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2年,清华校长梅贻琦病逝 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病床底下

 铁血老枪 2022-12-16 发布于上海
1962年,清华校长梅贻琦病逝。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病床底下竟然发现了一个手提包。谁知,打开之后,大伙都傻眼了。

这个手提包,梅贻琦生前时刻带在身边,没人知道里面装了什么,就连他的妻子韩咏华都说:“不知道里面装的啥。”

带着疑惑,家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手提包,眼前的一幕,大伙都傻眼了。

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大包账目一一清华的基金账目。

每一笔都记得仔仔细细,没有半点遗漏。所有的钱都用于清华大学的建设上,没有半毛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梅贻琦的妻子韩咏华哽咽地说道:“他口袋里没有半毛钱,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分钱的财产。”

在场所有的人都悄悄地抹着眼泪,因为,此时梅贻琦家徒四壁…

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4大哲人。

1889年,梅贻琦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的家庭。20岁时考取首批庚款留美公费生,前往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25岁时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1915年,26岁的梅贻琦学成后,毅然回国,来到清华执教,后任清华校长,成为了清华最 受欢迎的校长。

抗战爆发后,为了保存实力,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办校,也就是西南联 大。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三人一起负责。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重担全落在梅贻琦一人身上。

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基金也宣布停付,学校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在那种情况下,只能节省开支,房屋用黏土垒,屋顶用铁皮封顶。

老师们的日子很艰苦,不仅连吃喝居住是问题,甚至连衣物都缺少,只能自己克服。

华罗庚时常睡在牛圈的棚顶上、物理教授吴有训穿的一双皮鞋,脚趾头都露出来了、闻一多经常靠捕蚂蚱来充饥。

梅贻琦心里不是滋味,为了让大家能够过得稍微好一些,他把自己校长的微薄待遇全部取消。

梅贻琦子女众多,为人清廉,没了那点补贴,日子越过越紧巴,一大家子需要吃饭,怎么办?

他的妻子韩咏华,决定到街头摆摊卖糕点,补贴家用。

夫妻二人一商量,给糕点取名“定胜糕”,寓意抗战一定会胜利!

就这样,清华大学校长的夫人,开始了摆摊卖糕之路。

由于卖糕摊点离住的地方较远,她每天都要来回走上1个多小时,经常双脚都磨破了,一到晚上双腿都肿了。

梅贻琦看着妻子如此辛劳,心里也很愧疚,但又有什么办法,只能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每每妻子忙碌时,他也会到摊点帮妻子,然后又急匆匆回学校上课。

就这样,一家人的生活才得以勉强维持,联 大也在他的庇护下安然无恙。

西南联 大,虽然堪称史上最破烂的大学,但这里却诞生了2位诺奖得主、4位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171位院士以及百余位大 师。

清华师生,无不叹服,认定梅贻琦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然而,1948年,梅贻琦却选择了离开清华园。从此,再也没有归来。

那年,他选择离开赴台。

但是,对于他的远走,很多人不知道,他是为了保住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基金。

这笔钱当时在美国,如果梅贻琦不离开,这笔钱就没有,为了保住这数额较大钱款,梅贻琦不得已,离开了清华园,但他的心从未离开过。

赴台后,很多人都让他把这笔钱拿走,都被他严厉的拒绝了。

他时时思念关注着北京的清华园,建 国后,有资料显示,他曾多次匿名寄回学术期刊到清华。

然而,他的一生却非常清苦,1962年,梅贻琦病重,住院期间,连药都买不起。

1962年5月,梅贻琦生命走向终点,享年73岁。

他死后更是无钱安葬,校友募捐才能够入土为安。

葬于“梅园”,校友集资在园内兴建的花木,曰“梅林”。

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那只黑色手提包,便出现开头一幕。

当打开之后,大伙都傻眼了,里面放着的是账本。记录了每一笔基金的用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处漏洞。

他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了清华大学的建设上,没有一分落入自己的口袋。


【凌云笔】

梅贻琦,正直清廉,严谨低调。为清华鞠躬尽瘁47年,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清华,直到生命的尽头。

他无愧于清华的“终身校长”,他的才气和浩然正气,值得世人永远尊重和敬仰!

他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 师之谓也”。

他为人重实干,当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他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他受到清华师生很高评价:“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 。”

梅校长的气度和精神,已成绝响!

对于梅校长,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