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耒阳市仁义镇罗渡中学写字课-了解汉字演变过程,爱上书写中国字

 绿色化学 2022-12-14 发布于湖南

了解汉字演变过程,爱上书写中国字

耒阳市仁义镇罗渡中学写字课

   我校为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书写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培养,发扬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阶段的课题研究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发现中国汉字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理解中国汉字的构造,促进学生找到写好中国字的方法,从而让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阶段的研究过程中,全体课题组成员均利用写字课或文体活动课等课余时间到各班上了一节《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爱上书写中国字》的课程并布置了学生自主实践的练习,全体课题组成员在本阶段后续的写字课中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客观评价与指导。

课题组经过集体备课交流与讨论,将《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爱上书写中国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概括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了解汉字的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记事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二)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方法,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三)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展示图片)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人们在造字时分为象形法、会意法和形声法,也就是已经出现了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

你们看看象形字,“日”就是个圆圆的太阳,“月”就是弯弯的月亮,“水”向条小溪,“牛”特别突出了两个犄角。

“婴”会意字:

1.金文的形体,上部是“贝”,下部是“女”,表示妇女项上由贝做成的装饰品。

2.是小篆的形体,上部是两贝,其意不变。

3.是楷书繁体字。

4.简化字。

“婴”字的本意是用贝做成的项链。义为“缠绕”、“围绕”,如古人陆机曾说:“世网婴我身。”世网比喻世事。就是说:世事把我缠绕住了。“婴”字由项饰即宝贝。引申为婴儿之义。

关于形声字同学们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艹”搭配而成。

(四)金文

(五)汉字的持续演变

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三、自主实践,总结方法

(学生分小组实践、交流并总结)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提高了写好中国字的兴趣,提升了写好中国字的热情,促进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本课题组将在后续的研究活动中多发掘一些有趣的课题活动,让学生将良好的书写习惯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助力学生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走好人生路。

图文编辑:钟乐

审核:曹娟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