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皇帝与苏州伶人

 苏迷 2022-12-15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2年12月05日 B07版

  胡伯诚

  一

  先说乾隆。

  乾隆皇帝是位文艺爱好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云:每年坤宁宫祀灶,其正炕上设鼓板。后先至。高宗驾到,坐炕上自击鼓板,唱《访贤》一曲。执事官等听唱毕,即焚钱粮,驾回宫。

  每年的正月初二,清宫照例在坤宁宫祭灶。这本是满族旧俗,由皇后娘娘亲自主持。在清朝大臣的笔记里,称之为“赐吃肉”。

  翁同龢自光绪八年起,曾连续三年享受吃肉待遇。翁氏日记写道:“卯正二刻坤宁宫吃肉。”坤宁宫是明朝皇后的正宫,广九楹,入清后有所改动。坤宁宫如何吃肉?翁同龢没有细说。

  民国十三年冬,吴稚晖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工作,清点清宫资产,谜底揭开。吴氏《茶客日记》写道:坤宁宫,共九间。除了二间卧房以外,锅灶厨房占了四间。这是天下第一厨房,也是天下第一灶台。灶台上三口大铁锅,与常州天宁寺饭锅不相上下。

  为了说清坤宁宫的内部布置,他还画了一张简图,标明卧房、储藏室,以及锅灶案台的位置。所谓“天下第一厨房”,其实是幽默,它的功能是祀灶。按照汉代以来的祭祀规矩,“祭物尤贵温热,须设厨灶于祭所,馨香以荐。”厨灶与祭祀,本是合理的搭配。至于皇后饮食,从不在此做饭。

  一年一度,皇家以祀灶的形式,招待王公大臣,以示亲近。乾隆皇帝并不参加吃肉,他比臣子们早到,烧了钱粮,也就完成了祀灶。

  而身为皇帝,借祀灶的机会,打着鼓板,高歌一曲,此情此景,被起居注官员所记录,自在情理之中。《竹叶亭杂记》的作者姚元之,翰林出身,曾入直南书房,参与编写《高宗纯皇帝实录》,有机会阅读《起居注》。所以,他的文字是有来历的。

  乾隆是位文艺爱好者,再举一个例子。

  乾隆十六年,皇帝第一次南巡后,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他命苏州织造挑选苏州籍伶工,组成一个江南戏班,进京承差,安置在南府排演新戏。这一年,恰逢乾隆皇帝四十整寿,到十一月份,又是皇太后寿辰,他决心要狠狠地热闹一番。

  北京的南府,属内务府管辖,因地处西华门外的南池子而得名,因地方宽敞,从苏杭等地所进盆景,也在此培育备用。世传南府是吴三桂儿子吴应熊的府邸,属坊间无稽之谈,因为清朝的南池子,属宫禁之地。

  二

  清朝的官衙制度都是照抄明朝的,所谓“清袭明制”,但礼乐制度并没有照抄,显得很是一本正经。乾隆初年,于六部之外,另设乐部,负责宫廷音乐,就是证明。相比之下,明朝的教坊司,既掌雅乐,又掌俗乐。雅乐即丹陛之乐。俗乐即百戏、队舞、讴歌等,是逗皇帝开心的文艺表演。

  百戏,不仅仅是戏曲,而是杂技百戏的简称。在乾隆时代,还包括高丽筋斗、跳狮子、戏法、傀儡戏、秧歌、童子棍等各种杂耍表演,以及十分时尚的放烟火,当时叫“花炮盒子”。队舞,就是集体舞。讴歌,就是合唱。都是高成本演出。

  将百戏、队舞、讴歌等样式打乱了重新组合,就是一套综艺节目,清朝皇帝用来招待蒙古王公,受到热烈欢迎。

  清朝的官方文献中,对皇家俗乐的记载很少。这是因为儒家经典中,觉得统治者沉湎于声色之娱,是亡国之兆。凡治国者,很是忌讳。

  清宫可有戏班侍候?有的。清宫戏班以太监身份为掩饰,实行高薪制,纪律约束极严,实行封闭式管理,历经清朝三百年,从未发生过习艺太监恃宠弄权、招摇生非的事故,也算是一个奇迹。其习艺之地,即是南府。

