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百年——陶瓷颜料的国产化告别了对“洋彩”的依赖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我国陶瓷颜料的生产与陶瓷本身同样有着悠久的辉煌历史。商周时就有青黄釉的器具,唐代的唐三彩,宋代的铜红釉,元明清的乌金、祭红、钧蓝等窑变艺术釉等驰名中外。

1911~1949年间,我国的陶瓷工业陷入了停滞不前或奄奄一息的境地,更谈不上陶瓷装饰颜料体系的发展。这个时期,“洋彩”传入我国,使我国逐步成为陶瓷釉上彩颜料的进口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釉上彩颜料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满足了日用陶瓷工业的发展需求。

清末民初,陶瓷釉上颜料从德国、日本等国传入我国,当时被称作“洋彩”。洋彩传入我国时,山东淄博博山就曾有人仿制过,但没有成功。在江西景德镇地区,由于当时传统装饰方法已高度成熟,洋彩的装饰技法没有得到认可,也没引起重视。

20世纪20~30年代,景德镇开始有少数艺人探索洋彩的表现方法;1932年山东模范窑业厂投产后从天津购买日本颜料生产釉上彩瓷。到40~50年代时,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的装饰形式。醴陵湖南瓷业公司引进日本技术,研制成功了西赤、洋红、绀青、草青、红黄、薄黄、艳黑等几种颜色。“抗战”时期,醴陵以制造颜料为业者4家,生产的釉上但当时颜料的发展相对于陶瓷的发展滞后,几家手工作坊散布在全国各地,如景德镇的粉彩颜料作坊,广东、湖南、河北唐山等地的新彩颜料作坊,广州的广彩颜料作坊等,为陶瓷的装饰提供颜料,远远不能满足陶瓷装饰生产的需求。至50年代初期,我国的釉上彩颜料大部分依靠进口。

1955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生产陶瓷装饰材料的专业性工厂,专门生产“洋彩”颜料、金水及陶瓷贴花纸,结束了洋彩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把“洋彩”正式更名为“新彩”。新彩是用含铁、铜、锰、锑、铬等氧化物的矿物为原料,经高温煅烧成各种色彩的熔块,再配以低温釉面附着剂(熔剂)研磨而成。由于新彩的颜料种类多,色彩丰富,烧成温度范围宽,烧成前后色相变化不大,呈色稳定,各种颜料之间可以互相调配,相对传统的釉上彩绘方法如古彩、粉彩的操作工艺简单、便利,很快在全国各大瓷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我国陶瓷色釉料产业与陶瓷工业一样,经历了衰落、恢复、快速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已发展成为世界陶瓷色釉料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