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家三口羊高热速退医案,谈近一周我一直在复制粘贴使用的两个方子!

 老计1 2022-12-15 发布于浙江

“曹大夫,何许人也 ?科班出身的野生中医小草一棵,沉浸于中医舌脉研究,企盼贯通中西医诊断之学。门诊之余,喜欢研读经方、古方,又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为乐事。以将中医向前推进几毫米为毕生之愿力。“而已中医”这个公众号,真实记录着我临证的心得体悟,欢迎关注并转发。”


病例回看:

  • 12月11日

朋友家孩子(小名:蛋儿)两道杠阳性了,蛋儿妈微信求助于我:

图片
  • 12月11日早晨8点多:

图片
  • 12月11日中午12点至7点,蛋儿妈心态良好,去医院开草药,还顺便视察了医院的就诊民情,结果是晚上7点汤药还没喝上,孩子已经高烧到了40.1度:

图片
  • 12月11日晚9点多,西药退烧不出汗,又高烧到39.6度。担心之前的药解决不了问题,开了“清解汤”的加强版备用,防止高热惊厥:
图片
  • 其白天曾有不正确物理降温行为,请大家注意这是错误做法:
图片
  • 12月12日早8点,11日晚的加强版“清解汤”(蝉蜕、生石膏、薄荷、生甘草)的方子没用上,孩子喝了之前的汤药(昌阳泻心汤加减)后汗出热退,早晨温度已降到了37.4度,能从40度降到这个温度,我知道已无大碍,基本结束战斗了。

图片
  • 12月12日下午5点,我的预料没错,体温已经36.6度,按照我的经验,只要体温能降到36度至37度之间,那就肯定不会再高烧了。这里有个问题,孩子喝药很听话,没有扭扭捏捏的喝,所以见效也快。(孩子的高热基本是一碗药解决了问题,后面未再复发高热了。)
图片
  • 12月13日下午1点,蛋儿爹妈双双阳了,请大家注意,即便喝着预防汤药,但一家人已经有阳性,那么阳是不可避免的,但提前喝了预防汤药,一旦阳了,症状也会相对较轻且容易治疗。

图片

  • 12月13日下午1点多,再次孩子确定不再有任何问题了,蛋儿妈绘声绘色描述着12月11日晚间孩子与病毒搏斗的光荣经历:

图片

  • 12月14日早8点,我正在出门诊,本来手机忘在了地库车里,结果手表不断收到蛋儿妈的信息,不带手机隔着地下室都拦不住她的信息啊……蛋儿爹吃孩子剩下的药(昌阳泻心汤加减方)和西药仍退不下烧。

图片

看了视频舌诊,让她把预备的加强版方子(清解汤(蝉蜕、生石膏、薄荷、生甘草)儿童版两副药合成一副成人版服用。

  • 12月14日晚8点,蛋儿妈低烧37.4了,蛋儿爸体温在38度徘徊,我预计是清解汤的剂量还是略小了,但体温没再蹿升,说明能够缓慢战胜,预计是体温缓降,症状渐消退。

图片

这位蛋儿妈也看清了我的两板斧,居然自己给自己治疗了,哈哈。最近一周我发现我居然一直在复制粘贴这两个方子,大部分发舌诊视频给我的阳性患者都不出这两个方子的治疗范畴,而且效果都很好,一般不出三天可将高热体温降至正常。

图片

  • 12月15日下午1点,蛋妈本就低烧少症状,自己学用我的两板斧(清解汤、昌阳泻心汤加减方)完全不用我管了,蛋儿爹仍在缓慢下降,赖着不起床刷碗做饭的节奏啊。

图片

  • 12月15日下午3点多,蛋儿爹体温降到37度以下,全家宣告结束战斗。

图片

12月11日到12月15日,蛋儿家三口人相继发病,孩子只用了一碗汤药就将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发作。蛋儿爸三天结束战斗。蛋儿妈本就没烧起来,自己治愈了自己。


三板斧使用方法:

第一方,清解汤:蝉蜕 薄荷 生甘草 生石膏

成人体质→蝉蜕8g 薄荷8g 生甘草8g 生石膏(200g至500g)

老年、少年及体弱者→蝉蜕6g 薄荷6g 生甘草6g 生石膏(100g至200g)

少儿及幼年→蝉蜕4g 薄荷4g 生甘草4g 生石膏(50g至100g)

