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邦达 · 萧平师生作品展》于12月16日下午3:30在徐邦达艺术馆开幕

 百科艺术 2022-12-14 发布于江苏

开幕时间:12月16日(星期五)下午3:30

主办单位:中共海宁市委宣传部

海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海宁市名人研究院

承办单位:徐邦达艺术馆

展览地址:海宁市建设路122号

徐邦达艺术馆

前 言

作为当代著名的古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将传统的古书画鉴定方法和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中国古书画鉴定建立了一套可供传授的实践和学术理论。也因此,徐邦达在古书画鉴定方面的影响空前绝后。

作为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之名举世共知,但也因此掩盖了他其他诸多方面的光芒。殊不知,徐邦达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就是海上著名的书画家——他和友人合作开办“中国画苑”组织策划展览,同时还经常参与叶恭绰、吴湖帆、陈定山等一批艺术名流联袂举办的书画展。早期遇名师、广交游的经历给了徐邦达艺术生涯无穷的“养料”,也为他后来从事专业鉴定打下了基础。又因鉴定事业过眼数万件古书画精品,反哺了他晚年的书画创作。

1996年与徐邦达老师研究书画

有感于早年的学习经历,加上对古书画鉴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成为一代宗师后的徐邦达尤其关心人才的培养。他在高校兼职授课,或在各大博物馆鉴定书画之余,发现、发掘了一批可塑之材,时至今日,他们多已成为当代古书画鉴定界的翘楚,如黄涌泉、王连起、薛永年和萧平等。

萧平先生青年时期即以书画创作和善鉴古书画而闻名。他少年习画,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其后于南京博物院专任古书画鉴定师近二十载,复调职江苏省国画院专职书画创作。相似的学习经历,共同的爱好,加上历史的风云际会,使徐邦达先生和萧平先生相逢并成为师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徐邦达先生南下鉴画归京后,经常对朋友夸奖道:“我发现了两个人才,浙江的黄涌泉,南京的萧平,他们对地方名家的认识是我所不及的,”于此,可见徐邦达先生对萧平先生的器重,而这一份器重,持续了一辈子,因此成就了当代艺术史上“衣钵相传”的新典故。

海宁市徐邦达艺术馆是国内唯一的纪念徐邦达生平功绩的名人艺术馆。一直以来,我们在认真保管徐邦达书画作品、宣传徐邦达艺术人生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界关于徐邦达的研究动态等,同时也经常组织举办有关徐邦达乃至相关的展览。此次,我们盛情邀请萧平先生携所藏徐邦达书画作品和其本人的书画精品,来徐邦达先生的故乡海宁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展。这不仅是一次师生书画联展,也是一次师生情谊的回溯……

相信通过本次展览,我们可以发现徐邦达和萧平先生这对师生审美和创作倾向的共通处和趋异处——共通是对传统精髓的继承,而趋异,则是对传统深切理解后各自个性的发挥。

是为记。

徐邦达

1911年7月7日-2012年2月23日

字孚尹,号李庵,晚署蠖叟,当代著名古书画鉴定大师、诗人、画家。1911年出生于上海,浙江海宁人。早年曾师从李醉石、赵叔孺、吴湖帆等学习绘画及古书画鉴定。解放之初,被上海“文管会”聘任为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1950年调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业务秘书。1955年转入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代书画的搜集、鉴定工作,为资深研究员。

去岁,邦达师一百一十周年诞辰。

北京电视台《艺载中国》推出了纪念先生一百一十周年的特别节目;徐邦达艺术馆展出了先生所捐的书画,出版了《徐邦达书画作品选》;笔者也与同门友人编辑出版了《高山仰止——徐邦达诞辰110周年纪念集》。

原定于2021年在先生故乡海宁,由故宫博物院与徐邦达艺术馆联合举办的大型学术性纪念活动,因疫情缘故,未能实现,留下了莫大的遗憾。

今年是先生逝世十周年。恭送先生的情景犹在眼前,十年转瞬即逝。对于中国古书画鉴定界而言,先生的离去,当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最后的权威拍板人没有了。

