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逸先生《古窑器论》谈之龙泉窑

 陶冶斋静逸先生 2020-06-09

​文/朱思宇

        龙泉窑因产于浙江龙泉,故而得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起源于五代南朝,北宋早期小规模烧造,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千余年。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自然奔放。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以刘田又作“琉田”、即今之龙泉大窑,金村为中心产地和当时先进制瓷技术辐射性传播的源泉,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明人文物鉴赏家曹昭及格古学问家王佐所著《格古要论》中云:“古龙泉窑,在今浙江處州龍泉縣,今曰處器、青器、古青器。土脈细且薄,翠青色者贵。有粉青色者。有一等盆底有雙魚,盆外有銅掇環。體厚者不甚佳。”

        上段讲明:古代龙泉窑,在明浙江处州龙泉县,当朝称处器、又称青器或古青器。胎土细腻而且胎体较薄,釉色呈翠青色的十分珍贵,有粉青色的也不错。还有一等青器,盆底饰有双鱼,盆外壁制有铜质掇环。胎体厚的青器不太好。

        南宋庄绰《鸡肋编》 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此段描述了处州龙泉县是五代吴越钱氏所贡青瓷的产地。“宣和中”,龙泉窑已成为朝廷青睐的宫廷用瓷生产窑场。

        南宋开禧二年( 1206)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说 “今处之龙溪者,色粉青,越乃艾色。”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引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明代陆容在成书于弘治七年( 1494)的《菽园杂记》中说 “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

        明嘉靖四十年( 1561)《浙江通志》卷八《地理志·处州》记载 “处州……系南七十里日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

        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七《陶埏》中说 “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墨如漆,名曰处窑。”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记载:“定窑之下而龙泉窑次之,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薄,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其制若瓶若觚若蓍草,方瓶若鬲、炉、桶,炉有耳,束腰,小炉菖蒲盆底有圆者、八角者、葵花,葵花者各样,酒鳖、骰盆。其水盘之式,有百棱者,有大圆径,二尺者外比与菖蒲盆式相同,有深腹。单边盥盆有大乳钵,有葫芦瓶,有酒海,有大小药瓶,并立地梅瓶、大瓶,诸窑所无,但制不甚雅,仅可适用种种器具,制不法古,而工匠亦拙。然而器质厚实,极耐磨弄,不易茅篾。但在昔,色以不同,有粉青、有深青、有淡青之别。”

        明代张应文《清秘藏》记: “龙泉豆绿者,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今为析之,汝胎色粗而略糠,龙泉坚而且细;汝釉薄而清,龙泉釉厚而混;汝无釉之处,色如羊肝,龙泉无釉之处,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脱如料,龙泉釉上无光,滋润若玉;汝多有鱼子文,少有蟹爪文;龙泉间有蟹爪文,绝无鱼子文,其相异之点在此。” “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厚,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且极耐磨弄,不易茅篾。”

        明陆容《菽园杂记》“……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筱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瑕者为上,生菜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

    《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

       清佚名所著《南窑笔记》也说 “其土质坚白,釉色葱翠,所谓"粉骨龙泉是也"……龙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与官窑争艳。间有纹片者,俱堪珍贵。”

         而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修的《龙泉县志》记:“青瓷窑,一都琉田,瓷窑昔属剑川,自析乡立,庆元县窑地属庆元,去龙邑几二百里。”其《龙泉县志·大事记》中又提到“五代贞明五年( 919)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具规模”。

       1960年浙江文管委在龙泉金村和大窑两地发掘出北宋、南宋、元明时期9座龙窑型遗址,其中有座明朝龙窑,属阶梯级窑类,窑尾两室间筑有两堵挡火墙,该古窑已严重破坏,无法窥视全体结构。

       其北宋龙窑大体形态:窑身全长30米、宽1.85~2米、头尾高差8.95米。火膛呈半圆形,最大直径57厘米,底比窑床低25厘米,周围窑壁用长18厘米、宽15~18厘米、厚5.5厘米的斧形黏土砖砌成。窑的中后段逐渐向北弯曲,窑床作泥床,上铺砂粒。窑壁下部主要利用土坑岩壁,用砖和匣钵砌的很少,内壁涂黏土一层,烧结层较厚。其中东南壁宋时遭到严重损坏,西北上部也已坍塌,残存最高点为1米,没有发现窑门,可能开在南壁一侧。

        其南宋龙窑两头已严重破坏,残长46.5米、宽2.5~2.58米。窑身自中段以后逐渐向北弯曲,倾斜度以中后段为大,首尾高差11.65米。窑顶已倒塌,从窑壁高74厘米处开始起卷的形迹看,顶为圆拱形,内高约1.7米,窑壁残高50厘米左右,最高处达1.40米。9个窑门,宽45~63厘米,大多开在东南壁,西北壁只在接近烟囱处有一个窑门。拱顶用砖砌成,下部主要用匣钵,也有的利用窑壁和砖砌成。窑底有三层,呈斜形、不分级,每层厚7~15厘米,下面是红色黏土,上铺石英等砂粒。窑壁烧结层较薄,在上层窑底留有底层匣钵,匣钵放置以中段者较大,前后段大小间置,每隔四排小匣钵放一排大匣钵,从而可以得知古代各类瓷器的烧成位置和装窑方法。