  这其中有个背景。雍正、乾隆、嘉庆都曾严禁官员挟伶。《钦定六部处分则例》规定:“官员畜养优伶者,革职。上司徇隐不参,降三级调用。”官员因挟养优伶革职者,与挟妓一样,不准捐复。

  上文说到,乾隆是带有浓厚文艺气质的君主,他从南方带戏班进京,就很有一点文艺改革的意思。

  吴志勤先生著《升平署之沿革》写道:高宗喜声色,精音律,于戏剧音乐,性之所嗜,尤为迈绝千古。乃取昆弋二腔之长,制为曲谱,名“御制腔”。每岁祀灶日,辄亲操鼓板歌《访贤》一曲,即系此腔。故南府所演之承应戏,大半依此腔调。

  “御制腔”三字太重要了,它回答了乾隆皇帝无事端端在坤宁宫唱曲的理由。民国初年,北平故宫博物院在整理升平署文献时发现:升平署所藏剧本,种类繁多,多为乾隆时张照等所编。张氏创作的昆弋“月令承应戏”数十种,尤属外间所罕见。其款式、谱板,均与外间剧本迥异。这些昆弋作品,显然获得乾隆皇帝的首肯与参与。

  张照,江南娄县人,谥文敏。其人精通音律,宫内演出的本子,“曲文皆文敏亲制”,深受乾隆帝宠爱。张照做官不咋滴,还经常出错,甚至廷议当斩,都被乾隆豁免了。乾隆皇帝说:“照虽不醇,其文采风流不当泯没也。”

  三

  乾隆皇帝将这帮苏州伶人安排住在景山,还特地建造了一批房屋,充作宿舍。至于吃用开销,由崇文门监督承担,每年向南府增拨九千两。崇文门是进京的纳税通道,属内务府管辖,其收入由皇帝支配,无须惊动户部。

  这批苏州伶人能有多少俸入?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有记:最高四两,最低二两。另有公费钱一吊,属于零用。

  最高四两是什么概念?一名知县,七品官,年薪仅四十五两,月薪四两不到。但乾隆年间,已经实行养廉制度,知县养廉看地方财政,有高有低。

  伶人没有养廉,但有赏金。南府每年能从“永祥当”获得两千五百多吊制钱的利息收入,乾隆二十六年前,银贱钱贵,按当时的银钱比价,一两银子易钱七百八十文左右。用这笔钱开销赏金,是绰绰有余了。

  清朝的各级衙门,常常将暂且不用的财政资金存入当铺或钱庄生息,但这笔钱,不是小金库,笔笔开支,都需上报获批,方能报销。伶人的赏金,会在每次演出后,批注在戏单上,交内务府办理。内务府从“永祥当”利息中列支。此外,表演出色的伶人,还能获得宫里的特别赏金,这在慈禧太后的年代达到顶峰。而乾隆皇帝的习惯做法,是嘉赏“一两重银锞二个”,有时也赏赐银锞四个。这种银锞,民间炉房银楼也有浇铸,但乾隆皇帝赏赐的银锞,或是宫里的特别制作。

  至于伶人的粮米,也按薪金同步发放。因为清朝的薪金中,是既有钱又有粮的。伶人属于特别劳动,另有口分粮,按日派发。

  有一种关怀叫无微不至。乾隆皇帝因为南方人不习惯吃京中黄米,特在内务府官三仓为南来伶人开设白米仓,赏食白米,一直吃到清末。

  行文至此,要补充一个知识点,因为读此文的,未必都是专家。大清漕粮分五等,各有讲究。“白米”是大米中的最高等级,是皇家招待王公百官与各国贡使的上等米,由江浙两省特供内务府,管理机构是光禄寺。见《清内阁汉文黄册》。

  四

  大批苏州伶人进京,带动苏州剧装戏具行业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南府所用戏箱,由苏杭三织造采办。而戏衣戏装,乐器道具之类,是苏州的强项。

