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身王牌特工快暴露,提议“让我娶媳妇或许还有救”,中央:批准

 铁血老枪 2022-12-16 发布于上海

“不可能真有像这样的特工夫妻吧?”

自2008年,电视剧《潜伏》热播并被“封神”后,总有人反复讨论这个问题。

对此,笔者只想说一句:艺术源于现实。

应该说,自1927年中央特科在上海成立,我军“隐蔽战线”就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一个个极具个性的特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经历。其中,有太多让人无法想象的传奇。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这段往事,真真实实地被写进了军史。于新中国而言,涉及其中的数名特工,都已经成为了一段传奇。

一:快要暴露的单身王牌特工

1945年秋天,广州。

一位24岁的广东小伙子,陷入了焦虑中。他姓杨,名应彬。

杨应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当下的处境:他离暴露不远了

没错。杨应彬是一个红色特工,而且与一般特工相比,他有两个不太一样的地方:

文章图片1

杨应彬

首先,杨应彬是一个已经顺利打入敌人内部的王牌特工。虽然才24岁,但此时的他已经是国军名将张发奎身边的参谋人员。而张发奎部,不但兵力众多,在国军里影响力亦是不小。因此,杨应彬的位置对我军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杨应彬是奉周恩来的命令潜伏下来的。早在1937年,16岁的杨应彬就作为一颗“冷棋子”,被安插在张发奎部。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和他这条线的特工们,都是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的。

正因为以上两点,在过去数年里,杨应彬一天都不敢放松警惕。

杨应彬是广东大埔县人,1921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高小毕业后家里就没读书了。幸亏,民主人士在当地搞教育,杨应彬才得以以勤工俭学的方式继续读书。

因为在学校成绩优异,13岁那年,杨应彬被校长带到上海,面见资助办学的著名民主人士陶行知先生。从那以后,杨应彬就跟在了陶行知身边,相当于成了他的“关门弟子”。

当时,陶先生的装扮常常是一件背心、摇着大葵扇,十分随和。而十几岁的杨应彬则跟在他身边,一举一动都受到了陶先生的影响。这年10月,杨应彬加入了我党的外围组织“左翼教联”,第二年加入我党。

文章图片2

陶行知

那么,杨应彬是从什么时候成为一名特工的呢?

这得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开始说起。抗战开始后,杨应彬本是一个抗日救亡儿童组织的负责人,后来转入淞沪战场张发奎部的战地服务队。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杨应彬成了打入敌军内部的一把利剑。

说起来,张发奎此人也是很值得一提的。

张发奎也是广东人,早年参加同盟会,又参加过北伐战争,因此在国军内部颇有威望。抗战时期,张发奎曾先后任集团军司令、战区司令长官等,是著名将领。1937年日军攻打上海时,他曾率第八集团军抵抗。

都是广东人,张发奎颇为欣赏杨应彬这个小伙子。杨应彬跟了他没几年,张发奎就把他送到中央军校四分校去上学。而杨应彬也确实很给张发奎长脸,升学考试中,他在部队1000人中排第一。

自己战区的人能拿到这样的成绩,张发奎高兴极了,见人就说:“我看中了一个好苗子!”以至于,1940年12月的一次,他还“徇私”保过杨应彬一次。

那天,杨应彬在军校刚参加完训练,回到宿舍,突然被大队长叫了去。大队长拿出三张纸条,上面分别写着:“巴黎公社的穷孩子都是很英勇善战的”、“相信你播下的种子萌芽了吧”、“希望这次由柳州回韶关去,能拨开云雾重见青天”。

毫无疑问,这都是令国军深恶痛绝的“进步语言”。这3句话,是从杨应彬认识的几个朋友那里搜出来的。大队长问杨应彬:“你认不认识他们,知不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杨应彬只能假装毫不知情,反复强调:“我是张发奎长官保送过来的,希望学校向张长官调查,还我清白!” 这件事,后来被张发奎知道了,他赶紧命人以自己的名义写信给校长,称一切都是误会,杨应彬这才化险为夷。

文章图片3

张发奎

从军校毕业后,杨应彬就一直在张发奎身边潜伏。期间,他数次送出重要情报,屡次救我军战友于水火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24岁的杨应彬觉得:自己的任务应该完成了吧。于是,他急忙联系周恩来,希望他批准自己离开张发奎部,公开身份,回到自己的队伍。

然而,此时高瞻远瞩的周恩来已经意识到:国军一定会挑起内战。于是,周恩来要求杨应彬:“你再坚持一下,再等一等,看一看!

