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劝人莫嗔己生嗔:观音也有发怒时

 幸福萌爸 2022-12-14 发布于江苏

      佛教认为人极易为“三毒”所伤,“三毒”也叫“三火”,就是指贪嗔痴。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今天单聊聊“嗔”,嗔就是发脾气,按照现在流行的话就是情绪化。戒嗔就是情绪控制,不恼火、不发怒、心平气和待人处事。在我们的印象中,菩萨都是佛性高深,彻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他们早已心平气和,不嗔不怒了。但《西游记》告诉我们,菩萨也照样生气发怒,甚至还有报复心理并付诸行动,我来聊聊其中两个故事。

      唐僧师傅遇到红孩儿后,红孩儿用三昧真火烧得悟空无计可施,就让猪八戒去南海请观音菩萨,但红孩儿化身观音模样,骗了猪八戒,并把猪八戒哄入洞中捆绑起来,准备蒸煮吃了。

      孙悟空无法,只得亲自去南海请观音菩萨。观音问悟空为什么早不来请她去降妖。孙悟空说自己眼睛被熏坏了,不能腾云驾雾,所以让八戒来请观音,谁料到那妖怪变成了观音菩萨的模样把猪八戒赚入火云洞中捆绑起来了。

      观音菩萨一听,大怒道:“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

       如果菩萨只是言语中透着怒气还算平常,但没料到他竟然像普通人那样摔掼东西,原文这样写道:“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掼。”

       孙悟空看到观音摔东西,被吓得毛骨竦然,起身侍立一旁说:“这菩萨火性不退,想是怪老孙说的话不好,就把净瓶掼了。可惜可惜,早知送了我老孙,却不是件大人事。”

       菩萨不是不生气,关键是看什么事。如果触犯了他的脾气,也一样会犯嗔戒的。我曾经在一篇小文章中写到《大话西游》中的一个情节,是唐僧对着观音菩萨啰啰嗦嗦说个不听,惹得观音也受不了了,直接在空中伸出长臂,用手掐住唐僧的脖子,但立刻感到自己失态就收回了手,连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听说红孩儿假扮他,十分生气,立刻起身同悟空一道去擒拿红孩儿,并将其收入佛门,做个善财童子。如果说观音菩萨只是生气,文殊菩萨则直接报复人了。在乌鸡国时,唐僧师徒救活了被妖怪推入井中亡故三年的乌鸡国国王,最后文殊菩萨前来收伏了妖怪,原来妖怪是他的坐骑青毛狮子。

       青毛狮子为什么来杀死乌鸡国国王呢?原来它是奉主人之命来行报复之事的。文殊菩萨说三年前他见乌鸡国国王好善斋僧,本来是想来度化国王,就变成一个普通和尚向国王讨斋,并故意用言语责难国王,没想到国王竟然派人将他捆绑起来放入御水河中浸泡了三天三夜。他事后很生气,就派狮子怪来将国王推入井中浸泡三年,以报三日水灾之恨。

       看看《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的故事,可以看出菩萨们其实也是性情中人,会生气,会报复,倒也十分可爱。

       虽然菩萨自己有时也控制不了情绪,破了嗔戒,但不妨碍他们去教化别人,比如观音菩萨,多次劝说唐僧要戒嗔。为什么观音劝唐僧戒嗔呢?

       如果看《西游记》就可以明白,虽然唐僧佛性高深,但时常生气,特别是对待孙悟空,只要孙悟空帮他杀了妖怪或强盗之时,他就会恼怒,生气念起紧箍咒。

       有一次,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强盗,唐僧不仅责备孙悟空,还专门为强盗焚香祝告,对强盗的亡灵说“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人。”

      孙悟空则笑师父不讲情义,为他杀贼反倒让他们去地府告老孙,于是也咒祝起几个死去的山贼,让唐僧更加生气了,原文写道:“那长老只得怀嗔上马,师徒们都面是背非。”

       你看唐僧怀嗔上马,戒不了嗔。也正是戒不了嗔,等悟空再次为保护他杀了另外一些强盗的时候,唐僧又念紧箍咒驱赶孙悟空,不认他为徒弟。这也让孙悟空心中嗔怒,心生二端,于是真假悟空并现,一善一恶,真是善恶一念间,一念为善乃成佛,一念为恶乃是魔。

       所谓的假悟空就是心有恶念的悟空,即书中所谓六耳猕猴,最终被真悟空打死,就如当初悟空在两界山打死的六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做个六根清净猴子,以保唐僧取经。可以说,孙悟空打死了假悟空,是自身的佛性修行更上了一层楼,所以观音菩萨也提醒唐僧要更上一层楼:“唐僧,前日打你的,乃假行者六耳猕猴也。幸如来知识,已被悟空打死。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

       你看看,观音菩萨先前自己生嗔掼了宝珠净瓶,现在谆谆教导唐僧“再休嗔怪”,真正是劝人容易劝己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