  南府承差演出,并不局限于大内一隅。皇帝经常驻留的圆明园、颐和园,以及关外的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张三营行宫、盘山行宫,都有戏台,都有南府的行在衙署。张三营行宫,知道的人不多,它是皇帝木兰行围的驻跸之地,盘山行宫是乾隆皇帝东巡的驻跸之地。皇帝要看戏,演员可以随驾,但行头戏箱,得处处预做准备。

  以热河行宫为例,衣箱有1610件,靠箱(装跑龙套衣饰)3242件,盔箱1682件,杂箱(装切末,即道具)1564件。这四色箱子,共8098件,数量惊人。

  即使是张三营行宫,供应皇帝秋狩,仅一年一度,也有二百多箱衣饰。苏州剧装戏具行业,想不发财也难。

  乾隆一朝承平盛世,国力充裕,皇帝热爱戏剧,可以不惜代价地珍爱一世。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于八旬正诞后,发出一道上谕:允许将苏州优伶等,择其一二人,纳入“内务三旗”,终生吃皇粮。

  但实际操作,何止一二人,乾隆这话是说给子孙听的。乾隆担心,后世子孙也如他一样,将伶人充作包衣,这将造成国家支出超标。于是下旨内务府,加意存记,“朕之子孙,不得任意。”并将这道谕旨,送阿哥书房、军机处、内务府,一道尊藏。

  包衣,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文字中,常常被粗暴地译成“奴仆”。更为公允的翻译,应该是“家仆”,或“家里人”。郑天挺先生说:包,汉语译为“家”,衣为虚字,犹如“的”。

  包衣,是清代史籍中比较难以解释的词。

  从宏观上说,满洲八旗旗主,均封贝勒。贝勒爷的属下,不管是满族旗人还是汉军旗,均是贝勒的奴仆,有主仆之分。但贝勒爷与皇帝,也有主仆之分。所谓主人之上仍有主人,包衣之下也用包衣。赫赫有名的年羹尧,汉军镶黄旗,就是雍正皇帝的包衣。

  清朝上三旗不设旗主,因为旗主就是皇帝。因此需要另设一机构,予以管理。这个机构就是内务府。满族入关后,其他下五旗的包衣,均改称家仆,只有上三旗仍称包衣。包衣制度被固化为皇家专属,地位上升了。

  有一个背景值得一提。满族入主,需要大量的官员,而既懂汉语又具有旗人身份的“包衣”,绝对是首选,他们因此成为天生的领导阶层。

  所以,乾隆皇帝开恩准予伶人入“内府三旗”,是大恩典。对当时的人而言,他们绝对没有为人奴仆的感觉,这是必须说明的一点。

  五

  乾隆皇帝因为喜欢戏剧,终于喜欢出了绯闻。

  南府有两座祖师殿,大祖师殿供奉“喜神”,小祖师殿供奉“喜音圣母”。这位喜音圣母,是传说中高宗南巡时看中的一位绝色女伶,乾隆将之携回京城,封为贵人。生二子,即清仁宗与成亲王永瑆。临终时,以戏装殓之。当然,这仅仅是传说。

  每月朔望,由南府总管太监致祭,甚是虔诚,至清末不衰。民国初年,升平署迁至景山,喜音圣母随之供奉在观德殿后的一座便殿内,圣母前依然立着清仁宗(嘉庆)、宣宗(道光)神牌,虽然有所残缺,但仍然还在。

  而关于这位江南女子的民间故事,在太湖西山一带广为流传。

  道光元二,国力衰弱,在京苏州伶人渐遭遣散,总数达一百数十名,每人赏银十五两。道光七年,又有第二次遣散,将苏州伶人全数遣回,又是一百七十多名,每人赏银十两。两次遣散,都由苏州织造委派人役护送回籍。苏州织造是内务府的派出机构。

  南府,也更名为升平署。宫内承差演出,全由习艺太监应对,恢复到乾隆以前的景象了。

  最后交代一句。同光年间,京剧兴起,赏赐优厚,一日所赏,几至千金,升平署又突然吃香起来。京剧的兴起,与苏州伶人关系不大,但苏州产的剧装戏具却因此获得了第二次进京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