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背诗 | 慈姥竹

 谷山居士 2022-12-1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重温那些年

我们一同背诗的时光

图片
图片

慈姥竹

唐·李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 译注

1.攒:通“钻”。

2.虚声:空谷间的回声。意为秋风吹翠竹,令人过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寒意。

3.龙吟:竹制笛吹出的声音,指笛声,似龙鸣之声。

4.凤曲:指笙箫等细乐,美妙动听的乐曲。

5.蒲柳:植物名,又名水杨。秋至而落叶。后用于比喻体弱或低贱。

6.贞心:坚贞不渝之节操。

 · 简析

《慈姥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侧面烘托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

慈姥竹,又称“子母竹”,是做箫笛的较好竹种,因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而得名。因枝杆森束如母子相依,常用以比喻母亲的抚爱。这首诗没有表现母子之爱,而从竹的本性着笔,赞颂竹之“贞心”。诗的前两句运用铺叙手法,描写出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枝叶茂盛,与江岛相映的景致。“攒石生”刻画出慈姥竹充满生机,坚韧不拔的神韵。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及触觉角度,写出青翠之竹给人带来的感觉。青翠的竹子倒映在水面,使得碧绿的水显得更加深绿;一阵风吹过,竹叶间发出声响,使人过早地感受到秋风的寒意。这两句是全诗最精彩之笔,作者采用通感手法,通过波之深来写竹之翠,通过写人的寒冷之感,来写竹之声。上句写竹色,下句写竹声,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慈姥竹,用以咏竹,颇有新意。作者体物尽性,把人人见竹皆能产生的感觉付诸文字,颇能引起人的共鸣。

五六句,写慈姥竹制笛后吹出的声音,明写声音之优美,实则是对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的赞美。末两句将蒲柳与慈姥竹作对比,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的坚韧品格,以及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高洁操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