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缘丨35.景震剑藏火雷光

 潜真道人 2022-12-14

雷缘丨35.景震剑藏火雷光

前文说过,道长的法器中,我最爱的,也就是被我哄到手的那把“五方蛮雷剑”。但是,我对这把剑的疑问从来没有停止过。(详见《雷缘丨22.五方蛮雷剑(上)》、《雷缘丨23.五方蛮雷剑(下)》)

对于道长的功力,我从不质疑,但是只要牵扯点有“文化”的事,我还是要打个问号。为此,道长经常被我问得“急眼”,特别是某个故事的时间、地点,道长的记忆常常是混乱的。好在我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一把剑能有什么疑问呢?疑问就是这把剑的名字。道长原来说是叫“戊己剑”,我想那是因为他认识这两个字。但是这两个字是在剑身上,剑身上有好多字,而且剑把上还有更加明显的“景”、“震”两个字,为什么不是“景震剑”或者“震景剑”呢?所以,这一直是我的疑问。后来道长说这是“五方蛮雷剑”,我虽然觉得这个名字很好,但是仍然是不敢确信。

所以,我心中一有想法,就会在网上搜各种资料,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去检索。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前的一天,终于被我发现了确切的资料,这把剑的来历,终于被我搞明白了。

这是一把名剑,出自名门,至今名重天下。

这把剑的原型,是大唐开元年间,道门领袖、上清宗师司马承祯亲自为唐玄宗所铸。当时,司马承祯为唐玄宗铸造了两种法器,即含象鉴(镜)和景震剑。《道藏》洞玄部灵图类现存《上清含象剑鉴图》一册,收录了司马承祯此次进呈的镜、剑序言与图绘,以及唐玄宗收到镜、剑之后的御批诗。(见上图)

这把剑开辟了一个时代。在此之前,道教名剑都是雌雄双剑,比如张天师的“三五斩邪雌雄二神剑”、许逊许真君斩蛟的“万仞剑”。但景震剑却是一口雌雄同体的阴阳剑。

【网图,司马承祯与李白】

据司马承祯的《景震剑序》描述,“景”为阳面,代表阳精,剑身刻有北斗七曜五时的天文星象;“震”为阴面,象征阴气,刻有五岳四渎之名。剑茎两侧各刻有十二字篆书铭文,即:

撝雷电,运玄星。摧凶恶,亨利贞。

乾降精,坤应灵。日月象,岳渎形。

景面的剑身部位末端刻有一法符,名曰“辛酉符”,震面的对应部位则刻有“庚申符”。

景面剑身文字为篆书“日月春夏季秋冬”,春夏秋冬为四季,春、夏、季夏、秋、冬为五时。从日月二字以下,在“春夏季秋冬”之间,还有六个圆圈,分别代表木(岁星)、火(荧惑)、土(镇星)、金(太白)、水(辰星),五星对应“五时”,其中,水星对应冬,有两颗,不知何故。冬字以下,是北斗七星。

震面剑身有“戊己岱淮衡江嵩河华济恒风云雷电”字样,戊己为土,“岱淮衡江嵩河华济恒”代表五岳四渎,“风云雷电”则与雷法相关。“盖风云雷电,皆缘气而生,气缘心而生。”(白玉蟾《跋上清灵枢山雷火云秘法》)。

序文称:“制此剑所以剑面合阴阳,刻象法天地。乾以魁罡为杪,坤以雷电为锋,而天罡所加,何物不伏,雷电所怒,何物不摧。佩之于身,则有内外之卫;施之于物,则随人鬼之用矣。”

唐玄宗御批诗云:“佩服为身防,从兹一赏玩,永德保龄长。”可见,这把剑是专为唐明皇定制。古代士大夫佩剑多为单剑,较少采用道士传统的雌雄双剑形式,这把剑开了风气之先,从此单剑形式开始盛行。

剑身的天文星象五岳四渎的图案,仍然是晋代以来传统的“天文之符剑”的特征。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之《道意篇》云:“要于防身却害,当修守形之防禁,佩天文之符剑耳。”

在中国古代兵器中,剑是中国最传统的兵器,刀出现较晚,传说黄帝采首阳之铜以铸神剑。古代,剑往往具有某种神秘性和神圣性,在某种程度上,既是超凡能力也是权力的象征。陶弘景的《太清经》(一名《剑经》)所云:“凡学道术者,皆须有好剑、镜随身。”道士佩戴的这种镌刻天文星象的剑,称“符剑”、“大剑”等。

铸造符剑,与制作兵器不同,不仅外表要刻有星象符咒,而且在选材、铸造工艺方面,还有颇多讲究。这个秘密,东晋以来,一直只在道门内部掌握。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介绍:“以金华池浴之,内六一神炉中鼓下之,以桂木烧为之,铜成以刚炭炼之,令童男童女进火”。

