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思维之三个习惯

 九把叉 2022-12-16 发布于上海

思来想去,我觉得“系统思维”应该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收获。

什么是系统?按照刘润老师在《商业洞察力》这门课里所讲的,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是变量,以及相互之间的因果链。变量之中有输入,有输出。因果链的类型有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滞后效应等。

那什么是系统思维呢?简单来说,它是用来描述和理解系统行为的一种思维方式。系统思维的好处,是让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去看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现象,而是习惯于考虑更多的相关变量,从这些变量中,去寻找更为根本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听起来似乎挺玄乎,具体的来说,长期与各种“系统”打交道,让我养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一些行为习惯,其中最重要的几条习惯是这样的:

1、习惯于拆解系统,思考新的组合方式。

对于组建一个控制系统,重点就是设定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在工作中大量的时间就是用来研究一个系统中输入在哪里,输出是什么,怎样从输入得到我们想要的输出。例如在智能家居系统中,智能面板是一个输入点,负责接收外界的控制指令;控制模块是一个输出点,负责执行系统想要的行动,比如开灯或是关灯。那么如果切换一个因果链条,输入和输出就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控制模块当前的状态可以变成一个输入点,而面板上的指示灯则变成了一个输出点,用来显示控制模块当前的状态是开还是关。

经常对输入输出和因果链进行拆解,你会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在面对每一个系统的时候,都会主动的去探究其内部运作机制,理解它行为表现背后的逻辑。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通过输入输出和因果链的重新组合,也许就可以实现一个功能上的创新。

比如播放器作为输入,音箱作为输出,是一套标准的音响系统。把音箱作为输入,播放器作为受控的输出,就变成了可以控制家庭影院的智能音箱。这是改变输入输出方向的一种创新。

比如餐厅服务员作为输入,上菜员作为输出,是一个标准的餐厅服务流程。把一个手机屏幕变成点菜的输入,快递员变成输出,就变成了线上的外卖系统。这是改变输入或者输出变量内容时,发生的创新。

再比如把牛奶和咖啡分别输出到两个杯子里喝掉,你输入的是一杯牛奶加一杯咖啡。把牛奶和咖啡输出到一个杯子里喝掉,你输入的就变成了一杯拿铁。这是改变输入或者输出组合数量的创新。

你看,当你用系统思维去看待一件事物的时候,你会看到更多的细节,更多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重新组合,也许就是你创新的机会。

2、更关注反馈的作用,并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一个控制系统,当用户发出控制指令之后,一定需要一个反馈的信息,来确认指令执行的结果。如果没有任何反馈信息,即使指令被有效的执行了,用户的掌控感也会很差,对系统的信任度也会降低。

在日常沟通中,人们也是需要及时反馈来增强掌控感。

比如当你微信发出一条指令性质的信息之后,你通常会希望对方至少给予一个回应,哪怕只是“收到”两个字。

如果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不长,直接给结果反馈就可以了。如果中间过程比较长,那还需要给出中间过程的反馈,缓解用户对结果期待过程中的焦虑感。

比如我们在下载大文件过程中的进度条,就是一种过程反馈,让我们觉得等待的时间好像没有那么长。在工作中,遇到一个时间跨度比较长的任务,你通常也会希望在过程中受到一些动态的信息作为反馈,从而增加对任务进展的了解。

建立系统思维,在平时的沟通中,就会比较重视及时给出对方反馈。同时也比较在意对方给出的反馈,并且根据这些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所谓的增强回路或者调节回路。

3、更加尊重不确定性。

越是了解系统的复杂性,就越是对系统的不确定性心生敬畏。

在控制系统中,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追求指标,因为稳定的结果输出,是控制效果的保证。但是,即使是在对控制过程进行了极致的追求,当系统的复杂程度达到一定级别的时候,还是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

我觉得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敬畏之心,对一个人的好处在于:当成功的时候,你会知道这里面有很多运气成分;当失败的时候,你也不会怨天尤人。“胜不骄败不馁”不是来自于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而是来自于对不确定性的深刻认知。

这种认知会反过来督促你做事更加认真,凡事做更加充分的准备,从而对冲这种不确定性。

总结

总之,在“系统思维”的浸泡下,你会对事物的内部运作逻辑更好奇,也会更擅长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会更注重通过反馈来形成闭环,也会对不确定性更加敬畏。

关于系统,我曾经解读过一本书,叫做《系统之美》,有兴趣的话,你可以点击链接来阅读:《系统之美》

除了系统思维本身,作为一名系统攻城狮,在跟一个个控制系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一些把一个复杂系统付诸实现的关键要点。下一回,咱们就来聊聊这方面的话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