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印纹硬陶到原始青瓷,温度决定一切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陶器在实用性上有两个很大的劣势,一个是它的透水性太强,另一个是它不够坚硬也就不耐用。因为这两大问题,瓷器一出现,陶器就把主要日用品的位置让了出来。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陶器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飞跃成为瓷器。陶与瓷之间一定有一个中间的渐变阶段,这个阶段存在了近两千年,就是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阶段。

浙江博物馆藏同心菱纹印纹硬陶罐

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产生基础是瓷土的被发现和运用。原始陶器一直使用的是陶土,也就是易熔性粘土,这种土含有较多的溶剂,烧结温度通常在900℃——1000℃,如果超过1000℃它就会严重变形或产生熔融状态。反向来说,这也是原始陶器得以存在数千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史前“堆烧”和“穴窑”的烧成条件下,温度是很难达到1000℃以上的,正好可以让这种陶土做出的器皿烧制成器。当然,相应地,它的那两个劣势也是从此而来。

浙江博物馆藏西周曲折纹印纹硬陶罐

商代开始,一种新的陶器产生了,这种陶器采用的是含熔剂较少的粘土,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瓷土”,瓷土由瓷石(主要成分石英、长石、绢云母、高岭石)粉碎而来。可以想象,这种瓷土一定不会是商代才发现的。从裴李岗文化、马家浜文化开始,一直到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处于新石器时期。在一个靠找石头、利用石头过日子的时代里,瓷石这种大面积分布的石头绝不可能几千年都没有被发现。但是它并没有成为制作原始陶器的主要材料,就是因为当时的“穴窑”温度无法达到1000℃以上,也就无法烧结由它制作的器皿。

上海博物馆藏西周印纹硬陶罍

因此,直到商代,它才正式成为制作陶器的重要材料,原因就在于商代的陶窑已经改变,窑温可以稳定地达到1000℃以上,甚至1200℃了。商代的陶窑有两种,一种是中原广泛使用的“馒头窑”,另一种是在浙江局部出现的“龙窑”。这两种窑的窑温都可以达到1000℃以上,使用瓷土制作陶器的烧结条件达到了,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以瓷土制作的高温烧结的陶器,就是印纹硬陶。之所以叫印纹硬陶,首先因为它比以往“陶土”制作的陶器更为坚硬,其次是因为它的外表面上总是有很多的线性纹饰,而这些纹饰并非刻划上去的,是使用某种类似拍子的模具拍印上去的。

上海博物馆藏商代印纹硬陶单柄壶

印纹硬陶由于实现了高温烧结,同时坯体使用瓷土,瓷土在高温烧结下就可以生成莫来石和较高的玻璃态,这样就使烧成后的硬陶远比普通陶器致密、坚硬,敲击时有铿锵之声。同时,在考古出土的部分印纹硬陶表面上,还有一层薄薄的透明体,这几乎就是釉面的萌芽了。这种萌芽很大可能,就来自中国高温灰釉得以出现的那个戏剧性机缘:高温烧结实现后,烧窑中偶然落在某些硬陶表面的草木灰形成了“自然釉”。

从商代开始,至秦汉的古窑址考古发现中,伴随着印纹硬陶出土的总有另一种硬陶,它的胎几乎与印纹硬陶的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它的表面有了一层呈现黄绿色或青灰色的,泛着光泽的釉面。这种釉陶的釉层较厚也较匀,明显已经形成了一种人工上釉的工艺。这一类带釉硬陶就是中国瓷器的最早雏形“原始青瓷”,它很明显是受印纹硬陶上那种“自然釉”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在瓷器正式出生前的近两千年里,一直与印纹硬陶相伴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