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给孩子看的建筑书,砖瓦间流淌着深情,完美还原了建筑的灵魂

 爱读书的二小姐 2022-12-14 发布于福建

家里的小男孩很喜欢各种车,之前不远处有人家翻新房子,有水泥灌浆车和推土机来往,小男孩每天要准时准点拉着老爷子去路口看。看着看着,对建房子也有了兴趣,回头来翻出以前的积木玩具,囔囔着要盖房子。

想当科学家的孩子不少,想当音乐家的孩子也很多,但说自己想当建筑师的孩子却还真不多。为什么呢?主要是建筑师这个职业对孩子来说太陌生,或者被误解为只是搬砖的枯燥体力活,掐灭了孩子兴趣的苗头。

所以趁着小男孩这兴头,我赶紧开始寻找适合他看的建筑类书籍。而左挑挑右看看,这本《建筑的故事》最为惊艳。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出自获过普利策奖的帕特里克·狄龙之手,这位大作家也是建筑师,像爱生命一样爱着建筑。而DK御用插画师斯蒂芬·比斯蒂为其绘制插画,每一帧都是艺术品,让人如临其境。

大地系的暖色彩铅,完美还原建筑的灵魂

作为一个阅书无数的人,拿到《建筑的故事》这本书,我还是止不住惊喜。锁线装订的大开本,翻开后的第一感觉,就看到了“用心”两个字。手感顺滑的太空梭哑粉纸,和细腻富有层次感的彩铅插画,让每一帧图片都显得格外柔和精致,以至于我差点想直接把它收藏到书柜顶端。

毫不夸张地说,斯蒂芬·比斯蒂的插画完美还原了16座传世建筑的灵魂之美。无论是严谨的比例,还是宏观的剖面,亦或者是详尽的释义,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甚至把我们寻常忽视的细节也一一放大,让人直呼过瘾。

书中的插画采用的都是大地系的暖色,佐以天空的浅蓝和草地的淡绿,犹如暖暖的阳光打在建筑上,简直是温柔到心坎深处。而细枝末节处的山花柱廊,穹顶窗花,包括台阶,也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丝毫不含糊。小男孩有时自己玩,还会去数数有几根柱子几层台阶。

用深情谱写的建筑乐章,读来意犹未尽

《建筑的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极其友好的一本书,但它并不是借助低幼而稚嫩的语言实现的,而是借助容易理解的句子,写出了关于建筑林林总总的趣闻和点点滴滴的思考,其中还穿插着少数生动的心理描写和对话,读来让人觉得非常舒服,意犹未尽。

狄龙的文字里有独特的韵味,犹如醇香的咖啡和柔和的音乐,一字一句款款流过心头,魅力十足。

用“在没有马车来运输建材的时候,他们甚至亲自上阵,徒手把石头拖到工地上去”来写大家齐心协力的热情,和想要快点建好房子的迫切感;用“它们的伟力来自沉重的圆柱和坚固的拱券,来自那些穿过厚重石墙,从窄小窗户中投下的昏暗光线”来写穿梭于砖瓦间的岁月的痕迹,和仰望建筑产生的内心波澜。

狄龙对建筑融入了深深的感情,而在行云流水中也不难读出作者的情感。所以哪怕没有繁杂的描述和多余的形容,语言中的张力也丝毫不输功底深厚的散文家,以至于读给小男孩听的时候,小男孩的眼睛里星光闪闪,说:妈妈,你这次讲话可真温柔。

高水准不枯燥,入门级的专业性让人眼前一亮

给小男孩选书的时候我特地关注了专业性,担心童书砍去太多内容要点,会让小男孩觉得建筑不过如此。《建筑的故事》这本书在专业内容上的取舍就很值得一提,虽然是写给孩子看的,但水准却丝毫不低,又完美避开了专业书籍枯燥到不适合入门的缺点。

比如让造型看起来完美的黄金分割比,比如暗藏玄机含有力学原理的普通柱子,再比如,坚固的混凝土抗压性能好,但它却不适合作为横梁。因为混凝土的延展性差,而梁横跨在墙与墙之间,承受的是横向的力,需要的恰好是良好的延展性能。

书中的知识内容让人受益匪浅,建房子不是简单地搭积木,紫禁城等传世建筑让人叹为观止,背后是建筑师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而正所谓行外看热闹,行内看门道,激发兴趣并让人愿意付出努力的,从不是浮光掠影了解到的皮毛,而是深入了解后难以忘记的感受。

斯蒂芬·比斯蒂把对一砖一瓦的深情,悉数透过笔尖,成为让人移不开眼的彩铅画,和狄龙娓娓道来的叙述相辅相成,谱写成建筑的乐章。而每一座建筑都不是单调冷血的存在,它们注入了建筑师的梦想和智慧,也成为了时光沉淀的岁月见证者。

很喜欢林徽因说过的一句话:盖房子和建筑不是一回事盖房子是把房子建起来,而建筑是一种艺术。也希望在陪伴小男孩读《建筑的故事》这本书的时候,能把这种做到极致,建造梦想的状态,像种子一样种到他的心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