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7.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的认识与反思 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民族小学 周红梅 邮编:445300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课改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教师,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和新课改的研讨,我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总结出来 “引---读---查---悟---秀”五步教学法,坚持以快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把激励讲练和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点拨及知识拓展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的实效大大增强。在这一研讨,总结,实践的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但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作为参与一线农村语文教学工作的我,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新的源泉,构建精彩的课改教学。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以下我就围绕小学语文新课改谈谈自己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与反思。 一、关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体会一:师生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体会二:师生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写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体会三: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培养小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 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好词佳句、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本身的过程,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关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在看到新课改带给我们活力的同时,我觉得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一:给学生一个“激情燃烧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怎么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精彩的瞬间! 2、尊重个性,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学习兴趣,创造“我要学”“我想学”“我思考”“我动手”的积极的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反思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反思三: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秀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比如:一年级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渔夫的故事》后,引领学生阅读一些故事书和童话书,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稻草人》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童话的美妙所在! 3、在生活中思考语文,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比如低年级《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报纸上……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反思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比如:五年级上册《梅花魂》教学时,通过描写身居海外的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抒发了外祖父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情。如何让学生去体验外祖父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那么,我通过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课文中外祖父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描绘变成自己的图画。图画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 意境美等,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点。比如:杨万里《小池》教学时,“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三、关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困惑及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高涨,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仍存在一些困惑,我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在这里和各位同行交流一下: 困惑一:新课改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时间不够用。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学生能力又怎么样培养呢? 困惑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困惑三: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 困惑四: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备好课。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 语文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聪明一些,灵气一点,当然,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带来困惑,但新课程所构建的理想未来,正是需要我们带来困惑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其实,创造新课程的过程也是发展我们自己的过程。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