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童诗里看见童心

 新用户5345BAE7 2022-12-17 发布于江苏
 
什么样的诗才能真正让学生喜爱?这个问题似乎很少能真正引起大家思考。我们有太多的时间,用在了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作品的教学研究上,在我们的课堂公开教学中,执教诗的也只限于古诗,对于现代诗以及童诗涉及的少之又少。而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也大多对诗不那么在意。在一个名学生的成长中,诗其实具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这其中,童诗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入选了十多首现代诗,可是能称得上是童诗的文本,却很有限,像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这一首:
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常常跟着我,
就像一条小黑狗。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常常陪着我,
它是我的好朋友。
有生活的经历,有充满趣味的表达,也有符合儿童朗读的节奏、韵味,读这样的童诗,语言是亲切的,心情是愉悦的,情感是真挚的,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童诗,隐藏着一颗童心在其中,无论怎样的小朋友,都会爱上这首童诗,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童诗带来的美好体验。这首童诗的作者是台湾诗人林焕彰,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诗人每天接送儿子上幼稚园,儿子想抱,诗人想让儿子走路,于是诗人想到阳光下的影子,信手得来,让儿子边走边念,说说玩玩之下一直到家。原来,童诗是可以一边念一边玩的。对此,林焕彰说:“我从来不会用艰深的语言去为难人,情感也都是稚嫩的,但我心里有儿童,每一首诗,都与孩子们平等交心。”在心里有儿童,才会找到让儿童喜欢的语言,让童诗走进儿童的内心深处。林焕彰的童诗很多都值得学生反复地、一遍一遍地读,因为这些童诗都会让学生真正喜欢。比如:
的歌儿很好听,
可是要到夏天才唱;
它们喜欢赞美,
金色的阳光。
蝉的歌儿很好听,
可是他们只爱在树上唱;
所以,一到了夏天,
树都变成了,
会唱歌的伞。
对于夏天美好的记忆,直白易懂的语言,充满童趣的联想,一个“伞”字匠心独运,写活了一种心态、一种情境。整首诗,没有写“儿童”,却让人仿佛看到一张张屏住呼吸寻找的小脸,一双双闪闪发光充满好奇的眼睛,还有一个个在树下倾听蝉的独唱的身影。
林焕彰的童诗,有一首是编在我们学校三年级校本诵读教材中,学生利用每周的诵读时间都会读到:
都是他不好
风是个坏孩子,
不肯读书,只爱捣蛋。
我在灯下看书,
他就趁我不注意,
来敲敲我的窗户;
当我抬头望外看,
他马上就溜走了。
等我再低头看书的时候,
他又来了,
害我不能专心读书。
细心观察,用诗来表达儿童的天真、纯洁,这是诗人眼中的儿童,也是真实的、可爱的儿童生活的再现。用字简单,轻松有趣,无比贴近儿童的世界,所以每当学生读到这首童诗,都会会心一笑:这不就是在写我们自己吗?读林焕彰的童诗,是一种享受,让学生走近童年的、只有自己才能明白的趣味,并在精神上获得令人回味的满足。
在学生的童年时代,应该让学生多读读童诗。人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重视童诗的教化作用。他曾经创作了很多首童诗,题材包罗万象,描写自然现象的有风、云、雾、雷电,其中“风”,就有的《好大的风呀》《初春的风》《风》《飓风》;描写动物的有《萤火虫》《燕子飞》《蜘蛛和蜻蜓》等;描写植物的有《蒲公英》《几种树》《夹竹桃》等。每一首都能看到叶圣陶先生一颗真挚的童心。他写得最美、流传得最广的一首童诗,要数《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短短四行,却把小小童心带向那遥远的、神秘的夜空和星际,激发起孩子们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和想象。这首诗也被选入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教学这首童诗时,现场弹起《小小的船》的钢琴曲,让学生在想象中飞向月亮,并把一个小朋友的剪影放在月亮投影上,在屏幕四周出现一闪一闪的星星,创设出与这首童诗相契合的课堂情境,学生边想象边交流自己看见了什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快乐地张开思维的翅膀,发现宇宙的神奇,童诗的美妙。不知不觉中,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底,也成就了一节经典的情境教学课例。为什么教得这么成功?我想最为主要的是,这首童诗本身就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且充满了童趣,老师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真切的内心感觉。学这样的童诗,难道不是非常美好的学习体验吗?
说到童诗教学,在十多年前笔者曾经观摩并点评过北京名师王文丽老师的一课。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先后带领着学生学习了三首童诗,前两首是小诗人周大观的《我还有一只脚》《活下去》,第三首是一个叫涵清的台湾小朋友写给周大观的诗《我和你》,在课堂上,王老师引导学生读、品、背、写,体会童诗背后的情感,学生从周大观短暂的人生中,发现了一颗比金子还要宝贵的童心,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惋惜和感动的童心。三首童诗如绵绵红线串起了一节真情涌动的课,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童诗里有很多值得学生吸取的营养,也有很多很多可以带给学生心灵陶冶和启迪,为什么却一直被我们所忽略呢?
女诗人陆忆敏的一首诗,诗中有这样的几句话:我有过一种经验,我有过一种骄傲的眼神,我教过孩子们伟大的诗。童诗是我们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灵对话时不可缺少的桥梁。让学生读林焕彰,读叶圣陶,读周大观,当然还有那么多璀璨如星星般美好的童诗;在我们的课堂上,让学生体验童诗的音韵、节奏,发现童诗的趣味、情感,在童诗中看见童心,看见童年世界的多姿多彩。意大利诗人贾尼·罗大里写过一首童诗《做一张桌子,需要一朵花》:
做一张桌子,
需要木头。木头从哪里来?
需要大树;大树从哪里来?
需要种子;种子从哪里来?
需要果实;果实从哪里来?
需要花朵。
做一张桌子,需要一朵花。
读着这首有趣的、又令人沉思的童诗,我们有没有想过,有时候,一首读过的童诗也会成为改变一名学生成长的一粒种子,成为向学生未来开放的一朵花呢?就让学生的变化,从今天的童诗阅读和学习开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