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分钟能问出什么?

 九把叉 2022-12-16 发布于上海

其实,第一次得到大学的私董日,是在上个周日举行的,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一个多礼拜。如果选出整个培训过程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环节,我想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会选在培训过程中的一个互动环节,名字叫做——“你是谁”。

规则很简单,每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人只负责问一个问题,就是“你是谁”,另一个人回答。连问7分钟之后,问答角色互换。

看起来很简单,一上手却立刻体会到了其中奥妙。

先说负责问的人。表面上看,只是机械的重复一个问题,毫无难度,也似乎毫无乐趣可言。但是,如果你是提问者,每次当你听到一些有趣,或者出乎意料的答案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有意思,甚至会有“哇喔”的感觉。但是又不能深挖下去,只好按耐住自己的好奇心,顺着对方的思路,继续探寻对方身上更多的秘密。提问者鼓励或者兴奋的眼神,也会成为回答者继续敞开自己的动力。这7分钟,会像一部微电影,向提问者展示的,可能是面前这个人,从出生到现在所走过人生旅程的缩影和提炼。想想看,这会是一部多么精彩的影片。

而对于回答者来说,这7分钟则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拷问。随着简单的答案逐渐用完,回答者开始挖掘自己的内心,认真的思考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些答案也许早已有之,有些答案甚至会让自己也眼前一亮,还有些答案虽然想出来了,但未必会愿意告诉对方。于是,思考和答案就这样交错着,彼此推动,就像是激流皮划艇运动中,水流与划桨之间的关系,一起把身处其中的运动员推向前方,过程格外刺激。

这又像是经历了一次大器械健身训练,过程极其煎熬,各种呲牙咧嘴。但是奇妙的是,当你放下器械的那一刻,内心会产生一种愉悦。而这种愉悦,竟然会让你产生重新拿起那个器械的冲动,似乎还没有练够一样。

这就是7分钟“你是谁”的灵魂拷问,带给我的感觉:大汗淋漓,而又意犹未尽。

梁宁老师在她的《产品思维30讲》中,曾经剖析过一个人的五层框架,从外到内分别是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层,能力圈,存在感。如果回顾7分钟“你是谁”的答案,你会发现,我们给出的答案也是可以分为这五个层次:

比如:

“我是男的”“我是一个体重200斤的胖子”,这回答的是感知层。

“我是一名医生”“我是一名父亲”,这回答的是角色框架层。

“我是中国人”“我是一个曾经久居国外的人”“我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这是在回答资源层。注意,梁宁老师说,资源不只是大家一般都认为的人脉和财产,还包括了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和他的精神资源。

“我是一个跑过全马的人”“我是一个某某行业二十年经验的人”“我是一个有挺多爱好,但是都不太精通的人”,这是在回答能力圈。

“我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我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我是一个希望改变世界的人”,这是在回答存在感。

关于这五个层次,无论在哪一个层次,都会有一些平时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答案,或者是,故意在回避的答案。在7分钟的追问下,也许我们偶尔会触及到这些答案,也许立刻就弹开了。但也许正是这次触及,会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谁”?

所以,其实7分钟只是一个开始。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还会问自己很多次,问自己很久很久。

我们一定希望最终的答案里,会有一个是:

“我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