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向海洋要资源、要财富是当代人的共识,可以说没有15世纪末到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也就没有欧洲在近代的崛起和强势地位,英国、法国、德国等强国的发展都离不开海洋。其实早在欧洲人向海洋探索的数十年前,明朝郑和船队就七下西洋,扬威列国,让中国人的脚步迈向海洋。但这场中国版的“大航海”却在高潮时戛然而止,郑和船队在无数明朝大臣的阻挠下被解散,那么郑和下西洋动了谁的“奶酪”?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人进行海外贸易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商周时就萌芽了。到了南宋时期,因为偏安南方、国土狭小、陆上贸易线路断绝等原因,不得不大力发展海上贸易,万余里海岸线上兴起了一大批贸易港口,依靠海贸南宋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的60%,经济极端发达,远洋商船队航行于世界各地。靠海吃饭是南宋很多人的常识,就连宋高宗赵构都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大量海商支持张士诚、方国珍等人和朱元璋争夺天下,商人展现出的雄厚实力让朱元璋对海上贸易产生了忌惮,再加上倭寇侵扰等因素,明太祖朱元璋从建国一开始就设立了严格的海禁政策,要求“片板不得下海”,到了1374年(洪武七年)更是将泉州、明州、广州三地市舶司全部撤销,自此明朝正规的对外贸易断绝。 朱元璋剧照 《资本论》中有一句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明太祖朱元璋的海禁政策阻挡不了人追求利益的决心,反而将海贸的主导权拱手让人,明朝走私盛行。 朱元璋贬抑商人,对商人的权利地位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因此明朝能发展起来的大商人都不是普通人,背后都有权贵官僚、地主士绅背景,明朝的海禁对背景雄厚的大商人是无效的。另外东南沿海大批人世代依海而生、靠海养家,海禁之下没了工作,也无力对抗朝廷规定,干脆就出走海外,既是海商又是海盗,形成了一批武装走私集团。走私集团和有背景的商人内外勾结,从海外贸易中获取暴利,势力不断壮大;而明朝政府却因为海禁自废武功,缺乏有战斗力的水军,难以禁绝走私,“海禁”形同虚设。 朱棣剧照 对于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众说纷纭,宣扬国威、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获取海外朝贡等等,但郑和船队的出现确实是让明朝皇帝手中第一次掌握了一支不论是规模,还是战斗力都冠绝世界的海军力量。皇帝对于海洋的掌控力增强了,明朝那些大商人和武装走私集团就尴尬了,“海禁”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国策,违反禁令抓到就可以杀头,郑和船队的存在让海洋也不是法外之地。 比如明初的大海盗陈祖义,洪武年间入海为盗,鼎盛时期麾下战船百艘,袭击明朝沿海城镇、杀戮明朝使臣等等,甚至在三佛齐自立为王,让明朝颜面尽丧。朱元璋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此人,朱棣时赏金更是涨到750万两,但手中没有海军,皇帝生气都没用,而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把陈祖义势力消灭了,大明威震海外。 郑和下西洋 除了走私难度加大之外,郑和船队还抢了大海商们的生意。郑和船队规模庞大,虽然不以贸易为首要目的,但船队的载货量是任何商团都难以匹敌的,整个船队和沿线国家展开贸易,实际上是抢了其他人的市场。而且郑和船队从商品采购到销售,完全由内廷宦官一手包办,利润全归皇帝,背景再厉害的商人也难以插手,断人财路就是最大的仇,更何况是涉及到上千万两白银的诱人利益,郑和下西洋能不招人恨么? 整个明朝南方文风鼎盛,洪武年间南方籍进士占总数的71%,永乐年间更是达到了83%,朝堂政务由南方出身的官员把持,而海贸走私牵扯最深的偏偏就是南方的豪强士绅。这帮官员或为了自家利益、或因为乡党请托,纷纷上书抨击“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找各种理由去推动皇帝废除郑和船队。明成祖朱棣是个见多识广,很有主见的皇帝,自然不会受到朝臣摆布;但之后的明仁宗朱高炽就被文臣忽悠傻了,1424年刚继位就宣布停止下西洋,将郑和闲置;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这也是郑和船队最后的辉煌,郑和在航行途中去世。明朝政府下西洋没了带头人,迅速没落,船队解散,船厂空置,纵横海洋的宝船也只能慢慢腐朽衰败,海上走私再次猖獗。 郑和船队想象图 明英宗、明宪宗时期有过多次再开下西洋的争论,但都因为朝堂上阻力太大以及郑和留下的海图档案离奇丢失而未能如愿,明朝长期陷入了有海无防的境地,朝廷基本丧失了从海洋获取财富的能力。明穆宗时期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进行海外贸易,还开放月港,设立督饷馆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但因为朝廷手中没有了强力的海军,不能有力的查处走私行为,那些有背景的大商人是不会纳税的。 据估计,从万历元年到崇祯十七年的72年间,约有3.53亿两到5亿两白银通过海上贸易流入中国,但大都流入了官僚权贵、地主士绅手中,而这帮人是从来不纳税的,明王朝也缺乏强制让这些人纳税的手段。虽然有张居正改革续命,但明王朝最终陷入了财政枯竭、无力解决天灾人祸的境地,崇祯皇帝朱由检更是向富得流油的朝臣们借钱都借不到,不得不让人唏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