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色编年史(8)中国画的色彩底蕴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两千多年前形成的“五色观”在中华民族的色彩文明史上始终处于显赫的位置,正色为尊,间色为卑的观念贯穿于人们的色彩审美意识之中,它不断记录着色彩观发展的全部过程,比西方色彩观的形成还要早出现一千多年,至今我们仍然用“五色斑斓”“五彩缤纷”等词语来形容颜色丰富的物象。五色观的色彩理念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涵盖绘画、服饰、瓷器等领域。传统色彩随着岁月更迭经历了不同的嬗变,显露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构成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雏形,开始把造词『青、赤、黄、白、黑』五色定为正色。上下尊卑、官位等级、宗教祭祀都要选配相应的色彩,并赋予等级象征意义。每个色相对应各个天地方位与四时季节,并界定了五行色彩学的配色与最高审美标准。

国画色彩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石青、石绿、朱砂为主要色彩的青绿山水画的萌芽,浓郁斑斓的矿物色彩带有强烈的装饰感,其画面满纸皆色,明艳华丽。《洛神赋图》中的山石色彩由青到绿再到浅绿、赭石色,形成一个渐变的过程,整体画面用色凝重古朴,青绿相映,具有极强的视觉美感。

《洛神赋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


隋唐时期,以泥金、石青、石绿为主的金碧色彩风格比青绿色彩多“泥金”一色,金碧辉煌的画面更显雍容气象,艳丽浓厚的敷色也极具贵族气派。《宫苑图》描画了皇家园林宏伟气派的景致。在整体的冷色中,点缀朱砂、粉色等更为鲜艳夺目,加上金粉的光彩,画面呈现一片繁华之境。

唐·李思训《宫苑图》

宋代,宋人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极至。“画中最妙言山水”,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宋代绘画的主要地位。花鸟画、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

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

宋人绘画讲究寓意,寄兴、赋予人文精神,文人的山水画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作为士大夫表现其林泉之思和佛道旨归的一种手段,到了宋代,这种情趣的渗透和表达更加自觉;讲求含蓄寄兴,更成为一种品评画风高下的标准,并上升为美学理论。文人将自己的性格特征寓于枯木、磊石之中。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明清时期,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比较强化,对文人思想的严加管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文人面对思想受到限制、经济贫富分化、贪污腐化盛行,但又无能为力,只好通过画笔表述自己的思想感受,因而通常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德,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画中意境的缔造。

清代·吴历《春脉山岑图》

傅抱石曾说,明清文人画包含着深厚的“文”“人”“画”性质,有“文”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画”家的技巧。 

陈衡恪对于文人画概括为:“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及能完善。”所以我们从梅花的冲寒斗雪、兰花的芳草自怜、竹子的直竿凌云、菊花的傲霜吐香、松树的挺拔常绿中看到了文人的坚贞、清高和气韵。这是一种对人生命运的追求。

明 边景昭《竹鹤图》

近现代,国画审美在多元化时代的影响下,画家在不断探索中开创了现代国画色彩的新语言。张大千把墨法和色法相结合呈现出'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新风格。《长江万里图》将青绿设色与工致笔调融入画中,把水气湿润、青翠盎然的江河景致表现得极为动人。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林风眠吸收了西方现代印象主义的光色观念,再融入中国传统水墨元素,将中西绘画语言巧妙融合,这一大胆的尝试解决了光、色、墨的冲突。《双鹭图》运用冷灰色调,将线与面的灵动结合,展现别样的水墨韵味。

林风眠《双鹭图》

吴冠中的水墨画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程式,发挥了水墨流畅的本性,画面色彩或沉稳单纯,或跳跃强烈,在形体塑造上更具形式美感。《周庄》的画面中无烈日与阴影,块面交叠的银灰色调如同江南春阴,倾注了对诗意水乡的深厚情怀。《狮子林》在看似随意杂乱的线条中漫不经心地撒落色点,水面再以淡墨渲染,营造光影可鉴的优美意境。在光怪陆离的色彩线条之间,既有传统中式绘画的气韵与美感,又呈现出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与趣味。

吴冠中《狮子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