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句话,叫:“人生是一场修行。” 想想也是,人生区区百年,滚滚红尘,熙熙攘攘,苦乐自知,福祸自受,由生到死,向死而生。 这一整段生命旅程可不就是一场修行么,问题是如何修行呢? 《易经》无妄卦为我们指出关键所在。 
说到无妄,很多人就会想到无妄之灾。 但依佛家来讲,世间一切事皆有其因果,且因果遍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既然有因果,何来无妄之灾? 其实易经中的无妄之灾并非无妄,虽表面上是无,但内里下是有。 也许没有直接原因,但一定会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或者宏观的原因。 这也符合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所以要避免无妄之灾,恰恰是要首先做到无妄。 无妄卦辞上说:无妄,元亨,利贞。 那怎样才能做到无妄呢?以下三个方面就是关键之所在。 一个人起心动念就会招致因果,善念成善因,恶念成恶果。一念之差天壤之别。念头就是你心里的种子,如果你经常胡思乱想,不切实际的空想、幻想;那么,你的心田就会荒草丛生,贫瘠潦倒。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现实中,圣人也不例外。王阳明就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通过修心养性,不断培植正念,恪守本分,才能减少无妄之念。尤其我们身处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过度娱乐化的视听刺激,严重物化的价值观导向,目之所及,念及所想,充斥着欲望和功利,真可谓妄念丛生。究其原因,不仅是内心空虚,修省不够。更是因为缺少敬畏之心。佛家讲:“起心动念,惊动十方神煞。”人心念一起,天地皆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起心动念间,已成因果之势。做人最好心持正念,务实守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孔子经常教诲学生,说:“虽然你见识广博,但不懂的就要保持疑惑,不要乱开口;即使是懂的,你也要谨慎地说话,这样你才能少犯错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无知者妄言,多智者慎言。现实生活中,在网络上口不择言,肆无忌惮,随意品头论足的人比比皆是。在这种环境下更需要有定力,不妄听,不妄语,不人云亦云。如果一个人,若是刚开始相交,就言语凿凿、口若悬河,论人是非,那此人大多非良善之辈。我们看历史上朝代更迭,大多数是因为君主昏庸,朝政混乱,背道妄行,天下百姓苦大仇深,最后才导致王朝倾覆。三国时期,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一生忠义却惨死小人之手。究其失败原因,不乏因为骄横自大,拒绝孙权联姻,恣意妄行。以致联盟破裂,借口成行,夺荆之战不可避免。其后刘备更是因为荆州被夺,关羽惨死,急火攻心。不顾诸葛亮劝阻,自己妄行发兵讨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无奈白帝托孤,含憾而终。往往出事之前无所顾忌,不知畏惧。到出事之后才悔不当初,悔之晚矣。乾为天为刚为健,震为雷为刚为动。动而健,刚阳盛,人心振奋,必有所得,但唯循纯正,不可妄行。无妄必有获,必可致福。妄念出口便为妄言,妄言不忌则有妄行。然而不管是妄念、妄言、还是妄行,皆源于心。说的虽是行医之道,但却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妄行的根本在于内心。我们需修一颗无妄之心,从实际出发,不抱非分之想,脚踏实地,勤奋努力,检点行为,诚信守规,顺其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