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单元 ![]() ![]() ![]() 习作要求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民族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彩。春节贴对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东北扭秧歌、河南唱豫剧……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这次习作,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也可以谈一谈你对一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 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写好以后和同学分享,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全班同学的习作集中在一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 关于习俗的古诗 1.描写春节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描写元宵节 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3.描写寒食节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描写清明节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描写端午节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6.描写七夕节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7.描写七夕节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8.描写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习作目标 习作要素: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习作内容 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 写一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习作重点 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 1从能表现这种风俗特点的几个方面来介绍。 2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重点介绍这种风俗的内容、活动形式、来历或文化内涵。 写一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1可以从风俗活动的具体过程、自身的感受或对风俗活动的看法这三个方面来写。 2可以将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作为重点来写。 本课思维导图 ![]() 写法点拨 01 围绕中心选材,详写主要材料 文章若想写得生动、吸引人,首先,需要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材料,其次需要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将最能表达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作为主要材料进行详写。 如小作者介绍家乡的风俗——逛庙会,就重点描写了庙会的热闹和自己逛庙会的感受,生动细腻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道出了庙会的意义,而将庙会的来历、特点进行了略写,这样详略得当的写法,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小作者对家乡逛庙会这种传统习俗的喜爱与赞美。 02 添加传说故事,增添文章色彩 在介绍民风民俗时,可以穿插有关的传说或民间故事,让读者对民俗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发现风俗文化的内涵,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小作者介绍过年的习俗时,就巧妙地把有关“年”的传说故事融进来叙述,不但使文章内容更具体、丰富,而且让文章更具趣味性。 03文章提纲 我们先进行构思,简要列出作文提纲。以《不愿下蛋的母鸡为例》为例 开头:列举习俗,激发兴趣 中间:描写习俗中的互动。重点部分,细节描写 结尾:结尾点明写出感受 例文赏析 ![]() 孩子的成长过程, 就像一棵树的成长过程, 最诚实,最外显, 浇灌什么,就长出什么。 ![]() ![]() 福利:部编版语文1-6年级上册教材全解全析 | 免费下载打印 |
|
来自: 昵称4150890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