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泥土的生命:陶瓷文化遗产更需要保护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

保护陶瓷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加快陶瓷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瓷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陶瓷文化自觉和陶瓷文化自信。

对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深入挖掘中华陶瓷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着力构建陶瓷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还可以有效促进陶瓷考古、研究等基础性工作的实践,提高中国陶瓷的历史地位,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保护力度不够,多数瓷窑遗址遭受破坏甚至永久消失。云南古代遗留下来的窑址大多位于穷乡僻壤,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自然的风雨侵蚀,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城乡基础建设以及盗掘活动,都使得窑址遭受严重破坏,瓷窑遗存被埋入房屋道路之下,大量珍贵的陶瓷标本被盗卖,瓷窑遗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丢失,甚至消失殆尽。

其次,传统制瓷技艺正在逐渐失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陶瓷文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各地成立了陶瓷研究所、陶业公司,有专门的课题小组负责传统制瓷工艺的复原和科技研发创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烧瓷观念的转变,传统陶瓷生产方式逐渐遭到淘汰,陶瓷公司和研究所也大多改制或倒闭,诸多原因导致传统制瓷技艺濒临失传的局面。此外,一些制瓷老艺人或传统制瓷文化传承人的退休和相继离世,使得古代陶瓷文化遗产陷入后继无人的绝境。

最后,陶瓷实物标本收藏分散,破坏了资料的完整性,不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陶瓷标本分散于各处,大多未经系统整理和公开,不利于对陶瓷烧造面貌的完整把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在发掘资料匮乏的现状下,这些资料的珍贵性不言而喻。

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灵魂、以陶瓷为载体、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为追求的新兴产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促使政府部门对陶瓷文化遗产加大了保护力度,给予了政策、经济上有力的支持。

比如,云南省坚持“政府主导、文物部门牵头,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社会参与、群策合力”的原则,制定出相应的陶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同时,在借鉴兄弟省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保护理念,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山西省结合“三普”成果,再进行重点专题调查,择要勘探与小规模试掘,重点窑址报请国家进行较大规模科学发掘。严格按照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规定,开展山西陶瓷文化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整体考虑遗址及其周边相关遗迹的保护和展示。对保存较为完好的窑址进行原址保护,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立了山西陶瓷文化专题博物馆,加强展示研究,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公众教育作用;建立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路线,捆绑周边旅游资源;联合外省陶瓷名窑,提高研究保护的进程和成效。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大了陶瓷文化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了中国陶瓷的知名度,强化了大众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印象。随着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各方面加大了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首先促进了发展模式多样;其次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第三扩大了陶瓷人才队伍。

由于产业的集聚效应,各类陶瓷管理人才、研发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齐集中国,为中国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中国陶瓷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