【特别提醒:以上剂量为我近一周诊治时使用剂量,如无专业人士指导,没有中医基础,自己不太放心,可将此剂量全部减半试用,然后再决定是否用到这个剂量。】

  • 适应症:阳性症状初期(前1-2天):高热体温(38.5-40度),且有(强烈的表证:腰、髋、四肢肌肉关节疼痛剧烈如刀割,头痛欲裂开,眼珠子胀疼感觉要爆,咽喉口鼻干燥,舌红赤干燥舌前部可见点刺甚至毛刺儿,大便不稀甚至干燥便秘。)

  • 舌诊示例如下(来自蛋儿爹):
  • 图片


清解汤(蝉蜕8g 薄荷8g 生甘草8g 生石膏200g),此方此量,前几天给我一大学同学服用,一剂即高热退解决战斗。



第二方,昌阳泻心汤加减方(竹茹20g 芦根20g 石菖蒲6g 姜半夏6g 黄芩8g 枇杷叶8g 生甘草6g 橘红8g 生石膏30g 生大黄5g(后下)薄荷叶5g(后下)厚朴6g)

成人体质→竹茹20g 芦根20g 石菖蒲6g 姜半夏6g 黄芩8g 枇杷叶8g 生甘草6g 橘红8g 生石膏30g 生大黄5g(后下)薄荷叶5g(后下)厚朴6g

老年、少年及体弱者→竹茹15g 芦根15g 石菖蒲5g 姜半夏5g 黄芩6g 枇杷叶6g 生甘草6g 橘红8g 生石膏30g 薄荷叶3g(后下)厚朴5g

少儿及幼年→竹茹8g 芦根8g 石菖蒲3g 姜半夏3g 黄芩4g 枇杷叶4g 生甘草6g 橘红5g 生石膏30g 薄荷叶3g(后下)厚朴3g

适应症:阳性发热症状中后期(3-7天)或起病初期(1-2天)即有黄黏痰、咳痰不爽、咳嗽剧烈症状。另外,平素湿热体质者,适宜初期即用此方。此方使用的关键主要看“痰”与“咳嗽”,如无痰与咳嗽,即应选用第一方。


第三方,治咽喉吞刀片感觉方(蝉蜕4g 牛蒡子6g 菊花4g 石菖蒲4g 太子参6g 竹茹10g 生甘草5g )。

适应症:阳性后期的后期,咽喉如刀片切割撕裂,发声困难。

这个方子本来是我给同学家孩子开的预防方,其实算昌阳泻心汤与清解汤合方之后的简配版变化方。当我正写此文的时候,我这位大学同学发信息通知我,应该算她发掘了此方的主治症候,就是咽喉吞刀片感觉的后遗症问题,经几人验证效果迅速。于是我的两板斧变成了程咬金的三板斧,存于此处,可供参考。
图片
下面这条是她和同事吹牛的信息,呵呵:

图片



讨论:

据我观察,北京现在大流行的情况,内脏症状确实不多,但表证很多且强烈,腰髋四肢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头痛欲裂开,眼珠子胀疼感觉要爆,咽喉口鼻容易干燥,咳嗽剧烈痰不易出来,咽喉干燥如有刀片撕划,声音嘶哑,鼻子不通气感觉要被憋的背过气……

我们看看《灵枢·经脉第十》:“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对比如今的症状表现,何其相似啊。

此轮疫情,一旦起病,可迅速发生高热,体温可达39至40度,甚至超过40度。用了西药退烧,发现也很难发汗,仍然“干烧”,而且用西药退烧,就好似安装了定时器,一般4-5小时即又恢复到39至40度,诸般疼痛症状又再次回到剧烈的原点。

疫病,传染性疾病,人人皆可染病,那么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关注的是病毒的脾性,譬如武汉当年的疫情被定义为“寒湿疫”,这寒湿的脾性就是那款病毒特有的。

如今北京这款,根据我的治疗经验来看,它的性格是疫毒从太阳而入,越过少阳,迅速转入阳明之分。它的性格偏“火爆”,容易助长人体火热甚至撩拨湿气,稍微发展就使人体湿热交蒸,高热不退,肌肉骨节烦疼严重