杨应彬当然明白周恩来的意思,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离暴露不远了。他的身边,有无数双眼睛盯着。

文章图片4

周恩来

自1937年跟着张发奎起,到1945年已经过去了8年,期间他屡屡出手搞情报,不被怀疑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日本人投降后,反动派对我军地下情报网的“清剿”已经放在明面上了。杨应彬已经听到不少风声:广东特务组织对他的怀疑,随时都会上升到跟踪和秘密调查阶段。而与此同时,军警政各界,都有关于他的种种不利传言流出。

杨应彬知道,如果再不想办法,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二:办婚礼

事实上,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着急的不止杨应彬一个人,还有他的上级兼联络人左洪涛。

左洪涛比杨应彬大15岁,这位久经考验的情报高手,正是杨应彬这条线的负责人。与此同时,左洪涛还负责着其它不少支线。

应该说,在整个组织里,没有人比左洪涛更了解杨应彬的不易。在过去8年里,作为一个见证者,左洪涛看着杨应彬由一个学生娃娃成长成能独挡一面的王牌特工。

因此,如何才能让杨应彬顺利地潜伏下去,也成了左洪涛的一块心病。很快,他们就想到了一个不错的主意:如果杨应彬娶个媳妇,大办一场婚礼,或许一切还有补救的可能!

这是杨应彬和左洪涛共同商量的结果。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后文中笔者跟大家细说。现在我们要说的,是杨应彬的新娘。

新娘,是有现成人选的。此人,正是陪伴杨应彬多年的女友郑黎亚。虽然郑黎亚比杨应彬年长两岁,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她都是配得上杨应彬的:

首先,郑黎亚是一个知识女性。

她1919年出生在江苏海门,父母早逝,从小跟着祖母相依为命。初一时,她就参加了抗日游行。18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这对当时的女性来说,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

其次,郑黎亚也是一个有胆识的姑娘。

考上北大后,郑黎亚本来有赴美留学的机会,但她却投笔从戎,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团体,后加入我党。

1938年,在浙江金华时,19岁的郑黎亚在革命活动中遇到了17岁的杨应彬。后来,两人因工作相知、相恋,走到了一起。

文章图片5

杨应彬、郑黎亚合影

其实,按当时的习俗,两人早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只是,考虑到杨应彬是个特工,而郑黎亚的身份则是宣传抗日的热血青年。于是,两人便商量好:等到日本人投降的那一天再结婚。

结果这一等,就等到了1945年。此时,听说杨应彬要和自己结婚,郑黎亚当然十分乐意。于是,左洪涛把他们的计划汇报给了上级。毕竟像杨应彬这样的特工,他此番大动作必然是要经组织批准的。很快,中央的回复就下来了:批准!

为了把这场婚礼办得像模像样,大家可是没少花心思:

一来,杨应彬把广东军、警、政各界,但凡他能请得动的要员都请来了,一共多达100多个。当然,这些人会来,主要还是因为杨应彬跟张发奎的关系。

二来,杨应彬特意给张发奎发了请帖,请他务必出席,当自己的证婚人。

事实上,张发奎此时也听到了不少风声,说杨应彬可能是地下党,但他又始终没有抓到杨应彬的把柄。于是,接到请帖后,张发奎还特意把杨应彬和郑黎亚找了来,当面问他:

“你们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如果两个都不是,可以结婚;两个都是,也可以结婚。最怕一个是,一个不是,将来一个要做鳏夫,或一个要做寡妇。”

杨应彬哪里会想到,张发奎竟问得这么直接。但他很清楚,对方会这么问,证明其实从内心来说是相信自己的。于是,杨应彬面不改色,回答道:

“张长官,我跟了你八年抗战,你还不了解吗?我们都不是!”

张发奎这才放下心来,脸上堆得笑说:“不是就好,不是就好呀,那你们就结婚吧!”、

就这样,1945年12月3日,一场盛大的婚礼在广东行营举办。席间,他们拍了这样一张照片:

文章图片6

照片中,新郎温文尔雅,新娘漂亮大方,任谁看了都会觉得是再合适不过。而就在宾客们交杯换盏时,没有人注意到这对新人内心的紧张,也没有意识到这场婚礼的操办者正是我军地下党组织。

宴席进行到一半,张发奎当众发表了一通讲话,把杨应彬狠狠地夸了一遍,称他勤勤恳恳、有才华、有能力,是自己的得力助手。

这下子,在场的100多个国军官员全看明白了:杨应彬是张发奎跟前的“红人”。不管外界怎么猜测他的身份,张长官是极为信任他的。他这个时候出席杨应彬的婚礼,相当于就是为他“站台”、力挺他,看谁还敢动他。

