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的江西往事和禁海政策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1964年与1966年,当代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三上次男一行以求索的不懈,两度考察了中世纪逐渐频繁使用的海上贸易路线,并改命名为“陶瓷之路”。正是这条劈波斩浪的陶瓷之路,与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外销瓷息息相关,而沿海口岸及延伸进去的城镇,竟发现了或延绵不断或断断续续的中国历代出口瓷器和残片,清晰的是,明初洪武并无隔断。 这张《大明混一图》,据传绘制于朱元璋时代,图上已有大西洋,还有非洲好望角,是否可以说:郑和下西洋前,洪武大帝就已注目海外贸易,操持瓷业,而并非绝对的闭关锁国?

大明混一图

当年的朱重八,少年的记忆是放牛娃,后入皇觉寺当过50天和尚,因寺维系不下,众僧云游化缘,所以他还要过饭。“至正四年(1344)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死无葬身之地,是安徽凤阳赤贫朱家的真实写照。有海外史学家黎东方在《细说明朝》中,言朱重八与二哥以白布裹亲人下葬,由此推断为穆斯林习俗“克凡”,这显然没说服力。用布,用草席,哪是什么习俗,皆因穷而已。

元青花云龙象耳瓶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即元至正青花云龙象耳瓶烧造的时候,红巾军揭竿而起。翌年,朱元璋投奔红巾军郭子兴部,得郭赏识,遂将养女马秀英许配之,即日后口碑极佳的大脚马皇后。历经生死搏斗,朱元璋渐拥兵十万,建立以应天(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在壮大中奉行谋士朱升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但仍四面受敌,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

1360年,已立国号汉的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但朱元璋设计,反使陈友谅败逃九江。朱元璋则乘胜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三年后,陈友谅亲率60万人马乘几百艘艨艟巨舰围攻洪都,朱元璋之侄朱文正硬是不屈不挠死守85天。当朱元璋率将领徐达、常遇春、冯胜、郭兴等空国而来,进发洪都解围时,陈友谅调头在鄱湖迎战。双方实力悬殊太大!朱元璋仅20万人马和舢舨类,陈友谅稳操胜劵,朱元璋却没放弃自信。

鄱阳湖

从8月29日开火至10月3日结束,整整鏖战36天,朱元璋以弱克强,成为中国古代水战史中可圈可点一例。当然,自信决断、勇猛智谋、不屈不挠、兵不厌诈等等都不是什么完满的答案,只能说:天助朱也。 赤贫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鄱阳湖,对景德镇,自是一往情深。对自己,更坚定了走向皇位的雄心。

1368年,不惑之年的朱元璋推翻了蒙元王朝,在应天登基,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在位31年。

明初,曾有允许中外私人海外贸易的短暂时期。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才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这才拉开了海禁序幕。 朱元璋对明代外交定下的基调是:一要奉行和睦,二则厉行海禁。和睦外交是华夏天朝“怀柔远人”传统之道,也是对蒙元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否定。 大而言之,这是儒家的天下观使然;小而言之,是朱重八难忘17岁时邻居给地葬亲人。儒家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而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即“命使出疆,周于四维,历诸邦国”。而“不征之国”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下的重要政策。

朝贡政策发展的是官方贸易,海禁政策打击的是私人海外贸易,发展或压制皆为了将海外贸易牢牢掌握在皇家手里。但不管怎么说,明廷与东亚、东南亚各国在朝贡体系内建立起了新的贸易秩序,中国陶瓷依旧得以继续销往海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