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黛绿的群山消匿于迷雾丨手格

 一叶知秋9818 2022-12-15 发布于广西

来源:《诗刊》2022年11月号上半月刊“每月诗星”栏目

图片

无尽夏

炽白的光被听到时
嗤嗤的细微的嚣叫在闪耀
——仔细听,慢慢听
这是一具蜷缩的肉体的呼吸
微弱且苍白。这是一张侧脸
半趴在蓝白的枕头上——
这声音让我打开虚无之眼
观照我自身——
听到一个自己在睡
听到另一个自己在卫生间洗漱
听到洗脸盆凹面的釉白光洁
闪耀冰凉莹白的冷
听到亮白的光和乳白的水体
从银白光亮的水龙头挤出
听到流光溅着细珠喷洒
在肌肤上。这是另一种白
在生命的凹面上,努力地
想要盛贮什么,想要堆积什么

——光是永恒的逝者
光的嚣叫被听到时
它们耀动的轨道繁密又细致
在无底的声音世界深处
涌动它们层层叠叠的白色萼片
这些闪亮,像绣球花
和它另一个名字
——无尽夏——
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的真身
在漫无边际的漆黑里明灭


在鹤顶山

在万物远去的时节,
太平洋吹来的风吹过
关于我的三样事物:
高大挺拔的白色发电机的塔架上
转动的巨大的白色风轮,
铺满山坡的芦花上跃动的白光,
和一袭白衫走在通往晴空的水泥路上。

吹过太平洋的风吹过我,
也吹过亿万年前喷发的火山石
——在山脊上和溪谷里,
它们裸露着险峻和黝黑,
散发着来自地心的热量,
像黑浪奔涌的激流飞瀑,
在群山的苍翠苍黄间
凝固——

图片

深海志

等待跃动整个东海的水银
彻底沉入海底。这是漫长的
一瞬间。水母张开随身携带的
罗网——光的霓裳——
从蔚蓝色的浅海
缓缓地沉入午夜区

掠食者和吞噬者
游弋在千米之下的深黑里
——深海琵琶鱼
在鼻子上架起钓竿
四处播撒光的诱饵
——伞嘴吞噬鳗
端着宽大的下颌
卷起细黑的长尾
把发光球悬挂在头顶上
——它们在等待

它们在厚重又漫长的深水里
释放亮光和希望——
等待追逐流光的生物
——作为祭品或者食物
进入它们的喉咙——
一扇永生之门。张开又闭合

怀疑者藏匿在更深的海底
在万重水幕的重压下
想象另一个更加庞大而炽热的孤独
——真正的希望之光——
在地外降落又升起


夏夜在海边独行

退潮之后的沙滩广阔。寂静广阔。
人字拖和脚趾翻动的细沙还残留着
寄居蟹从白天逃离的脚步声。
循着它窸窸窣窣的长腿,可以找到
它的新家。大螯撕碎螺肉,
守护着战利品的壳口——
寂静像螺壳一样坚固。

整片海都是寂静的,
更静的是细浪——宽大的柔唇
正全身心地、轻轻地
湿吻着沙滩。它曾经反复淹没它。
更静的是左前方一只山臂伸入海面,
更远处几座孤屿,零落散乱
——寂静像崖石一样黝黑。

整个寂静都是寂静的——
当不可预见时,极远与极近
都不能带来慰藉——
爱抚与恐惧同样辽阔深邃。


傍晚去水库游泳

跳水是一次舍生取义的努力。
纵身,像一块铁石扔进青山,
溅起白色的水花
是茂密森林的倒影吐出的
饱嗝——或者是绿巨人
喷出的白色血液——
我们以自己的身躯
在绿色的水体表面
砸出一道白色的伤口——
只有夏天才能让我们
舍生忘死。

但是我们并没有死去——
群山托起湖泊像托起一块巨大的翡翠,
托起自己的生命之水——
你在为谁举起?为谁敬献?
掬一捧透绿透亮的琼浆,谁在饱饮?
谁在透明的水体里淹没?
我不是那个深入透明的事物
不会感到窒息的存在。
我在呼吸困难中慢慢找回
自己在空气中
因为熟悉而丢失的身体。

