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工厂收到前线志愿军来信,厂长看后立刻安排:拍三张合影

 哈哈狮的信箱 2022-12-14 发布于广东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北300多公里,有一座小城叫做北安,他还有一个别名——塞北枪城。这里曾经是新中国最重要的轻武器制造基地,先后生产各型枪械900余万支,足够装备800个师。生产这些枪支的工厂,就是著名的庆华厂,代号626

1921年张作霖在奉天创办了“奉天军械厂”,主要生产各式枪械、火炮以及弹药,这是庆华厂的前身。

1948年沈阳解放后,奉天军械厂开始为解放军制造武器,两年内交付火炮260多门,步枪4.3万支。

图片

1950年工厂改名为“51兵工厂”。同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上级决定51兵工厂一分为三进行疏散,其中枪械分厂迁到了黑龙江北安,次年更名为“国营第626厂”。为保密对外称“国营庆华工具厂”,简称“626厂”或“庆华厂”。

当时庆华厂主要制造的是“中正式”步枪和三八大盖,同时还少量仿制苏联PPSh-41冲锋枪,也就是波波沙,曾交付部队2.3万支。

1950年2月,访问苏联途经沈阳的毛泽东视察了庆华厂,亲自批准他们仿制的波波沙正式命名为“1950年式7.62毫米冲锋枪”简称“50式”。

但此时冲锋枪并不是庆华厂的主力产品,他们仍然以制造步枪为主。然而仅仅过了一年,部队对50式冲锋枪的需求却出现爆发式增长。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秘密入朝时,部队大量使用的还是三八式步枪。如前所述,这时国内唯一具备50式冲锋枪生产能力的庆华厂,产能并不高。

随着朝鲜战局发展,东北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大幅增加50式冲锋枪产量。当时兵工局的领导单独庆华厂的厂长尚耀武交代:“现在战场上非常需要50式,而且量很大,我们一定要快。”

之所以部队的需求突然如此旺盛,是因为志愿军在朝鲜主要开展近战、夜战,50式冲锋枪非常适合这种战术。它枪长840毫米,重3.63千克,有效射程250米,全自动射击时射速能达到每分钟700-900发,火力很猛。

接到这个任务,尚耀武心里有点打鼓,因为庆华厂暂时还只能小批量生产50式冲锋枪,产能并不能说扩大就能扩大的,他感觉困难很多,压力不小。

当时,庆华厂刚刚从沈阳迁到北安,上千人来到新地址还不到两个月。这些城市工人,还没有适应北安的气候和生活条件;他们的生产设备也很简陋,不少机器和图纸都在国民党飞机轰炸中遗失,而且搬迁之后工厂的人手也不齐。简单说,庆华厂这时实际上处于半停产的状况中。

但战场的需要就是命令,只能想办法克服。

1951年的4月,庆华厂召开誓师动员大会,成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开始全厂总动员,要求迅速恢复生产50式。

图片

当时庆华厂对50式冲锋枪的仿制,并不像五十年代中期那样有苏联的技术和专家支持,他们仿制50式根本没有原始设计图纸,都是按实物测绘制图。

为了保证复产,工厂技术科又从头到尾仔细梳理了一遍现存资料,用两个月时间重新复核、修订了近1200多份图纸;生产车间同样热火朝天,干部们走进厂房,和工人一起“眼熬红,手磨烂,不完成任务不下火线”。

1951年6月,复产后制造的第一批2628支凝聚着工人心血的50式冲锋枪,经驻厂军代表严格检验之后,插上代表优良品的小红旗,装上了开往前线的军列。

送走第一批枪后,东北兵工局又逐次下达新的生产任务,50式冲锋枪的需求量从几万支一直增加到十几万支。

面对如此庞大的生产任务,庆华厂开始扩招,新招收了将近3000人补充进生产队伍,全厂开足马力生产,大批50式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志愿军手中。

从1951年6月复产到1953年12月停产,在两年半时间内庆华厂一共向朝鲜战场供应了35.8万支50式冲锋枪。

在生产中,庆华厂还对枪支做了改进,把原版71发弹鼓改成了35发弹匣。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使用弹匣后枪支的重量减轻、装弹更迅速而且不再卡弹,携行起来要方便很多。二是弹匣比弹鼓的工艺更简单,工厂的生产速度会更快,这一点在战时很重要。

大批投入朝鲜战场的国产50式冲锋枪,受到志愿军战士的一致欢迎。

图片

在庆华厂的厂内资料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曾有一位前线的战士给工厂写来一封信,信封里装着旧币一万元,战士在信中写道:

