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经常见到被封侯爵,为什么很少有被封伯爵子爵男爵?2

 朝_五_晚_九 2022-12-14 发布于湖北

回答这个问题,那是个工程,其实中国历史上授予伯爵、子爵和男爵的人数比公爵侯爵要多的多,只是其相关事迹的记录很少。

五等爵位的起源

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最早始于商周时期,但具体起源于何时的概念非常很模糊,到现在还争论不休,只能根据发掘考古不断推进。

《国语》中,周襄王言: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

根据左传的说法,除了公侯伯子男外,周代在公之上还有王,另外还有甸、采、卫、大夫等爵位。

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所谓“周行”也。——《左传·襄公十五年》

另外,现在学者经过研究,周早期爵位并不固定,有的文献中记载只有“侯、甸、男,再加上不固定的“采”或“卫”或“邦伯”,但也有言说只有“侯、田、男”三等。

五等爵制的发展

最早的公爵应该是“中央级别”(王国)的爵位,公爵受天子“尹三事四方,授卿事寮”委托处理王公军政,如周公旦,召公奭,姜太公等。

裂土袭爵,封地最大爵位是侯,王畿(王朝)之外的“外服诸侯”,实际上才是一个联邦内封国最高的统治者。

殷墟甲⾻资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或“多邦⽅”,商王国和周王国征伐的敌国。它们的君长被称为“⽅伯”或“邦伯”,如⼈⽅伯、羌⽅伯、盂⽅伯、周⽅伯等。

子和男作为这些诸侯、伯国或邦国的各部族首领或高级将领,带领部族或军队参与对敌人作战。

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根据封地大小,公侯伯子男五爵制度才被明确下来。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礼记·王制》

《左传》(摘抄,不代表正确性)中记载了:公有四位、侯25位、伯21位、子37位、男3位、附庸6位。不知道爵位的78位。由此可以确定在周确实存在五等爵位制。且为世袭罔替。

根据郭沫若先生的研究,在春秋战国乃至汉初时期,天子作为“联邦”之主,公侯伯子男作为封地的国君,其下为邑君(如商鞅)、卿、大夫、士。

比如卫国,周公旦伐定三监之乱,以弟弟康叔封为卫国诸侯,分殷商之民,护卫周王室。妥妥的公国,一度非常强大。

到了卫昭公时,国势不如三晋,于是后嗣贬号为侯。

到了嗣君时期,卫国只剩下濮阳,而卫侯贬号为君,成为秦国的邑君,所以秦始皇一直没灭卫,到了秦二世才废了卫君角为庶人。

公侯伯子男的代表时代

唐宋元时代,爵位比较混乱,宗室爵位和功臣爵位分的并不清晰,以最有特色的宋代爵位为例:

宋代爵制分十一等。

一、王。皇子、兄弟封亲王。

二、嗣王(类似王世子)。

三、郡王。宗室近亲继承亲王者,特旨封郡王。

四、国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五、郡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六、开国公。

七、开国郡公。现任或前任宰相食邑万户。

八、开国县公。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

九、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以上,封侯。

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以上,封伯。

十一、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以上,封子。

十二、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以上。封男。

宋代的子爵男爵数量不少。

元爵对照品级分为:

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各省平章政务),郡公从二品(道、府宣慰使司都元帅),郡侯正三品(元帅),郡侯从三品(上万户),郡伯正四品(中下万户),郡伯从四品(上千户),县子正五品(中千户),县男从五品(下千户)。

元代银牌下千户(从五品)如授爵即授男爵爵位。

明朝承袭元制,但朱元璋将王(亲王)和郡王爵位拿出来单独作为宗室的最高爵位,而把公侯伯子男作为立有战功的功臣爵位授予为开国和社稷做出过巨大贡献功臣和外戚。

完成后,宗室爵位和功臣爵位的对比即:

国公(正一品)对应原亲王,封号谥号都是一字。

郡公(正一品)对应原郡王,封号谥号都是两字。

郡侯(从一品)对应镇国将军。

郡伯(二品)对应辅国将军。

县伯(三品)对应奉国将军。

县子(四品)对应镇国中尉

县男(五品)对应辅国中尉。

但由于郡公、郡侯和郡伯,子爵,男爵为明朝开国前阵亡功臣的追赠爵位(追赠郡公六位,郡侯二十位,郡伯七位),开国后这三个爵位并没有实际成为授封爵位,所以并没有保留。

而子爵(追赠十三名)和男爵(追赠十名)后也予以革除,只是将原有功臣立庙纪念。

这主要是因为子爵(来去是梦)和男爵对照的职位是数量及其庞大的千户级军官,如果这些人都因功授封子男爵位,那么明初的子爵和男爵将多不可计,而且授爵也无法做到公平公正,甚至会引起基层部队的稳定。

伯爵开国时虽然仅授予汪广洋和刘伯温两人,但后期明朝授予伯爵的功臣和外戚人数不在少数。

再者数目惊人的俸禄也是财政无法承受的,索性全部转为世职,所以明代革除了子男的爵位,不在复设,也不在封授。

具体请看前文明朝开国功臣爵位为何不设郡公郡侯郡伯,又为何要革除子男爵位

清朝除了宗室爵位外,还增加了蒙古爵位,与功臣爵位,并称三大爵位系统。

功臣世爵分为九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明代为勋位,),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自公至轻車都尉又各分有三等。

两个“拖沙喇哈番”(云骑尉)称号合并晋升为“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

“拜他喇布勒哈番”再加一个“拖沙喇哈番”称号合并晋升为“三等阿达哈哈番”(三等轻车都尉)。

不要小看这个三等轻车都尉,和珅起步就是世袭这个爵位。

再往上到一等阿达哈哈番(一等轻车都尉)后(成败皆空),再加一个“拖沙喇哈番”(云骑尉)就可以晋升三等阿思罕尼哈番,也就是三等男爵。

再积累功绩和称号就可以晋升为精奇尼哈番(子爵),“拖沙喇哈番”(云骑尉)积累二十六次,就可以晋升为为一等公,一个普通的将领一辈子能到轻车都尉就烧高香了,再往上那基本是没戏的。

所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帝让张廷玉给年羹尧加两个精奇尼哈番(男爵)称号,就是给年羹尧攒爵位呢,把年羹尧美得屁颠屁颠的。

总结

从商周到秦汉,在由唐宋到明清,各朝代不一样,子爵男爵在各朝代封授比例也有多有少,食邑的时代(不由中央政府开支)就多一些,作为不分封锡土的时代就少一些。

明朝除开国追封的子爵男爵外更是一个没封,而清代将子男爵位作为世爵,奖励给功臣,其人数的确也不在少数。

所以说中国历史上授予伯爵,子爵和男爵的人很少是不严谨的,而是明朝很少授予子爵和男爵的爵位。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