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窑的“开片”是怎么回事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官窑在广义上说,应该指一切官营的瓷窑,习惯上也把民窑中一部分专供宫廷使用的产品,称为官窑(器)。本文则专指相传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

谈到官窑,无论是北宋官还是南宋官,都有一大堆疑问等着去解决。《坦斋笔衡》中说:“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坦斋笔衡》书成于南宋,其中说法应当是比较可信的。他提到的“郊坛下”官窑,早在一九二〇年就因出土的瓷器和碎片流落到古董界,而引起了广大的瞩目。经其后历年陆续整理发掘,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给南宋郊坛官窑一个相当清楚的描述了。这个官窑的窑址在今天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一带。归纳历年来郊坛官窑出土的各种标本,我们知道它的胎骨外观颜色很深,近乎黑色,还原情况好的就呈深灰色,中性情况的就呈灰褐色。

宋·官窑·香炉

除了胎色之外,胎壁很薄也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出土的破片断面来看,甚至釉的厚度有时竟达到坯厚的一至三倍之多。由于坯体薄,所以吸附釉层的能力也有限。想要把釉挂得够厚,以显出烧成后的丰润釉色,就要使用吹釉法多次上釉。由于多次上釉会使釉层与釉层之间在干燥和烧成时产生不同的拉力,所以凡胎薄而需多次挂釉的官窑器,都不可避免地会在烧成时产生不同程度的膨胀系数。有时不同釉层相互的拉力与坯体收缩时的反作用力(相反于造坯时的作用力)又彼此作用,结果就在釉面牵引出各种不同趣味的开片。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郊坛下官窑与同样位于浙江附近的龙泉窑,釉面外观最主要的不同处即在此。原因是龙泉窑的胎骨十分厚重,可以一次黏附够厚的釉,所以烧成后的裂纹大为减少,至多是由于胎体收缩反旋所造成的斜线纹釉裂,而不会像郊坛下官窑裂得那么有趣。另外,郊坛下官窑胎土中含有百分之二左右的铁分,使色泽变为黑褐色,这与龙泉窑胎骨的青灰色也是很不同的。至于郊坛下官窑的釉色方面,有还原较好而偏青的系统,其中以粉青为最好;也有还原较差的偏黄系统,以米黄色最为著名。在造型上,郊坛下官窑的作品由于主要供宫廷的礼仪陈设,而不是器用,所以仿商、周、秦、汉古铜和玉作的样式很多,一般习见的盘、碗、碟、洗、瓶也有,不过没有陈设礼器那么精致就是了。

台北故宫南宋官窑

明初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论》中有言:“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曹昭所说的这些要点,大体上对南宋官窑的描述还算正确,尤其在龙泉窑和官窑的不同处有清晰的分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