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烧”和“柴窑烧制”还真不是一回事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柴烧,指的是无匣钵、素坯直接入窑烧制。

器皿在制作好泥坯后不施釉直接入窑,木柴燃烧后木灰中含有钾钠钙等元素,钾钠钙在陶瓷原料中有助熔剂的作用,木灰飘落到泥坯上,在高温下与泥坯中的硅共同作用形成天然的釉质层,俗称天然灰釉/落灰,这是所有现代柴烧的效果形成的基本原理。所以现代柴烧玩儿的就是落灰,不上釉也可以烧出如下的效果。

柴烧的三要素

1. 泥巴(不用的泥,所含的金属氧化物成分也不同,也在草木灰助熔作用下会出现不同色彩和纹理的釉面。)

不同泥土柴烧的釉面效果

2. 窑位(器皿放在柴窑里的位置,比如窑头、顶部、小柴孔、烟囱底等等)
3. 烧法(烧成曲线三大因素,时间、温度、气氛)

柴烧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在于它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所有纯落灰效果却仅仅由以上三个因素决定。无限的可能性也造就了无限的疑问,比如流釉、积釉。

积釉效果

——————————————————

柴窑烧制,指的是用柴窑烧制各类传统陶瓷(青花、颜色釉等),也叫做古法柴窑。柴窑对应的是煤窑,气窑,电窑,古代的瓷器几乎都是柴火烧的,所以广义上讲我们古代生产的瓷器都是柴窑瓷器。

器皿在制作好泥坯后施釉放入匣钵中再入窑烧制,木柴仅作为燃料,以提供热量和制造还原气氛,匣钵在烧制过程中阻隔木柴的落灰从而不影响器皿表面的干净和光泽。

所以“匣钵”柴窑烧制的重要标志物。有趣的是匣钵在反复使用后,由于自然落灰的作用也会出现釉面和火痕的效果。

景德镇湖田窑匣钵

在古代,对窑室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全靠把桩师傅的经验来把控,而因为天气变化、柴火湿度、把桩水平的差异,“一窑生一窑死”也是常有的事。

柴窑的构造设计

柴窑的架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火膛(fire box燃烧室),窑室(chamber),烟囱(chimney),烟道(flue)。


烧窑的原理是:木材於火膛中燃烧,其产生的热度,灰烬,火焰,经过 窑室,对摆在其中的陶坯产生作用与效果,再经由白烟排出。

因此窑的设计重点必定是
①有利于燃烧(包括升温及保温);
②有利与火与灰在坯体上的著述:
③火的 排出路径(侧焰、倒焰或直焰)。

窑的建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窑的型式更决定了火的路径,也就是决定了落灰,火痕的方向性。更确切地说,窑将确立作者不可变更的窑火风格。

柴窑窑性的掌握, 除了顺应与驾驭外,也包括对烧成效果的掌握,适量的落灰及火痕的效果。

稀缺性和不确定性让陶艺师对柴烧、柴窑烧制越来越迷恋,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精致化、工业化的厌倦,从而在精神上更加追求古朴审美。

陶瓷艺术也从细分的行业体系转变成个人全能化的创作,陶艺师需要懂设计、会造窑、能制坯、会施釉、能彩绘、懂烧制,“一人一厂”的时代已经悄悄地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