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官员的那些事

 gudian386 2022-12-14 发布于山东

​一、名词:流外入流

唐代官员入仕的途径

唐代官员入仕的途径之一。

中文名:流外入流

朝代:唐代

途径:入仕

地点:中央、地方政府各部门

名词解释:

其是指在中央、地方政府各部门任职的胥吏,包括低级办事员、专门的技艺人才如隶书手、楷书手;技术学校的专业实习生等小吏,属于流外之职。即未被编入正式官职,但任满一定年限之后,经过考试合格,可以到吏部参加铨选,授予执事官或散官,进入流内。称为“流外入流”。其与科举、门荫并成唐代官员的主要入仕途径。


二、入流

今天人们的日常口语中还有“入流”“不入流”的说法,意思是达到或者没有达到某一档次、级别,比如说某人的言论不入流,即指言论档次低下。这两个日常俗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官制。

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流内、流外之别,但直到隋唐时期,流内、流外的官制方才大备。一品至九品官通称“流内”,九品以外通称“流外”。唐代史学家杜佑所著《通典·职官》中有详细的记载:“隋置九品,品各有从。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为上下,凡三十阶,自太师始焉,谓之流内。流内自此始焉……大唐自流内以上,并因隋制……又置勋品九品,自诸卫录事及五省令史始焉,谓之流外。流外自此始。”“勋品”又叫“勋官”,是授给有功将士和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没有实际职权。

“流外”本身也有品级,经考核后可递升进入“流内”,这就叫“入流”。南宋学者洪迈《容斋三笔》载:“唐开元十七年,国子祭酒杨玚上言:'省司奏限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窃见流外出身,每岁二千余人。’”隋代始置明经、进士二科,明经考的是经义,进士考的是诗赋。这二科每年不过百人,而“流外”竟有两千多人,可见要想从流外“入流”难度之大。流外因此也称“未入流”或“不入流”。

北宋学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则趣事,可见流内、流外之界限森严:“玄素少为刑部令史,上尝对朝臣问之曰:'卿在隋何官?’对曰:'县尉。’又问:'未为尉时何官?’对曰:'流外。’又问:'何曹?’玄素耻之,出阁殆不能步,色如死灰。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君能礼其臣,乃能尽其力。玄素虽出寒微,陛下重其才,擢至三品,翼赞皇储,岂可复对群臣穷其门户!弃宿昔之恩,成一朝之耻,使之郁结于怀,何以责其伏节死义乎!’上曰:'朕亦悔此问,卿疏深会我心。’”

张玄素在隋朝初任之官为户曹,掌户口、婚嫁等事,属于县尉的属官,流外胥吏而已;后来升到县尉,品级为从九品下。唐太宗在群臣面前追根究底地询问已擢升至三品的张玄素的历任官职,实属不当之举,因此褚遂良才会上疏劝谏。流外出身竟至于让张玄素“色如死灰”,由此可见门第观念之根深蒂固。

三:不入流

“不入流”本意指为吏不为官,“不入流”源于古代官吏制度,官为流内,吏为流外,例如《西游记》中指弼马温为“不入流的小官”。人们把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行业分为“三教九流”。

“不入流”的详细解释:

1、是指思想、言谈等不着边际,档次低下。属贬义。

2、不时髦。

3、不符合场合的语言装束。

4、不跟随潮流,很清高。

5、没有世界观、对世界大势流向不清楚、对人心想法不清楚、行为想法无法让人与世界喜欢或接受。

古代官吏制度:

官、吏是两个不同的称呼,只不过吏与官不同,官是朝廷任命的,俸禄也是由朝廷发放。可是吏就不一样了,吏是由地方官自行招募的,最多也就是再向吏部报一下就行了,中央政府根本管不到这些,而且这些吏的俸禄也是由地方官发放,与中央朝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顶多中央朝廷会默许地方官截留一部分的税收,做为这些吏的俸禄以及其它一些行政费用。

“不入流”的运用:

唐代有由吏升迁到官的做法,而且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流外入流内”,“流外”就是指吏,“流内”就是指官,其实就是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只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而且由吏升为官的人也受到极大的限制,比如有些官职无法担任,不能进入三品等等,可以说颇受歧视。

四、流外官

流外官:官制用语

流外官,官制用语。隋唐两代因袭魏晋以来之制度,将官员等级分为九品,并于每品中设正从两等,四品以下又各分上下,总计为三十阶,此外还有视流内九品。

中文名:流外官

年代:唐

特点:充任各衙门

统称:吏员

简介

凡在此范围以外之官,称为流外官。如六品以下,九品以上官之子及州县佐吏,以其未入九流故称。清在品级之外的小官,亦称流外官。流外官也分为九品,其中等级最高的叫勋品,然后依次为二品至九品。

他们没有品级,按年度对其功过行能进行考课,经三考逐级升转,转迁时均要试判(一种考试方式,见后)。最后可以经考试入流,成为正式品官。
记载
《隋史·百官志下》:“又有流外勋品。”
《唐律疏议》卷二一《斗讼》:“诸流外官以下,殴议贵者,徒二年。……(疏)曰:'流外官’,谓勋、品以下,爰及庶人。”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典史》:“各县典史为流外官,古但称吏攒而已,然往往亦擅作威福。”

五、唐朝流外官一览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六、职官、散官、勋官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说,职官是行政官,有实权;散官是挂名的荣誉,无实际职权的官名,多用于加官;勋官,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直到唐朝,才和散官区分开来。

职官、散官 、勋官和爵位职官又称职事官,职者,执也.就是具体行使某种权力施行某些职责的官位.如中央三省六部 官员(宰相/各部尚书/左右侍郎~~),地方省府州县官(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等.散官又称散阶,与职官相对,散官不从事具体的任务,而是一种荣誉称号 .如开府仪同三司/大夫/侍郎/将军/校尉等衔.散官与职官的关系,唐宋以前,是先授阶(散阶)而后根据阶来授官,可以比阶的品位高也可以比阶的品位低.如"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就是以大司马大将军(散阶)的身份具体从事尚书(职官)的事情;明清与唐宋以前相反,是先授官(职官)而后授阶.职官和散阶之外还有一种等级制是勋官。勋官与散官有一定关系,如唐典里规定:五品以上者勋官,番上四年,六品以下番上五年,可以被简选授予散官,等等。没有取得散官的勋官,仅仅比平民的身份略高一点。勋官与平民不同之处:一是勋官依令由政府授给勋田;二是在刑法上,勋官和职事官、散官的待遇一样,其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可以减—等;三是有充任吏胥的资格,如唐制勋官五品以上者,可以任州镇仓督、州县市今、录事等,六品以下可充任里正;四是有免除征役的特权,但须按规定到兵部 和州县上番;五是法律上禁止白丁重婚,勋官则可以娶妾。它与散官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主要按功劳授予,犹如汉代的取得军功爵。至明代时勋官始分文武两种,清代废除勋官,与世爵 合并。

七、职事官与散官的区别

1、称号功能不同:散官表示的是官员等级的称号,而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例如唐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士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八校尉副尉凡四十五阶。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散官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2、授予称号的方式不同:散官是按资历升级,职事官则是由君主任命,因此往往职事官较高,散官的品级却较低而不相适应。唐太宗时规定散官官阶高而所任之职事官官阶低者称为“行”某某官;散官品级较低而所任职事官官阶高者,称为“守”某某官。

3、授予的对象不同:散官为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汉至南北朝,朝廷有时对高级文武官员于本官外另加位亚三司、仪同三司等名号,以示尊崇而无职掌。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