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州传》连载29 江华瑶家

 张效雄 2022-12-16 发布于湖南

瑶族第一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

永州最南部有个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唯一个瑶族自治县域。其他瑶族自治区域,都在偏远的山区,散布于湘西南好些个县,称为瑶族乡。

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云南、广东等省,人口约有230万。瑶族由于分布较广,支系繁多,一般按居住的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分有“盘古瑶”、“过山瑶”、“平地瑶”、“茶山瑶”、“红头瑶”、“白裤瑶”等三十多种不同的支系,风俗习惯大同小异。邵阳市隆回县,还有一支特殊的花瑶,,风俗习惯独特,与上述各支差别较大。

“盘古瑶”、“过山瑶”、“茶山瑶”是按居住的地区来命名的,“红头瑶”由于喜欢在头上捆扎红色的头巾而得名,“白裤瑶”则因为喜欢着白色长裤而得名。由于支系比较复杂,近一半的瑶族人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五分之二的瑶族人使用的语言属于苗语支,还有的属于壮侗水语支。

历史上瑶民有语言,没有文字。共和国建国后,曾有文化人帮助他们设计了一套拼音文字,但推广不了多久就不再使用。除了很偏远的大山区的瑶民聚居区外,大部分瑶民已经讲汉语,用汉字。

瑶族是永州一个古老的世居民族。境内瑶族人口80 余万, 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先民早在秦汉时期,以北方 尤人进入黄河、长江流域的湖广一带。宋、元、明、清时期,大批瑶民自南岭南麓等地,不断徙入江华。明清时期,现永州地区的江华、永明、道县、宁远、蓝山的许多山地,成为了现代瑶民先祖的聚居地。

瑶民“依山险而居”,登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深。文人形容为“南岭无山不有瑶”,说的是南中国最大的山地南岭腹地, 是瑶胞的世居之地。

瑶族人口聚居最集中、地域最广大的中国瑶族第一县,是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因县治在阳华岩之江南(今沱江镇老县村)而得名,是全国12个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的县。1955年,从原江华县划桥头铺、沱江、大路铺、白芒营等地区归永明县,永明因之改称江永。再划蓝山县之荆竹、沙落等18个村寨,并入江华瑶族自治县。这就是现在江华的区域。

江华位为五岭山脉萌渚岭山系所盘亘,其支脉贯穿全县,地形南、北、东三面较高。西面较低,海拔高度在200~100米之间。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水域均有分布。境内山、丘、岗、平地貌类型齐全,以山地为主,占69.1%,平地占7.2%,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境内有3座海拔1500米以上的大山。南连广西的萌渚岭山系的姑婆山马塘顶,海拔1787.3米;东接广东的大龙山,海拔1577米;横卧东北面的九嶷山系的黄龙山,海拔1823.9米。三峰呈三足鼎立之势。众多支脉纵横交错贯穿全县,由南向北延伸的姑婆山、八仙界、勾挂岭、天子岭一线群山脉脊,天然地将境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俗称岭东、岭西),岭东属大山区,岭西地势低平,岗丘大部分在海拔400米以下。

江华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6.7%,有近5万亩的原始次森林,是全国南方重点产林县和湖南省重点林区县,素有"杉木之乡"、"绿色宝库"之称。境内树种繁多,其中有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珍贵树种50多种,如水杉、银杏、红豆树、东方古柯等等;还有省内唯独江华县所有的特有树种,如天料科的天料木、山榄科的铁榄、五亚科的大花五桠果等等。

县城是一座神奇隽美的生态瑶城,北倚三湘,南接两广,如一颗绿色明珠闪耀在神奇广袤的南岭大地。居住在这里的瑶族村民,饮食文化、风俗传统和衣着习惯,沿袭瑶家古风,乡村里的瑶民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用织布机自制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的习惯,主要织锦有八宝被、围裙带、背带等。大山里的瑶族同胞,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两次来江华考察瑶族文化,首次提出要把江华打造成“神州 瑶都”,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先生亲笔题词“神州瑶都”。

