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4年,美国一名男子,突然在一个小镇教堂附近,挖出一块明朝“

 G诗和远方 2022-12-16 发布于广西
1994年,美国一名男子,突然在一个小镇教堂附近,挖出一块明朝“宣德金牌”,随即轰动世界,西方专家:郑和船队最早发现了美洲!

这年夏天,一个美国青年用金属探测器在北卡罗莱纳州西部,一个小镇的教堂附近探宝。突然在附近坟地近半米深处,挖到一枚圆形铜牌,上面刻有6个中国字,同时还挖出数枚十九世纪早期美国钱币。

由于铜牌上面绿锈斑斑,毫无特色,美国青年便将它丢进了抽屉。直到2006年,他忽然想起了这枚铜牌,于是将它拍照上传到网上,请网友帮忙鉴定。

恰好照片被德州大学教授、美籍华人李兆良看到,他便联系了铜牌主人,提出来可以帮忙鉴定。哪知道,铜牌主人却很大方,将这块“破铜烂铁”以150美元卖给了李教授。

铜牌设计十分简单,直径约为7厘米,中间有个长方形小方框,凸铸着“大明宣德委锡”六个小篆字。
铜牌里的“宣德”两字,与明代宣德炉上的落款相似,符合明宣德时期宫廷制器规格。

那么,这块铜牌到底有什么用呢?

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30年,朱瞻基下旨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这块铜牌就是当时船队所携带。

船队在给沿途外国元首赏赐时,会连铜牌一起送出,以宣示大明已有新的皇帝和年号,因此这种铜牌又被称作“宣德金牌”。

“大明宣德委锡”中的“委”有委派和委托之意,而“锡”通“赐”,意思是皇帝派航海的使臣前来赏赐,“委锡”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金牌采用黄铜打造,两面分别用铜锌来防锈,而实体则采用铜锡铅,铸造工艺复杂精巧。明代早中期,黄铜冶炼工艺并不成熟,因此黄铜仍旧作为一种贵重金属。

金牌里锡锌含量与同一时期的文物做对比,基本可以断定它属于明朝中期。金牌是宣德时期铸造无疑,可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北卡罗莱纳州呢?

推测有三种可能:一是传教士从中国带到美洲;二是近现代被古董商带到美国并遗失;三是中国来美的人所带,比如留学生或华工。

实际上,一直以来北卡罗莱纳州的华人都非常少,当时华工来美国淘金时,活动范围只允许在西海岸。

到1900年,整个北卡罗莱纳州只有51名华人,而发现金牌的小镇一个也没有。直到2006年,小镇的华人也只有5名,中国古董店也从未有过。

19世纪来美国淘金和修建铁路的华工,都是因为贫穷或胁迫,拥有如此贵重的“宣德金牌”可能性不大。

据史料记载,新皇继位后,旧皇帝的“金牌”都会被收回,铸造成兵器或钱币,因此“宣德金牌”传世的可能性极小,而对传教士来说,“金牌”也没有什么文物价值。也就是说,上面三种可能性都不大。

发现金牌的小镇距离海岸线250公里,经考证,当时海岸线是切诺基族人(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一支)的领地。

因此最有可能的是,郑和的船队航行抵达海岸线,把这枚金牌赏赐给当地的原住民。

后来由于欧洲移民的驱赶,切诺基族人向内陆迁徙250公里,来到了北卡罗莱纳州西部定居,同时把金牌也带到了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发现金牌的小镇附近的切诺基人属地,出土的某些陶器与宣德年间的“三足宣德炉”极其相似。

如此精湛的陶瓷技艺,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人,切诺基人肯定是受到了来自精通烧瓷的中国工匠的指导。

古切诺基人族旗正面为文旗,反面为武旗,旗帜上有北斗星,而郑和船队竟也是使用文旗、武旗进行导航。古切诺基语部分发音,也与中国南方发言非常相似。

部分西方学者大胆推测,郑和船队曾抵达过美洲并赐给当地人“宣德金牌”,还教会他们制陶和使用北斗星旗。也就是说,明代中国人率先抵达美洲和澳洲,可能早哥伦布60多年!

据明史记载,郑和于1433年在印度去世,但也没有相应的物证。郑和航海的部分记录在一次大火中遗失,而切诺基族没有文字,并未记录下相应的历史。

事实上,西方部分学者坚定认为郑和率先到达美洲,2002年3月,英国学者孟席斯发表研究报告认为,郑和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时,他的三名副手洪保、周满和周闻三支分船队继续远航。

他们成功抵达非洲好望角,并通过洋流向西抵达加勒比海,随后船队分开航行,有5艘船最终回到中国(1423年11月),还有一支杨庆率领的船队曾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做环球航行。

孟席斯还发现一张绘制于1459年的地球地图,上面有非洲好望角和一艘中国帆船,他认为早期欧洲的世界航海地图来自于中国。

除此之外,秘鲁有95个地理位置有中文名称,还有会说汉语的村庄,加勒比海海底还打捞出来部分沉船残骸,与太平洋打捞出来的中国古船基本一致。

不过,部分中国学者认为,没有史料确凿记录郑和船队抵达过美洲,而且以当时的航海技术,船队也没有横跨太平洋的能力。

实际上,当时郑和船队的船长达150米,航海性能出众,完全有环球远航的能力。也有专家认为,船队虽然可以抵达美洲,但并不是有意探险,而是途中遭遇风暴,被吹到加勒比海沉没。

虽然“郑和发现美洲”有支持也有反对,相信随着更多的史料和实物出现,终究会澄清这一历史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