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林洲:关于教育的几个悖论

 文学头条 2022-12-16 发布于河南

近来闲暇无事,看了几本教育书刊,也跟参与全省教育督导的学兄进行过网聊,引发了一些联想和思考。

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祖国未来,社会眷注度高,群众吐槽率也高,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责之严罢。
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期许,就想在此胡论瞎侃一番,也许不合时宜,也许不照八股,故称之曰“悖论”。
一、校长必须是内行
学校,知识密集、群英荟萃之地,教书育人、培根铸魂之所,不同于习惯发号施令的行政机关,也不同于寻常按部就班的事业单位。作为一校之长,在善于组织、协调之外,应该也必须是内行——教育专家、业务骨干、教学能手。如果外行领导内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情何以堪,爱何以笃?
据多家媒体披露,现在个别学校的个别校长,颇有些官僚、痞子的心态和作派,满足于自己的三脚猫功夫,满足于当甩手掌柜,满足于迎来送往,满足于行政事务,一月难得露几次面,一周难得听一节课,“师交”不愿推心置腹,点评不能切中肯綮。把背负民族希望的祖国的花朵,交到这些不学无术、和尚撞钟的园丁手里,岂不“岌岌乎殆哉”!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群雁高飞头雁领”。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需要综合考量、慎之又慎,还是专家治校、名角带团、“学而优则仕”的好。
二、教师切实要松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苦恼和头疼的,不是钻研教材、创新教法、精讲多练、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而是要应付来之方方面面或临时或定期的各种检查、评比、考核、测评、达标、比赛,“清净之地”不再“清净”,“纯粹之地”不再“纯粹”。至少三分之一的精力、时间支差事、服杂役,“耕了别人地、荒了自家田”便在情理之中。学生课业负担重,也与师者备课不足、满堂灌输,精讲不够、刷题补充不无关系。
学校是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特殊行业,教师理应回归“正道”“主业”,松绑减负、轻装上阵,心无旁骛、笃定前行,把论文书写在三尺讲台上,把心血倾注在备课授课里,把业绩呈现在学子进步中。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整饬力度,让一切影响体力、脑力、精力、心力,一味走形式、走过场、走极端的“苛捐杂税”,全部清零,斩草除根,还教师一个“解放区的天”——爱岗敬业、心情舒畅,恪尽职守、了无挂碍。
三、教鞭应该挥起来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不好管、不敢管、管不得”似乎成了常态,但常态必须打破,现状必须改观。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在培养教育孩子问题上,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三位一体”,形成共识、凝聚合力,要赋予教师挥动教鞭的权利和底气,破除战战兢兢、明哲保身、放任自流、得过且过的校园生态。
对学生实施必要惩戒,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应有之举,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不完善的教育。
无数事实证明,校风正、老师严、敢管理、敢惩戒,是学生的福音,家长的福音,社会的福音。严,孩子才有压力、才有动力,才能完善、才能进步。当然,老师的严,一是出发点要好,基于对学生的关爱和进步;二是言行要适度,不得有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四、考试排名又何妨
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少学校一窝蜂地取消了单元考、小结考、月末考、期中考,实在有点因噎废食、缘木求鱼。考试怎么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教学相长,应该是古今中外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教学方法。
异曲同工。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长盛不衰,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不停地组织比赛、参加大赛。总教头刘国梁认为,比赛是对运动员训练成果最好的检验,运动员需要通过一次次的比赛积累经验,同时发现不足不断弥补从而进步。
还有一种现象,现在考试成绩不准公开排名,似也值得商榷。不公开排名,“隔布袋买毛”,学生如何知道自己的位次变化、知耻后勇?如何知道汲取教训、扬长补短?家长又如何掌握孩子的在校动态、兴趣所在?如何帮助孩子精准升学、规划职业?
有人认为排名伤害学生自尊,有点讳疾忌医、杞人忧天了,学生的娇贵、任性、脆弱,大约就是这样培养的吧。如果连排名都不可接受,只愿糊里糊涂享受快乐,不愿直面现实从容以对——这样的情商性格,这样的承受能力,怎样适应将来复杂的社会、担当明天的使命责任呢?
五、苦学方为人上人
学习,向来是一件苦差事,所谓快乐学习,常常可望而不可即。要不,怎会有头悬梁、锥刺股、程门立雪、凿壁偷光的经典流传?怎会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物欲诱惑?怎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谆谆教诲?要想拜真佛、取真经,必须渡过九九八十一难,踏平坎坷成大道,彩虹总在风雨后。
正像农家追求产量、工匠追求质量、商人追求销量一样,学生理应追求分数和成绩。虽然分数和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却是举足轻重的标准之一。素质教育也不是不要分数和成绩,否则就不是科学完整的测评体系。
苦心孤诣地学习,废寝忘食地钻研,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或许就是莘莘学子逆风翻盘的不二渠道。眼下,比应试教育、高考选拔更好更有效的完美方案尚未出台,既然改变不了现状,就要与之握手言和。
还是唐代黄檗禅师豁达通透些:“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六、学生早恋费思量
吉鸿昌将军有句名言,“当官,即不许发财。”我们套用一下,“求学,即不准恋爱。”
何以如此?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脑子活跃,精力充沛,正是学业精进的大好时光,寸阴必珍,潜心苦读,为未来夯实基础,也许会享受一辈子、幸福一辈子;如果失时早恋,情迷意乱,荒废学业,可能就荒废一辈子、后悔一辈子。尽管长大后还要学习、还想学习、还会学习,但哪还有这么好的时光,这么好的条件?
人们爱讲“投资回报率”,“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充实大脑、提升自我的回报率最高最长久最保险,“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你尽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天意”,相信“苦心人天不负”,“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顺便说一句,现在政策允许在校大学生恋爱、结婚、生子,也令人费解。为了保护人权,为了与世界接轨?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一点,立足世情、国情、社情、家情、校情、业情、学情、人情、事情、心情,坚守“中国特色”了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凡事,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啊!
七、家庭教育不可缺
眼下流行一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孩子教育,从来都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某种程度上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最久的老师,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有些父母,要么对孩子学习、教育漠不关心,敷衍塞责,“小孩儿尿尿,流哪算哪”;要么揠苗助长,盲目施压,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儿女身上;要么对孩子居高临下、疾言厉色,动不动“大棒”伺候;要么一边要求孩子聚精会神、好好学习,一边自己沉溺于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搓麻将,根本不顾忌、不避讳孩子的感官感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梁不正下梁歪。不学习、不学好的父母,会培养出怎样的孩子呀!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怎么样,孩子就怎么样。你想让孩子好,请自己先“打好样儿”——与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当然,多数父母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缺乏与孩子有效沟通、交流、疏导、劝戒、鼓励的技巧和方法,亟待开办讲座速成培训,中小学校理应当仁不让、拾遗补缺。投资不菲、创优达标的“家长学校”,切不可“聋子耳朵——摆设”啊!


 

李林洲,河南济源邵原镇人,原济源广播电视台台长、济源日报副总编。精研汉语言文学,长为诗词歌赋,尤善中国历史文化。现任邵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邵州古今》编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