“你们能制造出这样好的枪,是我们志愿军的自豪。可惜,我们不知道是哪位师傅亲手制造的枪,也不知道师傅的名字,前线的战们都想见见他。所以随信寄去一万元,请你们想办法把这个师傅的照片寄给我们,让我们都亲眼看一看这位敬爱的工人师傅。”

这封信很快送到时任厂长孙云龙的手中,他马上安排一名会照相的同志,带着相机去装配车间和验枪靶场,给工人师傅和驻厂军代表拍了三张合影,然后连同这一万元钱和一封信,一起寄回给志愿军战士。

工厂的回信是这样写的:

“请你们拿起我们亲手制造的枪,冲锋陷阵把侵略者彻底打回老家去。我们等待着你们凯旋,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那个年代的激情燃烧,凝结在这两封书信当中。

就在50式冲锋枪热火朝天的进行生产时,1951年11月厂长孙云龙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去北京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他到了北京才发现,来开会的都是兵工厂的厂长。

这次会议上级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中苏友好协议签订之后,国家已经确定了新中国第一批18种制式陆军武器的生产任务。而且苏联还会提供更多的武器生产授权,解放军武器的正规化、制式化建设就要开始。

孙云龙还被告知,庆华厂要准备仿制苏联PPS-43冲锋枪,也就是波波斯。

为前线生产波波斯冲锋枪的决定,来自志愿军总后勤部刚刚在朝鲜三登里召开的一次军械会议。

图片

这次会上,志愿军后勤部认为,波波斯冲锋枪的性能要优于50式冲锋枪,尤其是该枪采用了金属折叠枪托,在低矮狭窄的坑道里使用起来更方便、优点很突出。因此他们建议国内,在50式冲锋枪的基础上仿制波波斯。

考虑到庆华厂最具生产经验和能力,因此二机部二局决定,仿制波波斯的任务还是交给庆华厂来完成。

之前在五六式轻机枪的视频中我曾提到过二机部,有朋友在评论中说这是明显错误,二机部管的是核武器。其实,1958年之前,主管兵器坦克和航空的的确是二机部,当时主管核工业和核武器的,叫三机部。

参加完北京的会议后,孙厂长马不停蹄赶回庆华厂,很快开始安排对pps43的仿制。

他们按照一边继续生产50式,一边仿制PPS-43的思路,制定“齐头并进,不能偏废”的原则,尝试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两种冲锋枪。

为了不影响50式的正常生产,PPS-43的零件被见缝插针地“挤”着正常零件走,为此庆华厂还把原有的机器设备做了部分调整和改造,最终实现了共线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PPS-43的仿制中,庆华厂还对枪管的膛线加工工艺做了创新。

之前我国加工枪管内膛的来复线时,都使用拉刀,苏联也是这种工艺。但用拉刀有一些缺点,加工后的4条来复线深浅不一,线型也不标准,而且也比较容易磨损,耗费的工时也比较长。

当时庆华厂的技术人员赵瑞之,总想改进枪管来复线的加工,整天埋头钻研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还真有了一些新思路。

图片

有了想法后,赵瑞之又和工厂技术员、枪管车间的加工师傅们讨论,终于摸索出了一个新办法。

他们把原有的拉线机做了改动,用挤压代替拉削,还制定了一个挤压规范,同时完善了挤压前在枪管内孔镀铜和挤压后给枪管除铜的工艺。

经过三个月的反复实验,这种新加工法取得了成功。兵工总局组织全国兵工系统到庆华厂学习,把这种挤压来复线的工艺,推广到了全国。

1953年6月,经过两年的努力后,PPS-43冲锋枪在庆华厂仿制成功。 同年7月,50式冲锋枪停止生产,工厂计划在1953年内投产PPS-43,但一切准备就绪时,又发生了意外。

受当时条件限制,庆华厂对PPS-43的仿制,也是在没有苏联图纸和技术资料的情况下测绘完成的。

图片

但随着中苏协议开始落地执行,苏联专家带着原版 PPS43的图纸来到了庆华厂。

苏联专家看完庆华厂的现有工艺后,态度很明确:生产必须按苏联标准来执行。

当时我们对苏联专家的意见非常尊重,PPS-43本来也是苏联货,既然有原版图纸和专家的指导,这当然是好事;而且当时上级部门也要求庆华厂,一定要听苏联专家的指挥。

于是工厂积极配合,做到“让改就改,让变就变”,再次组织人力物力,按照苏联专家的意见,对PPS-43的产品图纸和工艺规程,又从头到尾再重新修订一遍。

这次终于通过了专家验收,生产顺利开展,首批样枪于1954年定型,这就是1954年式冲锋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