来到江华, 你可以穿五彩斑斓的瑶族服饰, 游瑶族第一殿盘王殿,赏第一铜铸长鼓和第一图腾石雕群,览元结、柳宗元、徐霞客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江华八景”。

笔者前文写过的南岭明珠涔天河水库,就在江华境内。县里以此为基础建设了具有独特风情的瑶都水街。

瑶都水街是一个主要以“瑶族风情”和“青年爱情”相结合的主题文化旅游区,坐落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新镇的核心。这个“中国爱情小镇·江华瑶都水街”,是结合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和水口移民旅游小镇工程的区域发展大背景,以爱情、浪漫、邂逅为主题,以瑶族特有文化和江华秀美山水为特色,打造的一个瑶族风情浓郁、爱情文化新颖、建筑古朴韵味、旅游体验丰富的绝美水岸度假小镇。瑶都水街全长约3公里,占地约165亩,分为南北两区,贯穿整个水口新镇,已经成为享誉湘南的旅游网红打卡地。

瑶胞寻根访祖的圣地 千家峒

写瑶民,还得从千家峒开始。

千家峒不在江华,而在它北边的邻县江永。

江永,以前叫永明,与江华之间,辖区有分有合。江华建立自治县的时候,千家峒划给了江永。

这个瑶族世居之地千家峒,是全世界瑶胞寻根访祖的圣地,是全世界瑶胞共同向往的精神家园,

有如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如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构建的东方神秘之域“香格里拉”,千家峒是一个足以安放瑶民灵魂的词汇。

千家峒,千家瑶人居住的大峒。这个“峒”字,就是山洞、田洞、山间盆地的意思。

中华大地上有很多这样的地形地貌,因此千家峒在哪里,就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在南京十宝殿一带,有的说在浙江会稽山一带,有的说在广西石碧洞,有的说在湖南临湘龙窖山,甚至还有千家峒在台湾的传说。当代瑶文化研究学者,通过归纳和分析,最终把千家峒的位置锁定在湖南永州江永县大远瑶族乡,也就是如今的千家峒瑶族乡。

据《千家峒源流记》载,千家峒是瑶族先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传说中的千家峒,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四周被南岭山脉的都庞岭与萌渚岭环抱,仅有一个岩洞维系着与外界的沟通,这个岩洞就是千家峒入口处的穿岩。在瑶族的语言中,“峒”是群山环抱之中比较宽阔的平原。千家峒四周高山环绕,森林茂密,怪石峥嵘,瀑布高悬,与世隔绝,汉人很少进入。从一个石洞进入峒内,一条大河贯穿峒中,河床两边沃野百里,千余户瑶民同生活,共耕种,过着自由富裕的生活。

宋、元之际,官府派官差入峒征收粮饷,瑶民热情款待。官差乐不思返,久留不归,官府误以为官差被瑶民杀,于是派兵围剿。刀光剑影中,峒内瑶民纷纷出逃,背井离乡,流散到各地大山中去了。离开之时,瑶民首领将牛角锯成十二截,每姓分得一截,相约500年后,千家峒的子孙重新回来相聚。

这千家峒,是瑶民子子孙孙心心相念之处,代代相传要回归故里。

我在瑶胞的陪同下,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走近千家峒,走进千家峒。

在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的“千家峒”峒标前,我停下脚步。这座由十二节牛角和一支长鼓雕塑组成的峒标,是江永县于2002年举办国际瑶族盘王节时修建的。基座是四块白石,象征千家峒里四块肥沃的大田。峒标左侧是流水潺潺的大远河,右侧矗立着嵯峨的穿岩山。此前人们进千家峒,必得从穿岩中过。

与《桃花源记》中描述十分相像:“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千家峒源流记》记载:穿岩洞口狭隘,“只有八十斤重的牛才进得去”,后来瑶胞把它凿宽了,三百斤的牯牛也能通过,至今还可以看见钢钎錾凿的痕迹。洞深十丈左右,深邃处幽暗无光,穿过去,即进入到千家峒三峒中的下峒。只是修筑公路以后,穿岩再无人行。

