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墨超尘、精严净妙——叶兆景万米长卷《华严经》

 兰亭书画 2022-12-14 发布于江西

  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叶兆景

在中国书画史上,很多高手出自释门或深受佛教的影响。书圣王羲之与佛教交谊甚深,曾为印度来华僧人达摩多罗舍宅建归宗寺;当代高僧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真正地融通了书法和佛法,最终进入了一个安详平和、人书俱老的佳境。当代书法名家叶兆景更是以书习佛,以佛修书,他创作的万米长卷《华严经》举世瞩目,让人在感悟佛法无境中感受到艺术的伟大与力量。

  

《华严经》历来被大乘佛教所推崇,被誉为“经中之王”。由于其直接彰显佛陀广大圆满、无尽无碍的因行果德,加上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因而它所展示的境界更是巍巍壮观,不可思议。叶兆景用两年多时间,创作的书法长卷《华严经》共1126卷,12300米,70余万字。整个长卷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笔势开张,逸宕灵动,自成一体,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以无态备万态,见字犹闻佛法,爱而宝之者顿生欢喜心。苏州灵岩山高僧明学长老观后连呼“了不得,了不得”,当场题写“功德无量”四个大字。

  

  

  

 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关系最为密切。汉蔡邕《笔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书圣”王羲之也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柳公权则说:“用笔在心,心正则字正。”这些议论,都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纵观叶兆景的书法长卷《华严经》,其用笔方圆兼备,左盘右旋;字形参差呼应,不囿成法。宛若蛩虫蛟龙,执拗遒劲,纵横开张,而又不乏天真之气。既朴茂、庄严、神妙、和气,又线条定而不滞,逸而不飘,直心写意。他以大智慧为根本,以高超的笔墨功夫为依托,依循禅宗心无所住的大境界来完成对笔墨技法的融合和超越。在会意于笔墨之间、融心于点画之中,在表达佛墨洗心、自行化他的同时,更体现了作者的见地和修行的境界。

  

 佛教教人不是执著于外物有形的“相”上面,叶兆景创作的《华严经》,也不是停留在具体的点画形态上,他是在得其妙处并以自己的性灵去会通它。在“非有非无”中调练习意,排除杂念,万神归一,进入“入定”之时的状态,由此产生的智慧、灵感和广阔的形象思维,绝不仅是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等等。他在师造化中融入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风格。中国的艺术,讲究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创作出世界的本真,书佛交往,把中国书法融进了佛教的因素和血液。

清人唐岱曰:胸中具有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有纵横万里之势。在以经济利益为重的今天,书家只有避开喧嚣浮躁的社会风俗,潜心学问,把艺术作为一种美的追求来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才能在到清凉境,生欢喜心的艺术感受中体悟书法与佛法的境界。叶兆景本着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念想,将传统书法和佛教文化完美的融合,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超常发挥和贡献。所以说,叶兆景的万米书法长卷《华严经》,是佛教书法的心地花朵,是修心度世的标指,是修行用功的结果,是六根假借笔墨纸砚等因缘,透过炉火纯青的笔法直入心法,进而实现对心色二法的超越和解脱,是书道行者修行的境界功夫和方法的结合。

(文:吴秀之:文化部艺术中心艺术品评估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美术评论家、收藏家、鉴赏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