并非人为而是自然的神力,它是由一块神奇的巨石充当了平分百二河山的“工具”。对自然的认识和敬畏,常常是被自然的神奇所折服。第一次来到磻溪村,第一次听到这个神奇的传说,让我在迫不及待的心情里见到了这块具有神奇力量的石头。它位于南磻溪本主庙前约二十米的地方,在没见到前,我心里把它默认为是巨大的、威然耸立的,见到后觉得它与普通的石头无二,石头的正面刻有“分水奇石”几个大字,侧面则有一条经纬分明的石纹。看似普通的石头,它并没有威然耸立,却有着神奇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对它对大理坝子的最“公平”的划分。石头不能说话,它领悟着上苍赋予的神力,静卧在这块土地上已经不知多少年,它也像一个卫士守护着世居这里的白族村民。

分水石靠苍山方向就是磻溪村的本主庙,白族居住的村落,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本主庙,被白族称为本主的都是村民信奉的精神偶像,南磻溪的本主庙里供奉的是当地人称为大黑的天神。传说,大黑天神是玉皇大帝的驾前神将。因温疫流行,他奉旨持瘟丹到人间毒杀“瘟神”,因不忍伤及无辜,令玉石俱焚,最终选择自吞瘟丹,毒性发作全身变黑而亡,他以自己的生命警醒后人,弃恶从善,保证人们生存的地方平安遂愿。人们为感其恩德,塑其金身,奉为本主,作为全村的保护神。本主庙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雕龙画凤、飞檐走壁,庙堂里大黑天神怒目圆睁,双手握拳,全身黑得透亮,满脸威严。了解本主庙的来源后,一看后人所塑之像,便可感受到它包含着惩恶扬善,弃恶从善的大愿,渴望着这方水土的平安。我从不妄论这个世界有没有鬼神,我却崇尚勇敢善良正直的品质,因为,这些品质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庙柱上有一对楹联一一“隐善扬恶为非作歹纵来烧香也无益,敬老怀幼安分守己见吾不拜又何妨”。道出人们对弃恶从善的信念和坚守,在于内心的执着,而非表面文章,或是那些徒有虚名的形式。美好的事物靠植根于我们心里装着的信念和追求来维护。

值得提及的是,本主庙有一块“正直是与”的匾额,居住在这里的村民都知道这是本村举人张忠所赠送,字为张忠本人所书。本主庙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忠送匾。民国三年,张忠官至姚安知县,张忠执政时逢河水泛滥成灾,冲毁田园房舍,百姓苦不堪言,张忠倡导修筑河堤,平息水患,发展生产,服务桑梓。1915年8月病逝家乡。张忠在磻溪村的民众心中是一个正直清廉,孝老敬友的清官,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在磻溪村传为佳话。

离开本主庙在曲曲折折的村巷里行走,来到了一口古井前,据说像这样的古井村里现还存留有几口,因自来水管的铺设和自来水的使用,大多水井已被淘汰,今天看到这眼水井突然让人眼前一亮,生出亲切感。幼年曾经历过挑水做饭的过程,也随家人在井沿洗衣洗菜,那个时候,井台是人们交往的一个聚集地,人们一边洗衣洗菜一边寒喧唠嗑说家长,冬天从井里打出的水在寒冬里还会形成一层薄薄的雾,那时,挑水的外婆会告诉我们,井里的水是大地的乳汁,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滋养,再冷的天从井里汲取的水都有温度……如今,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发展,许多井不见了,但是,由井而滋生的那些回忆就像清澈的井水,在岁月的流逝里一想起就会回甘,也像井壁上被绳索磨出的痕迹,不会忘记。

水阁凉亭就在磻溪村与洱海相接壤的位置,跨过生态廊道就是洱海。据说在这片海域曾经有一个大型的银鱼交易市场,水阁凉亭正对着渔民出海打鱼的行船码头,为了保护洱海水质,许多年前在整个洱海流域面积内取消了银鱼养殖,同时,渔船码头也被取消。此时,水阁凉亭里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坐在那,聊着家常,从那里看出去,洱海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海天一色,平和而淡定。洱海生态廊道,像个琏条,把沿海的村庄如珍珠般一个个串在一起,连成一条美丽的海岸线,那些保留了白族传统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依旧是青砖白墙,远远望去就像江南水乡的一幅水墨丹青,顺着著名的S弯,布局着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客栈、民宿或是酒店,抑或是咖啡厅、糖水铺、茶餐厅、酒家饭店,这一派景像真是今非昔比。看着那些穿梭在这片风景里的身影,突然有一种谈一场“恋爱”的冲动,爱洱海百二河山,爱岁月风雨中依旧年轻的山水田园,和山水田园的村庄。当我伫立在那些充满艺术气息的现代建筑前,透过宽大的落地窗,洱海就像一个恬静的女子,独享岁月,而我的心里已把洱海尽收眼底,抑或是在一个温馨的梦里把自己融入洱海……

村庄是村里人的精神家园,土地除了生长庄稼,同样孕育着民族的文化。如果说洱海是母亲湖,磻溪村便是她众多子女中的一个儿女,愿洱海永远碧波荡漾,祝磻溪村的明天更美好。

邱澎,女,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大理州作家协会会员。在《脊梁》《滇池》《云南政协报》《大理文化》等报刊发表作品数万字。著有个人诗集《在洱海边等你》。散文《加糖的玉米面饼》获南方电网纪念建国70周年职工征文活动金奖,纪实散文《穿过岁月的回望》获南方电网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职工征文活动铜奖等,有诗歌散文入选《大理文化》《大理日报》优秀作品合集。现居大理。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