登上穿岩山的山顶“古战场”观景台,向下俯瞰,整个千家峒下峒的风光尽收眼底,群山环绕,一水中流,果真是一处风光旖旎的世外桃源。有人写诗描述为:“千家峒里大峒田,三百牯牛犁一边;还有半边犁不到,牲猪马鹿里头眠。”

鹅颈大田、马颈大田、南蛇大田、平西大田,瑶胞们如此称谓这一方神奇的土地,他们的先人曾在此与世隔绝之境繁衍生息,过着自给自足、没有皇粮国税的自在生活。

还有一说,元朝大德年间,民族压迫酷烈,官府发现了千家峒,强行征粮收税,瑶民反抗遭镇压,集体逃离千家峒。“大德王九年三月十九日,众瑶人起脚出千家门楼,上桑木源。过了枫木凹下云盖,来到道州浮桥,过了三天三夜不断丝……”(《千家峒古本书》)迁徙之前,他们把供奉盘王的金香炉打破成十二块,十二姓瑶人各拿一块;把一根水牛角锯成十二节,每姓各持一节。又喝血酒盟誓:“铜打香炉三斤半,黄金四两五钱三,瑶家各姓拿一块;牛角锯成十二节,每姓一节各自飞。”相约五百年后“香炉牛角合得拢,来日子孙又搬回。”这种说法,与我在上文写到的情形一样,这就是世世代代瑶族子孙“搬回千家峒”的梦想。

从清代开始,大大小小的搬回千家峒运动,在各地瑶族同胞中此起彼伏。清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从湖南江华迁徙至云南、广西等地的瑶胞邓元珠,写信给留在老家岭东大源心冲的亲戚朋友,宣称在广西柳州府石河县找到了祖先居住的千家峒,邀亲友前去开垦定居。他为此专门付了银钱作路费,请人送往故乡。这封《路引信》在江华数代瑶胞之间流传,发酵着搬迁的幻想。

1933年,江华平冲口村十几户瑶族同胞变卖家产,筹集资金,前往石碧洞拓荒,遗憾的是天不遂人愿,开垦种植失败,春种冬无收,只得返回江华瑶山。

1941年,广西金秀、蒙山、荔浦等地的瑶民,酝酿大规模的“搬回千家峒”运动,发动百数瑶民组成“飞虎队”,进行武装迁徙,后被国民党军警滞阻,强迫解散。

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不断有瑶胞在湘桂边境都庞岭一带山区,寻找千家峒。最典型的例子是荔浦县蒲芦乡瑶民赵德标,其一家三代人寻找千家峒,祖父、父亲耗尽家产,多年寻找,未能如愿。直到1983年秋天,赵德标在两个外出弹棉花的江永瑶民引导下,来到大远瑶族乡,经过仔细观察和了解,认定这里就是他们祖先居住过的千家峒。

从此以后,陆续有很多人来到大远瑶族乡要求定居,因为接收安置困难,只得返回。

1982年11月到1985年5月,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讲师宫哲兵,先后6次到中国南方各省的瑶家山寨进行调查和访问,广泛收集了瑶族民间保存的《千家峒》各种手抄本,并对手抄本中提及的地理特征,进行了反复的调查和考证,于1985年编辑出版了《妇女文字和瑶族千家峒》一书,首次以学者的视点,提出了瑶族千家峒故地就在湖南省江永县大远瑶族乡的观点。

1986年5月18日至22日,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和江永县人民政府联合在江永县召开“瑶族千家峒故地问题座谈会”。来自湖南等7个省、市、自治区研究瑶史的专家、学者共43人,取得一致意见,认定大远瑶族乡就是瑶族千家峒故地。1987年10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远瑶族乡改名为千家峒瑶族乡。

2002年11月19至23日,湘粤桂3省(区)10县(市)第6届南岭瑶族盘王节暨江永女书国际研讨会在江永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国内各地瑶学专家、学者代表40多人,参加“南岭瑶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瑶族经济及发展”为主题的瑶学研讨会,会议确定江永千家峒为“瑶族古都”,提出构建瑶族寻根文化的框架,启动千家峒的寻根文化旅游,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建议,在国内外产生良好的影响。