洗涤和新生,像是为了同时面对
两个世界——

图片

暴雨中

土壤躁动,在正午
向天空喷吐南方盛夏的暴烈
暑气同大雨一起,无声激荡
沸腾的水汽覆盖大地
黛绿的群山消匿于迷雾
溪水湍急,正是芦苇、茭白
和石菖蒲长势茂盛的时候
机车少年浑身散发着毫光
飞驰在坑坑洼洼的堤岸上
在暴雨中冲撞出的水花
不顾方向,不看去处
像四处飞溅的流光——

或许,我是恰好落在此处的一缕
在暴雨中,隔着汽车视窗凝望
那些来不及发出声响的年月
那些曾经热爱而无法割舍的
青春,以及从世间汲取的——
时间高悬它白色的崖壁
在谷底的小径
隐约可见一人独行


在高原

看了一整天落日
直到落日真的像一颗通红的石头
砸下地平线
和那些在大地的尽头溅起在天空下
不能命名为浪花的
类似于蘑菇云、辐射和光的泡沫的
温暖。就像少年时扔向溪流的石子
以及那些溅起的
我一直无法准确描摹的
现在我依然无以名状的感触

在一条不知名的宽广的大河
一个小小的漩涡的中心
我在感受时间的亘古流逝
我实际上不曾移动或变幻丝毫
那些我曾以为真实的重要的
可以赖以生存的
不知名的
我始终无法准确描述的
存在
其实并不是我存在的理由

从东海岸到西部高原
完成一次呼吸后
看完更高的阳光
我依然深深地眷念
在光的深底
在被命名为晨光和暮光的变幻中
在繁殖牡蛎、生蚝、石乳的海边
去挑拣几颗墨黑或乳白的小石头
——些许细微的涟漪


蜂 刺

银川——
多少闪亮的日子和流水
在燃烧
高原的落日穿过
在机场航站楼高架
桥洞下
看光线长长的身影
在瞬间
淹没自身

此刻,神性的暖光,如黄沙直下
在西部高原
我想起那些在海岬和山坳纠结缠绕
如蚂蚁渺小的爱恋
我羞愧
并为自己的坚持感到蜂蜇般的疼痛

图片

以自我为中心的“即物主义”
邹建军

手格组诗《深海志》,以自我为中心,以目之所见、耳之所听、身之所感为主要对象,并且精心构思、精雕细刻,以本真性、细致性、符号性取胜,创造了“即物主义”诗歌写作的新模式。

这组诗生动地记录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自然的发现。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自然的神奇,以自然的光彩与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独到地再现了自然的形态、结构以及生命。每天所见的景象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细致,充满生机与活力。诗中所写的自然景象,保持了自然状态的原始性、自然状态的本真性和自然状态的整体性。每一首诗所写的也许只是一个片段,只是一个季节,却全面地展现了自然对象的光彩、线条和构图,不断变动的过程及其复杂性。诗人对白色感到浓厚的兴趣,“炽白的光”“蓝白的枕头”“釉白光洁”“莹白的冷”“亮白的光”“乳白的水体”“银白光亮的水龙头”“另一种白”“白色萼片”等意象,令人惊奇不已。《在鹤顶山》一诗中,诗人同样对白色一往情深,出现了“白色发电机”“巨大的白色风轮”“铺满山坡的芦花”“跃动的白光”“一袭白衫”等意象。当然也有“蓝色的水”“溪”、苍翠的“群山”等意象。诗人对光相当敏锐,却并不与黑暗对照。自然景象中的每一时、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年,诗人都以不同的形态进行呈现。作者以自我为中心来观照自然世界并进行诗艺表现,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诗人笔下的时间和季节特别丰实,“夏天”“黄昏”“黎明”或“正午”等,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诗人以自我的姿态感知自然的过程及其结果,表达的正是一种自然中心主义的思想。

