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百年——新中国传统四大名瓷重获新生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景德镇的传统名瓷 景德镇的传统名瓷包括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青花玲珑瓷。

1.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施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而制成。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从元代开始,青花瓷便成了中国陶瓷装饰的一大主要装饰形式,特别是到了明代青花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外销的主流,畅流世界各地。景德镇之所以闻名于世,正是因为这千年“盛烧不衰、永放不败”的青花艺术。

青花天球瓶

20世纪50年代以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多次当作国礼赠送给国外领导人。至今,青花仍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常用制作陶艺作品的主要手段。

2.粉彩瓷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景德镇的许多瓷厂直到现在仍继续生产粉彩产品。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一种彩瓷。其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加入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烧烤而成。用料与绘画渲染技法紧密结合,使烧制成瓷的图案呈现出一种粉润的感觉,故称“粉彩”。粉彩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创举,博得了“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粉彩梅花盘

3.颜色釉瓷

景德镇的颜色釉瓷,釉色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为“人造宝石”。红釉光艳华丽,青釉素洁雅致,黄釉明朗清晰,花釉斑驳古雅。结晶釉更是变化无穷,爆发出大小不一的品花,花团锦簇,光芒四射,艺术效果之妙难以形容。 颜色釉瓷源于商代的青黄釉彩瓷,汉末至晋初发展出青色釉瓷。唐代创制三彩(黄、绿、紫)陶。元以后,钧窑衰落,已不再烧,值得庆幸的是被景德镇继承下来。宋代时,景德镇集名窑技艺之大成,继承并发扬了钧窑烧制钧红的技艺,烧制出钧红釉瓷,才使这一中华瑰宝没有失传,一直延续至今。从明朝开始,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在总结前期烧制铜红釉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另一种高温铜红釉—祭红(即积红)。祭红妖而不艳,红中微紫,色泽深沉而又安定,釉中无龟裂纹理,是颜色釉瓷中的珍品。清代时,主持御窑厂工作的江西巡抚郎廷极,组织景德镇制瓷工成功烧制出另外一种别具一格的红釉瓷器,人们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为“郎窑红”。

清 郎窑红天球瓶

1949年以后,景德镇在继承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又发展和创制出三阳开泰、羽毛花釉、凤凰衣釉、彩虹釉、变色釉等近60多个色釉新品种。目前,景德镇年产颜色釉瓷1000多万件,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4.青花玲珑瓷

在瓷坯上的玲珑眼中填入釉料,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具有灵巧、明澈、透剔,特别高雅秀洁,被国外称为“镶玻璃的瓷器”。 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用刀片在坯胎上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点点米粒状“米通”(即玲珑眼),然后多次施釉填平通花洞,入窑烧制而成。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清代时,瓷工又把青花和玲珑巧妙地结合成一体,形成了青花玲珑瓷。碧绿透明的玲珑和色呈翠蓝的青花互为衬托,相映生辉,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青花玲珑瓷餐具

1949年以后,青花玲珑瓷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还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近几年来,更发展成为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瓷。玲珑眼的形状也已从传统的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规则、不规则的形状。有时还与“半刀泥”相结合,组成各种图案。玲珑眼的釉色也由原来单一的碧绿色发展成为红、黄、绿、蓝交相辉映的五彩玲珑,更丰富和增强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