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招发烧了,也不能瞎吃药,三十种发烧的针对性用药,对号入座

 鲶鱼上画壁 2022-12-16 发布于江西



一、发热无汗而喘 (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的表实证。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二、发热有汗恶风 (桂枝汤)

桂枝9g(3两,去皮)、芍药9g(3两)、甘草6g(2两,炙)、生姜9g(3两,切)、大枣12枚(12枚、擘)。水煎2次,分服。服后少倾,喝热稀粥一碗,幷温覆取汗,以助药力。但以周身微微出汗为宜,不可如水淋一样,服完1剂,若病不除,可再服1剂。若汗始终不出,可服2~3剂,并缩短给药时间。服药期间忌生冷、粘滑、肉类、面食、五辛、酒酪、臭恶等具有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桂枝汤的使用标准】1.外感: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2.内伤杂病:凡经辨证而病机为营卫不和者均可用之。

三、发热头痛颈背强直  (葛根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使用指征:临床以①发热,头痛,恶寒,无汗。②项、肩、背挛痛,③脉浮有力为辩证要点。适用本方者平素身体健康、体形壮实,肌肉发达。


四、发热头痛项强口苦  (九味羌活汤)

羌活、防风、苍术各9克,细辛3克,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各6克,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五、发热肢痛微呕口苦   (柴胡桂枝汤)

桂枝(去皮)一两半(4.5g),黄芩一两半4.5g),人参一两半4.5g),甘草(炙)一两(3g),半夏二合半(洗)(6g),芍药一两半4.5g),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4.5g),柴胡四两(12g)。主治外感风寒,发热自汗,微恶寒,或寒热往来,鼻鸣干呕,头痛项强,胸胁痛满,脉弦或浮大。

图片

六、发热心悸小便不利或肿  (真武汤)

茯苓三两(9克),白芍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炮附子(去皮,破八片)一枚(9克)。主治脾肾阳虚水肿。全身浮肿,四肢沉重,小便不利,恶寒肢冷,腹痛下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

七、发热特别怕冷想睡觉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功效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八、发热咳嗽白痰有泡沫   (小青龙汤)

半夏(汤洗.七钱),干姜(炮)、细辛(去叶)、麻黄(去根节)、肉桂(去皮)、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一钱),五味子(五分)。

功能主治治伤寒表证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肺经受寒,咳嗽喘急。


九、发热无汗烦躁而喘    (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切)9g,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十、发热口渴咳逆气急   (麻杏石甘汤)

麻黄(去节)9g,杏仁(去皮尖)9g,甘草(炙)6g,石膏(碎,锦裹)18g。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十一、发热咽痛舌尖红   (银翘散)

金银花一两(30克),连翘一两(30克),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荆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十二、发热鼻干眼眶痛    (柴葛解肌汤)

柴胡12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9克,羌活6克,白芷6克,芍药6克,桔梗6克,石膏3克。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十三、憎寒壮热、身痛无汗   (人参败毒散)

柴胡(去苗) 甘草(烂) 桔梗 人参(去芦) 芎藭 茯苓(去皮) 枳壳(去瓤,麸炒) 前胡(去苗,洗) 羌活(去苗) 独活(去苗)各900克(非现代用量)。上药十味,研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100毫升,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

十四、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    (达原饮)

槟榔二钱(6克)、厚朴一钱(3克)、草果半钱(1.5克)知母一钱(3克)、芍药一钱(3克)、黄芩一钱(3克)、甘草半钱(1 5克)。主治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或1日3次,或1日1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囊,脉弦数,舌苔垢腻。

十五、寒热往来,口苦口干   (小柴胡汤)

柴胡(24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十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便秘   (大柴胡汤)

柴胡12g,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g,生姜15g,大枣4枚,大黄6g。主治 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腹满,大便不通,发热,脉浮而数。

十七、发热恶寒、腹胀便秘   (厚朴七物汤)

厚朴(24g)、甘草(9g)、大黄(9g)、大枣10枚、枳实5枚(5g)、桂枝(6g)、生姜(15g)。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证相兼。症见腹满,腹痛,大便硬或不大便,饮食尚可,发热,恶风寒,汁出,脉浮数。

十八、憎寒壮热、口苦便秘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15g,石膏、黄芩、桔梗各30g,滑石90g,生甘草60g,荆芥穗、白术、栀子各7.5g。风热郁结,气血蕴滞证。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

十九、头痛身痛、午后发热   (三仁汤)

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二十、发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  (藿朴夏苓汤)

藿香二钱(6g)、 川朴一钱(3g) 、姜半夏一钱半(4.5g)、 赤苓三钱(9g)、 杏仁三钱(9g) 生苡仁四钱(12g) 、白蔻仁一钱(3g)、 猪苓三钱(9g) 、淡豆豉三钱(9g) 、泽泻一钱半(4.5g) 、通草一钱(3g)。【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二十一、发热身痛、汗出热解   (黄芩滑石汤)

组成黄芩,三钱(9g)滑石,三钱(9g)茯苓皮,三钱(9g)大腹皮,二钱(6g)白蔻仁,一钱(3g)通草,一钱(3g)猪苓,三钱(9g).主治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二十二、发热困倦、或咽痛、或吐泻   (甘露消毒饮)

生地黄20g,知母15g,石解15g,滑石15g(布包煎),茵陈15g,黄芩15g,藿香15g,白蔻15g(后下),射干15g,薄荷8g,川贝母10g(研末,兑服),连翘20,车前子15g(布包),甘草6g.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二十三、发热恶寒、胸闷腹胀、上吐下泻   (藿香正气散)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g,藿香(去土)90g,甘草(炙)75g。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二十四、身热心烦、胸闷、失眠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9克)、香豉四合(6克)。外感热病气分轻症,表邪已罢,虚烦不得眠,甚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胸脘痞闷,饥不能食,舌苔薄黄腻,脉数。

二十五、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渴喜饮  (竹叶石膏汤)

竹叶6g,石膏50g,人参6g,麦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二十六、胸隔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   (凉隔散)

川大黄、朴硝、甘草各600g,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300g,连翘1250g。上药为粗末,每服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年龄加减服之。上中焦邪郁生热证。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二十七、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青蒿鳖甲汤)

青蒿6g,鳖甲15g,细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十八、面红、四肢冷、拉肚子、脉很弱  (白通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 葱白四茎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二十九、出冷汗、或喘急、或呼吸微弱、脉微弱   (参附汤)

人参一两(30克)、附子半两(10克)。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四肢厥逆,呼吸微弱,汗出气短,脉微弱欲绝。

三十、高热惊厥、说胡话     (安宫牛黄丸)

这个就不说了。买现成的得了,自己做不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