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帝国:从农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二)

 北欧模式 2022-12-15 发布于陕西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农业帝国的发展情况,在本文中,我们将农业帝国和游牧帝国归并为一类,因为几乎所有的农业帝国都会有一个相邻的游牧帝国与其长期对抗,互有胜负。像游牧的蒙古人大规模的摧毁亚洲的各种强国,占领他们的土地。而在卡莱战役中,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被游牧的帕提亚人击败,并且自己的头颅和右手被作为战利品,被击败他的苏雷纳进献给了帕提亚国王奥罗德斯二世。

对于农业与游牧帝国而言,土地和人口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利于农耕的肥沃土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因此,帝国之间便为争夺这些生产资料而反复交锋。

比如说在隋唐之际崛起的扶余人国家高句丽,就曾经在与中原王朝的战争中劫掠人口。根据《三国史记》记载:

美川王十四年(313),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

故国壤王二年(385),王出兵四万袭辽东。陷辽东、玄菟,虏男女一万口而还

史书上的记载以看到,高句丽在同中原的战争中,除了占领土地外,就是掠夺人口。高句丽获胜,少则虏获数千人,多则上万。在与中原频繁的战争中,高句丽从中原所虏获的人口是难以计数的。

而古代中国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农业帝国之一。在汉文明长期的发展中,成功占领了南至雨林、西至大漠、北至大荒、东至大海的最适宜于农业耕种的土地。而这块土地上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气候特点,这些,都为中国成为一个成功的农业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地理上的优势带来了人口上的优势,从而使得汉文明在漫长历史之间,经历各种波折之后,依然能够成功的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而中原王朝对于农业立国之道也是认识极深。典型的政策例如汉王朝的重农抑商,以及清王朝的永不加赋。促使战国时期的秦国得以统一六国的商鞅变法,则是把重农的思想和政策推到了一个顶峰,其核心思想即是耕战,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例如在中国的央视频道中,CCTV7为军事农业频道,即是这种传统的耕战思想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现代中国中,一个微妙的留存。

在北京西城区永定门内大街西侧,至今仍然有先农坛。根据历史记载,每年的仲春亥日或者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明清两代的皇帝几乎都要到先农坛祭祀先农。从而祈求上苍保佑整个国家风调雨顺,获得丰收。明清之前的封建王朝也是一样,会在自己所在的国都之内进行这种祭祀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唯一一位长期执政的女皇武则天,她则延续了命妇们“亲蚕”、“亲缫”的传统,举行了多次先蚕大典。

为了农业发展,农业帝国发展了各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科技,例如水利设施和铁制农具。同时帝国也会推行各种政策以保障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例如对于耕牛和青苗的保护。

正如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大大的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一样,北宋时期对于黄河越治越乱的“三易回河”,最终导致原本富饶的河北地区最终变得萧条贫穷,很大程度上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对于大型水利设施的兴修、维护及运行,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因此,通常都是由帝国政府直接组织或者参加。

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中提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统一的王朝帝国,还是割据的政权,都必须建立赖以生存的主要农耕区,都必须营建支撑主要农耕区存在的水利工程,以主要农耕区的物资供应为纽带,帝国与大型水利工程联为一体。由于水利工程的兴建与帝国政治、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往往是大型水利工程的营建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随着农耕区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从中原地区向周边地区扩展,水利工程也由北而南,从国家的核心区域向边疆发展。”

在农业科技的发展上面,古代中国发展出了各种方便进行耕种的工具,例如铁器、耧车、曲辕犁和筒车等等。

在农业帝国推进农业发展的政令上面,人们最为熟知的故事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了。因为曹操下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如有违反则要杀头。而自己却由于所骑的战马受惊,踏坏了麦田,于是他拨出剑割掉了自己的头发,表示了对于自己的惩罚。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农业帝国而言,土地和人口,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而水利设施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科技发展和政策的推行,也向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发展。而最终导致农业帝国灭亡的,也往往是由于长期和平造成的土地兼并导致的农业生产崩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