初唐道经《洞玄灵宝道学科仪》是当时道士日常修持手册,其中 “作神剑法品”云:“凡是道学,当知作大剑法。”剑身须刻篆字、道符与北斗七星,制成之后,要求“此剑恒置所卧床头上栉被褥之间,使常不离身以自远也”。

这种剑,一旦制作成功,往往会成为本门圣物,历代传承。

彼时的“大剑”,并不是雷击枣木,而是用的百炼精钢,这样不仅能做法事,而且“有内外之卫”,“随人鬼之用”。

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两件镇山法宝,即玉印和天师剑。据元代道士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汉天师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之初,获太上老君降授“三五斩邪雌雄二神剑”与“阳平治都功印”。永寿二年(156),祖天师在羽化之前,又将斩邪二剑、玉册玉印授予其长子衡(非后世铸造地动仪的张衡),戒之曰:“此文总统三五步罡,正一之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在道教,天师剑与玉印象征着正一教主的宗教权威,是教权的凭证与信物,这二种法器有如世俗皇朝的传位玉玺,每一任张天师必须获得上一任天师传授天师剑印之后方可嗣任掌教。

但据专家考证,唐代之前的古籍,却几乎看不到张天师与宝剑的相关记载。不仅汉晋六朝的史料和天师道道团内部流传的道经见不到天师剑的痕迹,涉及祖天师的仙传文学也无相关记载。比如,最早记叙张天师创教事迹的仙传——东晋葛洪《神仙传》中的《张道陵传》,隐约说到张天师“得隐书秘文及制命山岳众神之术”,却未具体提及宝剑与玉印。南朝萧梁时期,博通古今的道教领袖陶弘景曾撰有《古今刀剑录》一书,记述夏朝至梁武帝时期的历代名剑和道家宝剑,书中亦未记载天师剑。

一直到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世祖忽必烈宣命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携祖传剑印赴京觐见,忽必烈“取其祖天师所传玉印、宝剑观之,语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其几,而天师剑印传子若孙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之相矣乎!’嗟叹久之”。从此以后,有关天师剑、印的传说、文字才多了起来。

相比之下,景震剑似乎更加命运多舛。含象镜与景震剑在铸造之后,应当是一起收藏于大唐内廷,但中唐之后已经看不到景震剑的相关记载。北宋景德二年(1005),大臣吴及向宋真宗进呈司马承祯的含象镜,《进司马天师铸含象鉴表状》宣称宝镜是吴氏“家传累世,掌秘多年”。据此推测,在唐宋之交的世乱中,含象镜可能流落到了民间,并被吴及的祖先世代珍藏。景震剑则有可能一直收藏于大内或者江苏茅山的上清宗师手中,因为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四月,摄政的刘太后(章献明肃皇后)在开封昭应宫亲受上清法箓,她的传度师就是曾为真宗祈嗣、得生仁宗的上清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内道场的道士为此次皇后受箓而依科备办的经箓信物名单中,出现了“四规明照、景震灵剑”的字样。

资料显示,宋徽宗继哲宗位后,于公元1101年邀请高道“华阳先生”刘混康赴京师。崇宁五年(公元1102年),刘混康屡告归山,徽宗挽留不住,派人送其归山,并先后赐送茅山道教九老先都君玉印一颗,合明天帝敕玉符一道、御赐宗坛玉圭一笏、哈砚一座、宣和御赐玉靶宝剑一口、《辽王诗简》一卷、《上清大洞卷简诗》十二卷轴、《上清大洞秘录》十二轴,公计八件,以作镇山之宝。传说,这把剑就是“景震剑”,因为剑把为玉质,故又名“景震玉靶剑”。但是不是司马承祯所制的原作,那就不好说了。现在,茅山八宝,只剩了玉印、哈砚、玉符、玉圭四件,“景震剑”已不知所踪。网上的照片,应该是后来的复制品。

回到景震剑本身,“景”是奇门遁甲八门(休伤生杜景死惊开)之一,居南方离宫,属火。“震”在八卦中,代表雷,所以景震剑也可以称作“火雷剑”。侯道长称之为“五方蛮雷剑”,也挺好。

【司马悔桥】

2019年9月,我循江而下,游历江南,曾经到过天台山附近的“司马悔桥”。传说,唐玄宗两次征兆司马承祯,老道长从天台山出发,行至此桥,心生悔意,在桥上下马,此桥因而得名。

当时,行色匆匆,只在附近“司马悔庙”参拜一下。但是,也许从那时候起,这个缘分就种下了。自己手中这把剑,也代表着司马祖师的传承啊!

20221208

部分专辑链接

《拾遗记》《搜神记》《雷法修缘》

《南湖传习录》、 《推手践习录》

《推手践习录》正式版

《南湖传习录》番外篇《太极杂谈》

《潜修集》 、 《笃学记》 

《事问集》 、 《共修集》

《读史札记》 、《月影集》

 《论语漫言》《诗经新唱》

《年轻时代》《水云笺》

《刘十二的香》《中医医案》

视频专辑:

打坐与动功太极推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