笔者是徐先生的学生,师从先生三十余年,受到先生的关怀与教诲,终生难忘。今岁受艺术馆章耀馆长之邀,将多年来先生所赠及自市场收集到的先生墨宝,与拙作书画合并展之于先生艺术馆。这个展览,是贡献给先生的,亦是贡献给先生家乡人民的。但对笔者而言,则既兴奋又惶恐,惶恐的是拙作会否有损先生的艺术的光华。

邦达先生生于1911年,那一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在之后的百年中,他经历了二十世纪的种种风浪,悲痛与欣喜交织在他的人生中。然而,社会的演变、人生的起伏,都不能改变他对于民族文化精华——诗词书画,尤其是书画及其鉴赏研究的挚爱深情,他为之不息耕耘,奉献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

部分参展作品

橅刘珏山水图1936年

先生祖籍海宁,生于上海。其父好书画,富收藏,先生耳濡目染,自幼受到熏陶。十五岁从赵叔孺学画与鉴赏;十八岁又拜师李涛(醉石),专习山水画,自“四王”始,上溯宋元。之后还曾问学于俞明,研学古代人物画。十九岁斥巨资购王原祁山水,后识为赝品,激其发愤苦研。二十一岁与张石园等组织成立“绿猗画社”,后又出版“绿猗画集”。由是交游日广,海上名家庞莱臣、吴湖帆、贺天健、黄宾虹、冯超然、张大千、张葱玉、江寒汀、唐云、应野平等时相过从,笔墨与目力日进。二十五岁得元人张渥《九歌图卷》与明人唐寅《虚阁晚凉图》,精心临摹,似可乱真。二十七岁,参与“上海市文献展览”古书画征选工作,并撰写“古书画提要目录”。同年还参与征集“第二届全国美展”古画陈列部分之私人藏品,撰有《全国美展古画批评》。二十八岁,拜吴湖帆为师,列“梅景书屋”之门。二十九岁,主编《国光艺刊》出版。三十一岁,为吴湖帆所藏黄公望《水阁清幽图》(现藏南京博物院)左下部缺损处补笔,天衣无缝,至今无人可辨。三十六岁,上海美术会成立,其与叶恭绰、颜文梁、郑午昌、刘海粟、朱屺瞻等同被选为监事。三十九岁,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四十岁,被郑振铎推荐到北京,在国家文物局文物处任业务秘书,后又转入故宫博物院为研究员。

以上是先生四十岁前的简历,他从学画开始,进而买画,渐入鉴定之门。画与鉴齐头并进,而立之年已有声海上,至于不惑,无论作画、鉴画,皆已成就卓然。他的治学之路,与他的两位导师赵叔孺、吴湖帆,完全一致。

临华喦海棠墨兔图(与江寒汀、陆抑非合临)并跋 1938年

这一时期,他的画呈现了两个突出的方面:其一,是超强的摹古能力,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书法,形神俱备,精妙入微。如,1937年所临张渥画、褚奂隶书的《九歌图卷》,工笔白描,纤毫毕现,完全可以乱真。1940年临华喦《海棠禽兔图》,这是小写意之作,华喦以其独特的“棉里裹针”的笔法,蕴籍的律动,极妙地表现出花、禽、兔相互关联的动人一瞬,先生把握精确,形貌、神韵皆如出一辙。1950年临王蒙《夏日山居图》,王氏典型的繁密而带有粗头乱服的皴点,必从笔、意两方面入手方能逼肖,才可以从状形进入精神层面。对于文人山水画的认识与把握,四十岁前的先生已经成竹在胸了。其二,是其融化山水画“南宗”一脉,已入自由之境,并建立了苍秀清逸的自我面目。1950年,先生与长其两岁的画友陆俨少合作了一幅《西溪小隐图卷》,乍看疑为一人手笔,细审方知前部为陆画,后段为徐写,笔墨虽异而浑然一体,水准难分高下。可见其时两位已然并驾海上画坛。

四十岁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邦达老师是在北京度过的,他全身心投入了古书画鉴定的研究与实践,饱览了国内外公私收藏的古代书画,其数以十数万计,可谓前无古人。他以宏博精深的识见和洞察玄奥的目力,为国家抢救、收集了一批批弥足珍贵的古代书画,为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许多国之重宝上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