       北宋龙泉青瓷,造型稳重、釉色多青黄或青褐,纹饰洗练,采用雕贴、刻花、印花等装饰技法。南宋龙泉青瓷,成功烧制了粉青及梅子青标准釉色。古龙泉窑除了龙泉、遂昌、运和、慈溪外,还有江西吉安永和窑、福建泉州碗窑乡窑、建阳芦花坪牛皮岭窑、福建浦城大口窑、云南临安建水窑等大龙泉窑系。从上述古文献中,我们可以确定龙泉窑的烧造地点主要在古代处州龙泉县的琉田,即位于现在浙江省丽水市龙泉镇,以大窑村为中心,范围遍及金村、溪口、安仁、安福、庆元等地。其中最出名,烧制的瓷器最精美的三大窑就是金村窑,大窑,溪口窑。

        北宋时期金村窑,地处今龙泉市小梅镇东南边陲,采用半刀泥双面雕刻划花工艺,刻时刀面倾斜,刻线一面浅一面深,用刻刀刻站花纹轮廊线,并且大多器物内外壁都有刻划花,刻划工艺精深,纹饰引人醒目,釉色多已淡青釉为主,釉面大多呈现玻璃玉质感,精美绝伦。该窑是龙泉窑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精致瓷器。南宋前期金村窑仍有在烧制,而且器物更加精美,是龙泉窑的光辉灿烂时期。

        南宋中始期大窑,距今龙泉市南约50公里的琉华山下,明代以前称“琉田”,因山而得名,今称大窑村,距金村约5公里,曾是龙泉窑的代表性瓷业中心。大窑工匠们遗弃了北宋刻划花工艺,以釉色取胜,主要从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其制作岀内敛和素雅的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两类高级青瓷器。其新亭窑黑胎精制瓷器,釉层多而丰厚,釉色粉青柔和,透明性强有开片及紫口铁足,表明与龙泉哥窑及官窑存有密切关联,更是出现了枫洞岩等高级瓷窑,专门生产宫廷和官府用瓷,是龙泉窑的鼎盛兴旺时期。

      南宋中晚期溪口窑,距今龙泉市南约40公里的马鞍山东南麓,窑址分布在墩头溪两岸山坡上。距大窑约5公里,现称溪口村,是宋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窑址所在地,其溪口瓦窑垟,为五代及宋朝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堆积层甚厚,遗物十分丰富,多产紫口铁足青瓷器。在南宋后期溪口窑系烧制了顶级的黑胎哥窑瓷器,胎骨灰黑,俗称“铁骨”或“铁胎”,当地人谓曰“夹心饼干”,釉层厚而透明,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主要是由紫金土制成,其特征为“紫口铁足”和“自然开片裂纹”,产品流溢着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先生认为:此地“颇多仿自铜器之式样,其为沿袭两宋官窑之作风,昭然可见,此实为龙泉造瓷中之黄金时代。”南宋溪口窑,乃龙泉宋哥窑,并非是传世哥窑,又其釉质,釉色,开片等特征都有明显差异,故而不能混为一谈。溪口窑系还成功烧制了白胎青瓷,胎骨由白色瓷土制成,多数白中微带灰色,釉层浑厚,葱翠如玉。以上两种瓷器造型玲珑细巧,制作工整精美,胎骨薄细,最薄者似蛋壳,质地坚硬。尤以黑胎青瓷最为精美,紫口铁足,胎骨厚仅2毫米,而釉厚却达3毫米。

        元代龙泉窑主要在大窑和溪口沿瓯江两岸和松溪上游一带不断扩展。龙泉东部有梧桐口、小白岸、大白岸、杨梅岭、山石坑、大王屿、道太、葡萄墙、前赖、安福口、王湖、安福、乌岙、岭脚、大琪、丁村、道口、王庄等,云和有赤石埠,丽水有规溪、宝定、高溪等,永嘉有将岙、朱涂等,还有武义等,其大件器物主要在大窑和竹口制作。主要用垫饼和盂状垫支烧,胎体厚重,釉层变薄,无南宋梅子青釉色之美,但继五代北宋雕贴刻划印等技法,还大量运用褐色点彩、堆贴、镂雕、刻印等丰富的装饰釉面,其露胎贴花、模印刻划花、釉面点褐斑、吉祥文饰等非常典型,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特色。

       明代龙泉窑器形笨重、胎体较厚,重视花纹而忽视釉色,釉面薄亮而刺眼,青色发黄或闪绿,黄中带灰、绿中带棕,接近艾绿,是在强氧化气氛中烧成,还原比值0.21。而宋代龙泉窑梅子青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还原比值11.90,无论从花纹或釉色明代龙泉器较宋代逊色很多。

       古陶瓷大家叶麟趾前辈《古今中外陶瓷汇编》记:处州窑,在今浙江省丽水县,明初移章龙泉窑于此烧造,胎釉粗劣,或犹有以龙泉称者。比宋之章龙泉窑则胎质较白,釉色青翠而略淡,釉汁略薄,浅露白痕,要非“章窑”比也。上述特征与故宫所藏清初“龙泉”青瓷炉胎釉基本相符。另据《丽水县志》记:距西方松阳县境附近地方有名“后窑山”者,有古三十六窑遗址,并有“磁窑、缸窑、土地窑、瓦窑、下缸、窑畈、陶坑”等处。结合此两段,可以得出结论:不论章龙泉窑是否迁至丽水,但是在清代龙泉窑烧造中心转于此,是可以确定的。

        编写于此,吾以深感龙泉窑之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十分赞叹诗云:越青焕彩龙泉瓷,哥弟粹冠名当时,珠光青磁同安似,青莹纯美翠如玉,七官手来雪拉同,河滨遗范金玉堂。


申明:本文知识产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采用,需经本人同意,否则视为侵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