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是如何征兵的?一文带你看懂唐代府兵制和募兵制

 地瓜5gbq29yd5l 2022-12-14 发布于湖北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唐代的税收,主要包括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法和均田制崩坏后实行的两税法。事实上,唐代兵制的演变也与均田制息息相关,今天这篇文章就详细的介绍一下唐代由府兵、兵募制度向募兵制的转变过程。

图片

1. 府兵制

       府兵制源自西魏时期,经过北周及隋朝时期的发展演变,到唐初时,随着均田制的发展,府兵制也逐渐完备,政府先分配给百姓土地(均田制)、建立户籍,再从编户百姓中按照财产相近则取其身体强壮者、身体素质接近则取其富裕者、财力、体力均接近则取家中多子者的原则征发府兵(太宗时十二丁中征一人),用于上番(指各地府兵轮流守卫京师)、镇戍(戍边)或者征战。

       府兵的户籍仍归州县管理,平时耕种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需要服役时再离开州县(免其个人租庸调,但府兵需要自备口粮器械),是一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在对府兵的管理上,唐初时沿用了隋朝的十二卫制度,即朝廷在中央设十二卫以统领府兵(唐高宗时改为南衙十六卫,前十二卫统领府兵,后四卫管理禁军、负责皇帝仪仗等),是为府兵制的上层军事管理机构,在地方上则于各州县设立折冲府,是为府兵制的基层管理组织,负责组织府兵训练,协调府兵服役等具体事务,到开元年间,全国各地的折冲府已达634个,府兵总数达68万余人。

图片

       除此之外,由东宫执掌的队伍——东宫十率(前六率统领府兵,后四率负责东宫禁卫等)也统领一部分府兵,只是东宫所统领的府兵不过十几个军府,与十六卫所统领的府兵相比兵力悬殊。

       唐初时,府兵服役是定时轮换的(镇戍一般三年一轮换),立功者还可授予勋官或者勋田,因而不论平民子弟或是富人官僚子弟,都积极响应征召,兵源充足;府兵自行筹措粮草装备,又大大减轻了国家的军费支出,开元年间的六十八万余府兵,每年军费支出也不过数百万贯,与天宝年间实施募兵制后数千万贯的军费对比明显。

       另外,当朝廷有军事作战任务之时,由皇帝指派将领(行军大总管)统帅府兵开往前线作战,战事结束后,府兵回到家乡、将领则回到朝堂,是谓“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实现了兵将分离,从而避免了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

图片

2. 兵募制

       兵募制是唐中前期政府采用的另一种征兵制度,与府兵制几乎同时期存在,但又有所不同。

       兵募征召的兵员具有临时招募的性质,与唐初府兵一旦征召、服役期从21岁持续至60岁不同(后有所调整),兵募只在战争和镇戍需要时临时征发,事后归乡仍恢复百姓身份。其一应装备均由所在州县提供,服役途中供给则由所经过的州县提供,到达服役地点后,一应需求则由国家统一提供。

       那么,为什么要在府兵制之外,再另外实行兵募制呢?

       首先,府兵需要上番,也就是轮流宿卫京师。而自高宗年间,唐与周边民族关系便日益紧张,与突厥、回纥、高丽、吐蕃、契丹等均有交战,这就使府兵数量不够战争和战后戍守重镇所需,需要另外进行兵募。

       其次,兵募制较为灵活,只针对战争需要或戍守的需要临时征发,其数量不像府兵那样相对固定,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定,兵募战后归乡、继续交纳租庸调,朝廷也没有持续养兵的负担。

图片

3. 募兵制

       府兵制和兵募制共同构成了唐代前中期的征兵体制,国家也因此得以满足宿卫京师、戍守重镇以及对外作战等一切军事需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兵制都难以维系,随着府兵被彍骑(最初称为长从宿卫)取代、兵募被长征健儿取代,募兵制最终成为了唐中后期的主要征兵制度。

       那么,是什么导致府兵制和兵募制的难以维系呢?

      第一、唐初时府兵与兵募能及时公正的得到勋赏,因而百姓入伍的积极性很高,而随着政治的逐渐腐败,常常出现有功无赏、勋赏不公的局面。宿卫的府兵被十二卫长官当做奴仆使用、失去尊严;戍守的兵募因为军府的贪腐缺衣少粮、被迫逃亡,影响了百姓从军的积极性。

       第二、从高宗、武后时起,因为边境战争频繁,各地戍守的、本该定期轮换的府兵和兵募得不到轮换、长期无法归乡,多有壮士应募、白首未归的情况,士兵年老思归、疲弱不堪,军队的战斗力渐渐低下。

      第三、均田制因为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而被破坏,大量有府兵的家庭因为贫弱不堪(府兵本人免租庸调,家人仍需交纳)而逃亡,富人则通过行贿等方式千方百计逃脱兵役,严重影响了兵源。

图片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宿卫京师的府兵大量逃亡,而折冲府已无法征召到充足的士兵,玄宗采纳宰相张说的建议,以招募的方式选取士兵宿卫京师,免其出征、镇守的职责,称为长从宿卫,后改名为彍骑,自此府兵逐渐被彍骑取代。

       随着兵募的大量逃亡的战斗力的下降,国家开始招募士兵——称作长征健儿来镇戍边关及行军打仗,不同于府兵和兵募,长征健儿不需要种地和纳税,衣粮器械均由国家提供,家属可以随军,并分予适量田宅。因为待遇优厚,到公元738年,兵募全部被长征健儿所取代。

       伴随着府兵和兵募分别被彍骑和长征健儿取代,唐朝兵制转变为募兵制,募兵制的出现解决了唐中后期兵源不足的情况;士兵长期稳定的得到训练,与领军将领相对熟悉,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募兵制也同样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图片

       首先,在募兵制下,兵与农是分离的,士兵离开了土地、依靠军饷生活,成为职业军人,由于军队的一切开支都需要国家财政承担,因此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压力,这些压力又通过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其次,由于士兵成为职业军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也无其他谋生手段,因此许多人不仅自己终身为兵,子孙后代也继续当兵,世袭兵的出现使军队与节度使(公元711年初设节度使制度)之间的利益交织加深,更容易成为节度使的私兵,对朝廷的忠心减退。

       最后,募兵制实行之后,中央不再统一征发士兵到各个军镇,而是由节度使在各地自行招募长安健儿,这就使节度使掌握了征兵权,同时握有地方财政权和军事权的节度使实力渐渐强大,当朝廷因为财政问题想要裁撤部分士兵时,节度使却有能力阳奉阴违,用私钱供养他们,因而在节度使反叛时,军队总是追随节度使叛乱。

       总之,募兵制与节度使制度的结合,在制度的层面上导致了藩镇势力的强大,成为唐王朝始终未能完全解决的心腹之患。

图片

注:唐军中的北衙禁军属于皇帝亲军,在府兵制解体、南衙十六卫随之也名存实亡之后逐渐壮大,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彍骑的腐败和衰落,北衙十军中的神策军在唐中后期成为中央军的主力,而拥有神策军军权的宦官则开始了专权之路。

关于唐代宦官专权,请参考文章(御赐小仵作里宦官竟如此嚣张?一文带你看懂唐朝宦官专权始末

关于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请参考文章(唐代是如何征税的?一文带你看懂唐代租庸调制和两税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