江天无尽图 1981年

先生勤于著述,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等重要著作,洋洋数百万言,既有详尽的著录考订,又有广博的识见与深刻的理论。他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古书画鉴定学的奠基与确立作出了卓越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自书游东广从化天湖纪事诗

先生的后半生几乎全部献给了古书画鉴定事业。他对我说,数十年几未动笔作画。然而阅画无数如他,又必于作画有助的。龚贤说:“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使作画者皆能识画,则画必是圣手,恐圣手不如是之多矣。”他的这段文字,对作画与鉴画、画家与鉴家,作了精确的评价。先生鉴画兼修,具备双重身份。他便高于单一的画家与鉴家。他系统深刻地了解掌握历代书画传统中演变发展与离合之迹,无宗派门户之见,从流溯源,全豹在胸。就其山水画而言,基础在宋之郭熙,元之黄公望、王蒙,明之董其昌,清之王时敏、王原祁。山水画由宋入元,经历了一次大变革,摆脱了着重摹拟物象的道路,解放了笔墨的表现力,奠定了写意的新风尚,先生正是在这一传统中广收博采的。

自书卜算子词

先生晚岁,约自1980年七十岁到二十一世纪初他年逾九十之时,二十年间陆陆续续画了百余幅山水作品,作书则数倍于此。他对待自己的画作极为严苛,稍不满意则废之,又不肯轻率动笔,真有了兴致方铺纸弄墨。他是真正的文人写意,乘兴落笔,不徐不疾,时画时辍,有条不紊,静中有动,似缓实迅。一笔一墨地添加,断断续续,虚虚实实中,物象渐趋清晰,意境逐步明朗。这一过程,是画意的深入,是画意的诗化。当然,这是先生审美理念与真实性情的集中反映。

九十岁之前,先生的思维与笔墨,都是敏捷而灵动的,正如他清癯的身影与面容,但绝无浮躁之弊,那松灵雅逸的笔墨,蕴籍隽永。青年时,他摹古无数,但自画之作完全脱去了古人窠臼,造就了本家体貌,“故有冰寒于水之喻”(王原祁语)。可以说,先生的山水画艺术,与二十世纪偏于传统的山水画大家并列,是毫无愧色的。

跋画纪游册 1988年

萧 平

1942年12月——

出生于重庆,祖籍扬州。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史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南京博物院鉴定顾问,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江苏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江苏省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书画鉴定中心主任,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江苏省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1984年5月,我与先生赴合肥出席 “弘仁艺术国际研讨会”会后组织去黄山游览。其时先生已届七十四岁高龄且身体瘦弱,仍能坚持登山到北海始信峰。这大约是他一生中走的里程最长的路,登的最高的山。尽管疲劳异常,先生却不減诗兴与画兴。同年7月,他自北京寄我 《水调歌头·游黄山并图》一卷。词曰:“风送到黄岳,夕寐见山灵。笑余身着尘滓,何事向苍冥。要就无边云海,洗换烟霞骨髓,列洁始同程。六六数峰顶,始信万松青。芙蓉面,连拊掌,正偕行。逦迤翘首看处,山转不能停。侧帽清凉台畔,海国几多才俊,呼唤一生情。翠麓下千仞,暮霭已招迎。〞词中豪迈洒脱之语,不登此山恐难得也!先生补图作奇峰怪石出没烟云之中,笔苍墨厚,亦大有别于昔时,这些都是黄山感悟的结果。先生之于山水写生,重在体会,一如其诗、其词。他曾对我说:观其大意,写其大意,方不被实景所囿。这才是中国山水写意的真谛。