之后,世界各地瑶胞纷纷前来寻根问祖,寻根文化逐步兴盛。杨仁里接着说:“瑶族敬奉盘瓠为祖先。瑶民居地多建盘王庙,设盘王的生日即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每逢这一天,以一村或数村联合举行还盘王愿, 以表达对盘王的敬仰和崇拜,祈求保佑平安,吉祥如意。不少海内外瑶胞也在这一天前后回到千家峒团聚。

现在终于有了一方可以寄寓梦想的土地,又岂能不来朝拜。进得千家峒内,对应辨认《千家峒古本书》和《千家峒源流记》记载的鸟山、马山、平石岩、石童子以及狗头山的石狗头等寓有人文含义的景观,然后来到位于千家峒中心位置一一中峒的盘王广场。这是江永县筹资修建的一个以祭祀、观赏和休闲为特色的公益性生态广场,核心为一座巨大的盘王塑像和十二根长鼓图腾柱组成的花岗岩雕塑群,辅以入口公园、主题文化园、繁花似锦园、珍稀植物园等多个生态休闲园区。自2012年建成开园以来,即成为各地瑶族同胞前来祭祀祖先盘王的祈福圣地,那些苦苦追寻精神家园的瑶胞们,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安顿灵魂的居所和载体。

由盘王广场往北,即是千家峒三峒之上峒,溯大远河大溪源进入深山密林,山险谷幽,风景优美,已辟为千家峒国家森林公园,园内的大泊水瀑布尤其壮美。山脚下的刘家庄,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历时三年,将散居于七个自然村的老旧民房拆除,集中新建三百栋乡村连体别墅,村内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完备,建有提供餐饮、住宿、购物服务的农家乐二十余家,瑶族民俗文化表演厅一座。在这里选择一家农户小住数日,尽享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宁静时光,品味生活的甘甜,让人深信——千家峒就是世上最好的地方。

昔日流离失所的瑶民的哀叹:“世上没有千家峒,哪里都不是千家峒。”遭逢乱世,漂泊不定,无处安生,到处都不是千家峒。如今,恭逢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处处都是千家峒。

千家峒由上、中、下峒三个盆地组成,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四周崇山峻岭,平均海拔千米以上,有8万亩原始次生林,仅有“穿岸”唯一通道;境内山幽、林深、洞奇、瀑美、泉温,瑶族风情浓厚。这里至今保存着“盘王庙”、“盘宅妹墓”、“平王庙”等瑶族历史文化古迹,流传着神奇动人的民间传说。鸟山、白鹅山、白鹅洞、双塘映月、马山、狗头岩、大泊水瀑布、金童放牧、天女散花、三峰霁雪、仙人桥等自然景观更是迷人,宛若仙境,被喻为瑶族的“桃花源”。

大泊水瀑布位于霸王祖村后,距千家峒乡政府11.5公里,大泊水瀑布是一组瀑布群,一条山谷深达2公里,沿途有七级倾泄的姐妹瀑,一瀑一形、一瀑一潭、一瀑一景,段落分明,自成首尾。到终端就是大泊水瀑布。此瀑布高100余米,宽30米,四季 不涸,颇为壮观。远看,从上而下笔直,如一条白链悬挂天空;近观,丝丝银线,白雾茫茫。瀑布下有一水潭,宽约100米。瀑布从上而下冲击水潭,浪花飞溅。若身临其境,则感凉风习习,泌人肌骨。瀑布两边各有一石台伸出,形如两个小平台,可供游人观赏,如若将瀑布与两边的石壁组合起来观赏,有如一只巨大的山鹰,展翅飞翔.

千家峒人文古迹多,旅游资源丰富。千家峒古文献记载的峒口、四块大田、九股水源、枫木凹、白石岭以及造型奇特美观的鸟山、马山、石狗山等地形地貌特征就在江永千家峒内;元大德九年瑶民为抗击官兵围剿,在峒口的石山上筑起的古石墙仍依稀可见,现已成为千家峒的历史见证和奇特的旅游景点。境内出土的古剑、古砖、火管、石碾、酒具以及最近发掘的湘南第一大古民窑遗址,更增添了千家峒的神秘。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生长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湘潭大学毕业。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