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等一个“迷”

 施训洋 2022-12-16 发布于安徽

每个周一,儿子放学比较早。先前是4:00,现在是3:30,小学向来如此。

先前,最怕周一,下午放学太早,我母亲管不住小家伙。有好几次,我母亲被折腾的够呛,放出话说不给我们接小孩了,让我爱人自己带。确实,小家伙还不知道什么是学习,放学回家就是玩。

若是玩玩具、玩游戏,那倒不是什么坏事,我是希望他如此,但他是玩水。城里的水,精贵,玩不得。大处讲,自来水是资源,不能浪费;小处讲,那白白流去的都是钱。

为了解决监管问题,家里安了“天翼”小管家,每到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后,我会准时通过手机对儿子喊话,要求他在家听奶奶的话。

小家伙很惊异,他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准确地掌控并喊了出来,他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我趁机承诺,若是听话就带他逛逛“玩具商店”。这招真管用,每次看他多是趴在桌子上写字。

这个周一,儿子如往常一样放学。我没有像先前那样打开“小翼管家”,而是将班主任何老师发在班级群的“三字经”内容转发至家庭群。女儿放寒假在家,我@女儿,让她教小弟背书。

我到家已是两个小时后,本以为两个孩子已经背会了。还没进门,就听到儿子的喊声:“爸爸回来了,我让爸爸教。”

刚一进门,儿子就扑了过来,又是亲又是抱,仿佛多日不见。

“爸爸,你陪我读,我喜欢你教我。”边说边将我拉向沙发。我的两个孩子都特别亲近我,儿子如此,女儿也是。我爱人时常念叨,言下之意是我教他们的。

我以为孩子们与爱人的关系更好,只是她没在意。爱人只记着孩子不听话,其实,教育应当允许孩子不听话。我们可以反向思维,自己是不是一直都听话。

教育,要着力于在孩子个性与社会共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引导孩子去自我调整。

在我眼里,两个孩子表现尚可。但,我爱人总爱将他们与别人家孩子比,总喜欢唠叨,时常说无法做到的过头话。

我和儿子并排坐在沙发上,跟着音乐读起“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真的,我很佩服现在的孩子,他们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同龄时的我。记忆里,在儿子这般大时还穿着开裆裤……

读的过程中,小家伙冒出很多问题。“爸爸,什么是父之惰?”“爸爸,什么是子之过?”……

小小人儿,还知道思考。我略作沉思后回答:“比如,你没有跳绳就无法练习跳绳,而老师早已提醒过家长,我没有及时去买,这就可以理解为父之惰。”“再说,你有了跳绳却不经常练习,最后体测不达标,这就可以理解为子之过。”

儿子听了,从沙发上弹了起来,大声喊着:“噢,我知道了。”

“爸爸,你若是不教我,就是父之惰;我若是不听你的,并且𣎴好好学,就是子之过。我说的对吧?”小家伙用期待的眼神紧盯着我。

呵呵,想象力太丰富……

又居家上网课了,按老师的要求开展学习,儿子8:00准时早读,20分钟,读得还算认真。

数学、语文、居家锻炼,逐一开启。完成规定的练习,学习、娱乐,两不误。

一边陪儿子上网课,一边自己要组织网课,还要提醒孩子们上网课。

这个冬天,我们都在“等”,等一个“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