部分参展作品

茆亭清话图 1995年

1987年至1989 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其间他多出游,但画兴甚浓。 我藏有先生所作诗书画册,册末自题曰: “余近岁时时出游,此册纸携在行篋,自穗历鄂成诗画各十幅,首页则犹在京寓也。 兴到命笔,虽不工然尚小有可观,识者当知其非泛泛之作耳! ”在先生的笔下终于露出了一些些兴奋与自得。 十幅画,幅幅精美,厚重的传统因素之外,有变化,有新意,有创造,还有他自家独立的面貌和风格。 他画虬松,上不露巅,只取中段,出没烟云之中,画境画笔无不妙。 又配以《画松图歌》,首句为“天下何人画古松”,末句是“敢并骚坛不世功”。 其不凡的气概可以想见。 他画《榕荫闲憩》,用大片云雾完全隐去大榕树的下端,而以飞鸟衬托其高大,构思奇特,题识更绝: “或问题曰闲憩而不着人,何也? 答曰: 人在画外,意在画中。 〞有趣有趣! 又画云山,似米非米,在大片的皴擦点抹中,烟生云起,山雨己至。 先生自题曰: “点墨云山,侈言学米。 我自我法,天心一体。 ”先生的自信和独立不是十分清楚了吗? 哪里还有保守可言? 要知道,对于传统的透彻理解,必然会远离保守,也必会变化出新的。

累累秋实 136cm×68cm 2017年

先生的书法,与他的绘画一样,旁收博采,学过唐代李世民、李邕,宋代苏轼、米芾和明代董其昌,早、中、晚期各有变化。他作书舒缓而有节律,不仓促紧迫,不弱不霸,稳沉自若,他的书迹,典雅中和间透着清劲俊逸,如他的画,如他的诗,也如他的人。

髡残大画僧像 138cm×34cm 2018年

先生十九岁时曾误购王原祁伪作,这成了他奋发钻研的动力。九十岁时他亲往拍场竞得王原祁晚岁精品。十九岁至九十岁,相隔七十一年,同是为了获得王原祁作品,这是他的所爱,他的初心。这样恒久的坚持,这样长久的韧性,终于让他在王原祁的晚岁作品中,发现让他兴奋的依据——中国的“印象派”,他如是对笔者说。这是发端于董其昌而落实于王原祁晚期作品上的山水画新模式——更加抽象、更加朴拙、更加天真,更加强调主观感受的新风格。这堪与欧洲后印象派相比美的中国模式,却早于欧洲两百年。这一新发现,并未来自史论界,而是由年届期颐的先生指出的。这是他的心血结晶!

雪后之大涤草堂 138cm×69cm 2019年

笔者1942年生人,今年80整。我是自幼爱画的,高中毕业后即入江苏省国画院首届研修班学习,其时江苏国画院成立未久,正是“新金陵画派”创立之兴盛期,于我影响颇深。尔后,供职南京博物院,专业古书画鉴定,近二十年。1981年调回江苏省国画院为专职画家至今。

郑板桥诗 26cm×64cm 2020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因先生南来江苏审阅公藏古书画的机缘,我们建立了师生关系,并日益亲密,历三十年之久。起先,我们仅限于师生,仅限于古书画鉴定知识、经验之问学,随着时日推移,感情渐深,我们无话不谈了,如同家人一般,问学的范围也扩大到了文史、书画实践、审美,甚至人生经验……这次展览中的先生作品,许多都是先生赠予我与太太或子女的,有诗,有词,有书,有画。还有一些我的作品,先生喜欢便题字在上。我时有新购得的古书画,先生看到,也乐意题跋。这样的事情,仿佛零星的学术研讨,对我的补益是既实际又久远的。

我与先生走着相似的路:出身于书画,复转入博物馆鉴定之门,并有涉书画史论之研究。不同的是,先生深入古人,变古而生发新意。我则相反,先学新法,再参古意。

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邦达师的画境与笔墨,不同于他的老师了,无论李涛、赵叔孺还是吴湖帆。我的书画,无论形式内容与笔墨,又不同于邦达老师了。这是时代造就的,亦是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书画传统的规律。

映日 136×68cm 2022年

笔者第一次在海宁展出作品,恳请同道与观众指教。是为序。

萧平

壬寅年初冬

更多精彩,请现场参观。

展期:2022年12月16日—2023年1月8日

END

▲ 浙江省海宁市建设路122号

交 通:

1导航:搜索“海宁市徐邦达艺术馆”

2公交:乘坐2/9路公交车到“建设桥”站下

3地铁:杭海城际铁路,换乘9路公交车至“建设桥 ”公交站

4停车:请至徐邦达艺术馆停车场内有序停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