组诗中的“自我”与“自然”是一种相对性的存在。在诗人对自然进行描写和呈现的时候,一定有是“我”的存在,也就是诗人本身的存在。在每一行诗、每一节诗或每一首诗里,都有作为一个对自然感到兴趣、感到神秘甚至神圣的诗人自我。在《深海志》中,诗人面对掠食者与阴谋者的“罗网”,他只能想象“另一个更加庞大而炽热的孤独”。在《夏夜在海边独行》中,诗人看到生物们之间的残酷厮杀,“爱抚与恐惧同样辽阔深邃”。诗人以自我的双眼观察到了自然的神秘性和自然的神奇性,感知了自然的外形和内在,自然的生命力及其强大,以光线、色彩、构图等多种手段,表现了自然本有的存在形态,然而自我还是自我、自然还是自然,二者之间是一种相对性的、有距离的结构。在表现自然与自我方面,诗人把自我的原始情绪、原始感觉、原初印象,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来,并且往往有比较深广的内涵。诗人在表现自然的时候,自我的同情与怜悯也流露出来,并以物象的方式得到了保存。诗人的思考与探索皆在其中。如此的即物主义也就是格物主义,但并没有失去诗人的自我,而是时时保持了自我的姿态与自我的发现。

诗人也是以即物主义的态度去发现自然里所存在的神秘精神和内在结构。诗人的眼光总是盯着自然世界,而不是盯着自我,也没有盯着人类社会,体现了自己的选择。诗人以即物主义的态度,双眼盯着自然,并且以自我去接近自然,发现和表现自然的神奇和神秘。在《无尽夏》中,诗人写到了对自我的身体发现,表现了对自我和自然的呈现:一方面发现了作为本我的自我,另一方面发现了本我之外的另一个自我,两个自我同时存在。在《深海志》中,诗人似乎以一个潜水者身份下到了深海里,发现了“水母”“掠食者”“吞噬者”“琵琶鱼”“钓竿”“怀疑者”等物体,而所表现的却是眼下的人间社会,当然,首先还是深海里的自然世界。深海里的生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如此凶险、如此神秘,“张开又闭合”的不只是生物界,同时也还有人类。看来诗人在表现自然的同时也没有离开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完全离开人类社会。

即物主义的态度,可以成就一种艺术的人生。诗人在表现自然世界的同时,总是以我为中心来进行的,所以特别细致与深透。也不仅如此,诗人还特别注重使用一些符号化手段,让真实的描写有所提升,让神秘的意象有所隐喻,让自我的思想有所深化。并不是说其诗中所有的物象都已经象征化,但具有象征的倾向。《傍晚去水库游泳》中的“跳水”“群山”等意象,却是与“舍生取义”“舍生忘死”联系在一起。诗人特别喜欢用破折号,在《无尽夏》中用了六个破折号,《在鹤顶山》中用了两个破折号,《夏夜在海边独行》中用了五个破折号。也许是为了让艺术表达具有可解释性,或者是对自我的一种解释,总之是形成了特点,产生了深意。特殊标点符号的运用虽然和即物主义无关,但与诗人自我的情感表达和印象呈现相关,如果不用破折号,也许就无法表现诗人当时的感觉与心态,欲说还休也好,躁动不安也好,多层含义也好,创造美感也好,总是有其不可替代的美学意义。诗人在句子的末尾尾很少用标点,却在诗行之中用很多的破折号,也许是一种并不自觉的创意,是自我与自然关系真实可靠的反映。

诗人以即物主义的态度,表现诗人对自然的感知、对自然的发现,建立了自我和自然之间的相对性存在结构,而且尽量把这种描写精细化与精致化,让艺术的呈现上升到一种符号化的程度。诗人所呈现的都是五彩缤纷的存在、多种多样的存在、自然全息相式的存在,把一种非常原始的、原初的、本真的自然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一种自然和自我的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即物主义,正是诗人卓越的建构能力和探索精神的体现。


编校:寇硕恒、曾子芙;审核:彭敏;核发:李少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