我个人分析这次的疫是“太阳温病速转阳明,冬时热疫挟湿”。

松峰曰∶冬温之说,吴又可曾非之,然谓冬时绝无温热则又不然,故宜舍时从症…………松峰曰∶冬时亦有热疫,余子秉锦,于深冬时,忽患四肢走注疼痛,余以治周痹之法治之不应,遂自用银花、草节、羌、防、荆芥、薄荷、桑枝,黄芩、栀子、生地,凉散败毒之品加减出入,服三四十帖始愈。后闻其时患此症者甚多,始知此亦疫症也。

《松峰说疫》

我觉得疫病是可以有通治之方的,并非一定要给每个人来挨个的辨证论治。给每个人都诊脉查舌,这是辨人体体质。但病毒导致的疫病,人人皆染,我们更应该抓住的是病毒的特质与脾性。普通疾病以辨人体为主,疫病辨证以辨病毒脾性为主。这与当下西医给毒株分类分型,似乎殊途同归。疫病初期,当以辨毒性为主,疫病后期以辨人体质为主,我觉得此为善治之法。



方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清解汤:


清解汤

治温病初得,头疼,周身骨节酸疼,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 (组成:薄荷叶 蝉蜕 生石膏 甘草)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此仲景论温病之提纲也。乃提纲详矣,而后未明言治温病之方。及反复详细观之,乃知《伤寒论》中,原有治温病方,且亦明言治温病方,特涉猎观之不知耳。六十一节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夫此证既汗后不解,必是用辛热之药,发不恶寒证之汗,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也(提纲中所谓若发汗,是用辛热之药强发温病之汗)。其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身灼热及后所谓自汗出、多眠睡、息必鼾也。睡而息鼾,醒则喘矣。此证既用辛热之药,误发于前,仲景恐医者见其自汗,再误认为桂枝汤证,故特戒之曰: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汤。此节与温病提纲遥遥相应,合读之则了如指掌。然麻杏甘石汤,诚为治温病初得之的方矣。而愚于发表药中不用麻黄,而用薄荷、蝉蜕者,曾于葛根黄芩黄连汤解后详论之,兹不再赘。 …………或问:外感中于太阳则恶寒,中于阳明则不恶寒而发热。时至春、夏,气候温热,故外感之来,不与寒水相感召,而与燥金相感召,直从身前阳明经络袭入,而为温病。后世论温病者,多是此说。而《伤寒论》温病提纲,冠之以太阳病者何也?答曰∶温病初得,亦多在太阳,特其转阳明甚速耳。 

注:以上文字,皆摘录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关于“昌阳泻心汤”:

初见此方,是从《望诊切脉实录》这本书里,当时看了湖南名老中医谭礼初先生用昌阳泻心汤治疗“热霍乱”之疫病,一直铭记于心。于今觉得此方对应本次疫情甚妙,使用了几十例后,也是疗效显著,故敢于发表于此文中。

其实此前,我一直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把小剂量的昌阳泻心汤的变方当做预防方推给朋友们。

《望诊切脉实录》原文如下:
图片

其实本次疫情的肌肉疼痛情况又有些类似“热霍乱”,虽无类似热霍乱的严重胃肠症状,却有“霍乱转筋”的肌肉转筋剧烈疼痛症状。

昌阳泻心汤,辛润以达之,苦寒以降之,清淡以泄之,使湿热浊邪无地自容,其闭自开。

《重广温热论》

后:个别人之症状交错情况,我一般是用昌阳泻心汤与清解汤两方适当合用,稍作变更即可,但基本未出此二方外。有人可能问麻杏石甘汤,柴葛解肌汤等方是否有使用?答曰:经我诊治几十人中,我使用伤寒此类方者不到十分之一。




后按:

这几天一直纠结于是否发此文章,一来是治疗的几十位朋友大部分用药已满3天至7天,已有几十例的实际疗效验证,方敢发此文章。二来是纠结此文会使自己陷入争辩的旋涡,这是爱惜自己羽毛的一种情绪。

中医圈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口舌之争甚烈,曾观某中医群内因疫情辨证问题争执甚剧,各执己见已成白热化。然口舌之争何益?临床实际疗效才是真谛。

沧海横流,疫情迅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亦何必如此爱惜自己这几根羽毛呢?思虑再三还是发了此文,信我者则信矣,不信者亦不做争辩。惟愿按文中方法治疗确实有效者,不私之秘之,能广而告之,好似贴房门之外以告染病众人,于愿足矣。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