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罕见唐碑两种:《李辅光墓志》与《卫景武公碑》欣赏

 不易齋2 2022-12-14 发布于美国
李辅光墓志▕ 卫景武公碑

崔巨雅书丹《李辅光墓志》与唐大臣许敬宗撰文,王知敬书为名将李靖立《卫景武公碑》。

《李辅光墓志》全称《唐故兴元元从正议大夫行内侍省内侍知省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特进左武卫大将军李公墓志铭并序》。墓志鎸刻于唐元和十年(815)。志石长九十二厘米,宽九十一厘米,为墓志中的巨制。大臣崔元略撰文,崔巨雅书丹,三十七行,满行三十六字。


李辅光,字君肃,据志文记载:其曾祖李望、祖父李万靖、父亲李果毅等世代爲官。李辅光爲李果毅之三子。另据记载:李氏家族世代为官,经历了从德宗至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僖等十朝百年的历史。


《李辅光墓志》的书丹者崔巨雅,只在志名上记载有“宣德郎前晋州司法参军”,除此尚无从考。但此志石书法艺术品高格雅,法度严整且秀逸清静,笔画劲挺又潇洒灵动,集唐代诸家楷法于一身,“体势近欧,气度似虞”,是一件极为难得的小楷范本。


由于此志石选用上等石材,加上制作、打磨精细和刻工精良,字口细腻,点画精湛,章法严谨,端庄之中又富有动感,为唐志书法之少见。笔画之精湛,反映在此志书法的所有点画,包括点之精确与富于灵动变化上,横之挺拔、悬针竪和所有鈎之锋利,以及无论长撇还是短撇之爽快之上。所谓章法之严谨,且在端庄之中又富有动感,主要体现在点画之灵动,撇捺之舒展变化上。这严谨端庄与灵动舒展形成对比、相互补充,是此志书法堪称晚唐精品的原因。


清乾隆年间该墓志出土于陕西高陵县界内。出土时,十四行至十九行损十字,三十三行和三十四行间“军”字损失大半,“绩”字损少许。三十七行“文”字损。其后石先断为三块,后首块又裂为三,共计碎为五块,损字甚多。此本为初出土时拓本。

李辅光墓志欣赏

实拍书影



卫景武公碑



《卫景武公碑》又名《卫景武公李靖碑》《唐卫公李靖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右僕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并序》。


此碑立于唐显庆三年(658)。原碑在陕西省醴泉县烟霞乡官厅村李靖墓前,一九七五年移至昭陵博物馆。碑身高427厘米,下宽128厘米,厚42厘米。正书,全碑计39行,每行82字,额篆20字。许敬宗撰文,王知敬书,为著名的昭陵陪葬碑之一。昭陵诸碑下部,自唐宋以来多被凿损,此碑下部凿损严重,上部则相对凿损较少。


碑主李靖,是初唐著名将领,战功卓著,官至尚书右僕射,封卫国公。为唐朝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二十三年(649)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唐太宗册赠其为司徒、并州都督,谥曰“景武”。后世称其为“卫国景武公”,简称“卫景武公”。新、旧《唐书》皆有传。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传奇的事迹,在民间以小说的形式广为流传。


书者王知敬,为初唐时著名书家,生卒年不详,官至太子家令,河南沁阳(一说洛阳)人。相传王知敬于贞观十三年(639)时曾与褚遂良一起入内府鉴定王羲之书迹,可知其书已擅时名。曾任校书郎之职,武则天时任麟台少监。其书名与当时的房玄龄、殷仲容相伯仲,几人经常在一起题署寺观。据《述书赋》注:“知敬工正行,善署书,与殷(仲容)殊途而同归,兼善草书,天后诏一人署一寺额,仲容题资圣,知敬题清禅,俱为独绝。”张怀瓘《书断》评其书:“肤骨兼有,戈戟足以自卫,毛翮足以飞翻,若翼大略宏图,摩霄殄寇,则未奇也。”


《卫景武公碑》是王知敬楷书的代表作品,通观此碑,点画清峻遒美,锋棱精神,结字端庄,参差错落,自然生动,既有欧阳询之清刚严谨,又有虞世南之腴润典雅,还兼褚遂良之流媚风韵,糅合诸家而自成一格。杨守敬《评碑记》曰:“王知敬之《卫武公》气质稍小,然精劲而毫无懈怠。”赵崡亦谓:“余观此碑遒美直是欧阳率更、虞永兴之匹敌也。”世人学初唐人楷书,多从欧、褚入手。欧字楷法矩镬森严,险劲刻厉,如学之不当,笔下易板滞枯硬;虞字典雅中正,不偏不倚,如学之不当,易流于平庸软弱;褚字笔清腴瘦劲,如学之不当,易流于浮薄轻佻。而《卫景武公碑》于欧、虞、褚几家之间,兼擅衆美,很适合初学者学习临摹。此拓本为明末清初“册人”不坏本。



卫景武公碑欣赏


实拍书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