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分相釉”到“蚯蚓走泥纹”再到“兔毫纹”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中国古代的瓷釉中普遍存在液相分离的结构,最早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怀安窑,后来有长沙窑、宋代的钧窑、宋元时期的建窑和吉州窑。分相釉大致分为两种:单一分相釉和分相析晶釉。

故宫博物院藏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单一分相釉的的主要特点是高硅低铝,而且富含磷,具有这类化学组成的釉,在合理的烧成温度和较慢的冷却速度下烧成时,会分离成两个成分不同、互不混溶的液相,其中的一相以无数孤立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个连续相中,而这些小液滴称为分散相。这种分相小液滴数量和尺寸大小明显地影响着这类陶瓷釉的艺术外观。像钧窑、长沙窑等都属于单一分相釉的品种。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钧瓷的主要艺术表现是它多变的釉色和莹润的蓝光,其产生的原因是钧瓷釉的分散小颗粒的尺寸从60nm到170nm不等,符合瑞利散射条件(同天空蓝色的呈色原理),因而对短波段的光具有较强的散射作用,使得这类釉有美丽的蓝色乳光。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钧窑蓝釉罐

而钧瓷的“蚯蚓走泥纹”则是和它的烧造工艺有关。首先,调釉的时候,釉的粘度和细度十分关键,釉的粘度过大,在烧制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熔融填充裂纹,粘度过小在烧成中完全融为一体,也表现不出蚯蚓走泥纹的纹路;而釉浆越细,釉面的开裂部分越密集,反之则疏松,过粗则不能形成开裂。

其次,钧瓷采用二次施釉法,而且施釉要根据器物的形状、大小合理控制釉浆浓度,保持釉层上厚下薄。钧瓷施釉首先要经过浸釉,浸釉后釉面自然收缩、开裂形成纹路,待干燥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刷釉,而这种刷釉工艺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很重要,涂刷釉中水分的大小、涂刷的厚度都和后期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是分不开的。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最后,钧瓷一般采用二次烧成法,坯体先要经过900度左右的素烧,以降低坯体的吸水性,在施厚釉以后能够快速干燥,为第一次浸釉开裂提供良好的条件。二次施釉后烧到1300度左右止火,在接近止火温度时要减缓升温,并且适当保温一段时间。止火温度的高低对蚯蚓走泥纹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温度过高则产生流釉,造成釉面过薄失透,不能显示出纹路,过低又不能填充其裂痕,釉面平整度不佳。只有合适的温度才能烧造出“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

而分相析晶釉是在高温时首先形成富含铁而且孤立分布的小液滴,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在器物的底部釉面聚集,然后析出微晶,形成各种纹理。建盏中的兔毫纹正是如此,在氧化气氛中析出三氧化二铁的微晶而呈现黄兔毫的纹理;在弱还原气氛中则析出四氧化三铁微晶得到银兔毫纹。

建盏黄兔毫纹

宋代建窑银兔毫盏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而最近比较火的铁红釉也属于分相析晶釉,铁红花的形成和效果就直接取决于釉的分相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铁红釉中还形成了多次液相分离以及它的正反结构,这是古代分相釉所没有的,因此铁红釉的纹理更为丰富。

现代铁红釉茶盏

中国古代陶工无意间将二液分相性应用到陶瓷制作中,并逐渐掌握其规律,从而创作出诸多享誉海外的名瓷,这种“火的艺术”能够创造出最接近大自然的色彩,它的深邃和绚丽是手绘陶瓷不能比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