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带着秘密,远道而归

 春阴 2022-12-15 发布于广东

“有些灯亮在命里,比点在夜里好”



最近一直觉得,时间不是线性的,时间一直在打转。

临近春节感受更加强烈。

每到年底,都能收到家人的关心:“能回家就早点回家。”

这三年尤其如此。

面对外界的不确定性,故乡则成了避难所。


我知道,那并不是什么诺亚方舟。

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有可能会辐射到那里。

如同2020年的春节,漫长的封锁。

但我清楚这句话语的重量:任何时候,你都是有去处的人。

一直以来,我迷恋游荡,偏爱陌生人。

但在看《中国在梁庄》时,却有种强烈的感受:

有故乡的人是幸运的,尤其是还没有被彻底摧毁、改变。




父辈有一种能力,在哪里都能重构故乡。

他们从家乡去往异地,交往和聚居的依然是熟悉的一群人。

说着方言,维持着老家的人情往来。

对他们来说,改变的只有为了谋生不得不进行的地域迁移。


我这一辈,则被扔进更广阔的人海。

活在“消失的附近”中,与周围的连接无比微弱。

故乡不是如此。

在那里,是一种熟人社会,彼此缠缠绕绕。

往上数几代,都是一家人。

近些年,我时常陷入一种“熟悉的人越来越少”的伤感中。

我时常觉得,是那些老人构成了故乡的面貌。

他们一旦消失,故乡就会变得面目模糊,我则难以辨认。

属于老人的时间并不多了。

前不久,听闻其中一位奶奶去世的消息。

我正在散步回家的途中,寒风呼啸中觉得很不真实。

对老人的印象,定格在17年的秋天。

她佝偻着身体,盯着蹲在水池旁洗菜的我看了很久。

在我询问她是否不认识我时,她很快说出我是谁家的孩子。

再久远的记忆,就是她和奶奶坐在客厅或者大门口聊家长里短。

死亡,总是令人震惊的。


自然衰老导致的死亡,经常被定义为是“喜丧”。

死亡就是死亡,一定会让人伤心难过。

一辈子吃尽苦头的人离开,更让我内心倍感悲凉。

她的死,旁人大概是讨论一阵,摇头叹息。

等过了一段时间,再也没人提起,掀起微微涟漪又归于尘土。

有时我不愿意承认遗忘的迅速性,但沉重的生之负担又如何承受呢?

活人的苦已经够多了,多一分都是负累。

我知道,往后的日子我还会迎来一次次的震惊。

故乡,也会因此刷新面貌吗?

或者,会有一天因为没人而彻底荒弃吗?

我不知道。

但我会一直记得,有一片土地无条件对我敞开胸怀。




最近,重新把《百年孤独》拿出来看了一遍。

大概是四年前,在一家旧书摊买的二手书。

看的时候,里面经常蹦出错别字,居然是本盗版书。

后来又把马尔克斯的自传找来读,原来书中的故事大部分都有原型。

香蕉园真实存在,大屠杀也曾发生,吃墙皮的丽贝卡是他的妹妹……

读完自传,才知道绝非魔幻,而是现实。

故乡,也是他写作的“宝藏”。


在陪妈妈卖房子的返乡之旅,故乡早已更换了面貌。

童年的记忆,齐齐涌上心头。

临走时,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他内心唤起一种渴望:

“我要写作,否则我会死掉。”

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自此永远留在了他的作品里。

作家,以书写留住了故乡。

在自传的第一页有着这样一句题记: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或许,熟悉的一切最终都会消亡。

但要记住那些日子,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日子。

这是属于我生命的一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