三:夫妻特工

世人都说:革命者的爱情,格外浪漫。这话没错!只是,这种浪漫时时与危险相伴。

结婚那年,郑黎亚26岁,杨应彬24岁。自婚后第一天起,郑黎亚就明白:自己的丈夫是一个特工,而且是周恩来麾下的王牌特工。作为妻子,她能做的就是尽自己一切力量,护他周全。

他出门,她守在家里等;他拼了命搞来的情报,她总能想到办法给送出去。期间,夫妻俩到底送出了多少情报,笔者不知。在目前已经解密的资料中,我只跟大家讲一个:一份情报救下2000多名抗日骨干及家属

那是在1946年1月,中共代表、国军代表、美方代表组成的军调部第8执行小组,到达广州,解决我军东江纵队北撤的问题。杨应彬作为张发奎部的参谋,当然也参与了此事。

那些天,杨应彬一直格外警惕,希望能替我方代表打听到一些信息。一天,他见参谋处一个姓甄的参谋,神神秘秘地跟旁人交代着什么。于是,杨应彬便刻意走过去打听,得知:原来,我军代表住处的所有服务人员都是特务,而且屋里也装上了窃听设备。

这一情况,对我军代表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才能顺利把这一消息传出去呢?杨应彬想到了个好办法,他以照顾军调小组人员生活为由,以代理处长的身份接见了中共代表,而后又在握手的时候,把一张纸条交给了代表。

就这样,在情报网的配合下,军调终于有了结果,我军和国军签定了一份《北辙协议》。按照计划,我东江纵队的2000多人将集结在大鹏半岛,再乘军舰到山东烟台去。

事情到了这一步,杨应彬本以为可以松口气了。谁知,谈判刚结束,他就收到了一份关于张发奎部兵力调动的命令。原来,蒋介石不甘心这样的结果,下令张发奎,要求他:趁我东江纵队集结之际,来个“一网打尽”,“全歼”我军。

这是一份关系到2000多人性命的情报,杨应彬马上向上线左洪涛汇报。然而,收到情报的左洪涛竟皱起眉头来。原来,当时我军军调代表们已经离开了广东,这份情报该如何迅速送到东江纵队手上,成了一个大难题。

好在,正在大伙都着急的时候,左洪涛突然发现当时香港地下党领导的《华商报》总经理萨空当时也在广州。于是,左洪涛便把这一消息让萨空由香港方面,辗转电告了周恩来和叶剑英。

文章图片7

左洪涛

得到这一消息,我军就完全掌握了主动。在周恩来的部署下,一方面,东江纵队做好了打仗的准备;另一方面,周恩来也把这一情况公开给媒体,向蒋介石施压。最后,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东江纵队的2000多人顺利撤离。

一条情报救2000多个战友,这不是影视剧里的内容,而是杨应彬和妻子经历的诸多传奇中的一件。

1947年夏天,杨应彬和郑黎亚收到了组织最后一条命令:迅速撤离。夫妻俩知道,应该是组织得到什么消息,他们俩再不撤就有危险了。为防离开的时候遇到阻碍,杨应彬找到张发奎请假。

一开始,杨应彬称自己想跟亲戚去南洋经商,要离开广东。张发奎并不相信,说:“你才20多岁,一看就不像是会做生意的人,去那里干什么?”

后来,杨应彬又称那自己要先回老家一趟,正好妻子也有孕在身,把她送回老家去养着。这一次,张发奎没有理由拒绝他,便同意了。就这样,杨应彬夫妻俩顺利撤离。事后,杨应彬夫妻俩转移去了香港,张发奎见他迟迟不归,还下发了通缉令。

1949年,杨应彬回到了广州,参与接管这座城市的工作。此后,夫妻俩在新中国的多个岗位上兢兢业业。

2013年12年16日,郑黎亚女士病逝,享年94岁。生前,她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

2015年7月13日,中共传奇特工杨应彬病逝,享年94岁。

文章图片8

杨应彬、郑黎亚合影

二老走后,曾有记者采访他们的儿子杨小斌先生,希望知道更多这对夫妻的过去。然而,杨小斌先生笑着说:“我问父亲十句,他才说一句!”

或许,70多年前的那些点滴往事,还有太多是我们不知道的。但如今的军史材料里,真真切切地记录着这样一条信息:

杨应彬所在的那条情报线,一共有22人。在22人潜伏10年后,除1人病逝外,其余21人全部安全撤出,无一人暴露身份。毋庸置疑,在世界特工史上,这支很多人不知道的队伍是一个传奇。

杨应彬是这支队伍里最小的一个。周总理生前,常唤他:小同志。

最后,是笔者翻阅诸多材料,找到的一张当年战地服务队的照片:

文章图片9

这张照片中,后排右三为杨应彬。黑白胶卷,已略显模糊的脸庞:那些年,他们正年轻;那些年,他们为新中国拼过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