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三支队”,不该忘却的记忆

 哈哈狮的信箱 2022-12-17 发布于广东
​​

出品|一  苇  渡

撰文|左岸布衣

编辑|三园庄主

胶东人写的胶东人、胶东事。

三支队,全称是“胶东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

三支队成立于抗战初期的掖县玉皇顶起义。

图片

1938年3月8日,掖县县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联合平度乔天华领导的平北抗日游击队在掖县城北的玉皇顶集合,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攻打掖县县城。

9日,攻克掖县城,活捉伪县长刘子容。

同时,组建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郑耀南任支队长,周亚泉任副支队长,张加洛任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王仁斋任政治处长,李佐长为机要秘书,李勋臣任侦察队长。

图片

郑耀南

三支队下设八大处。

三支队是当时胶东最大的武装力量

三支队成立后,发展非常迅速,不久即发展到15个大队(一说16 ),人员达到3700余人,是当时实力最强、兵员最多的抗日游击队。

可贵的是,三支队自上而下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加强党的领导,支队设政治机关,大队、中队中设立政委、政指,大队建支部。

三支队建立了全省最早的抗日民主政府

在掖县县委领导下,1938年3月建立了掖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由民主人士张冠五担任。这是山东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民主政府建立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废除苛捐杂税、稳定市场、推行教育等。

三支队建有最完善的后方机构

成立财经委员会。

这个财经委员会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海银行的前身。郑耀南邀请原青岛中陆银行经理张玉田出面与郭欣农一起筹划建立北海银行。

成立兵工厂。

由孙会生负责建起了小型兵工厂,并造出了手榴弹和小型迫击炮。

办起被服厂。

生产军装、被褥等。部队很快换了新装。

三支队文化教育并重

三支队建有抗战剧团,由杨景斌、虞棘负责。同时还创了一份三日刊的抗战报,并组织了短期的抗战宣传教育培训。

上述后勤保障部门和剧团报纸后来在三支队与“三军”合并时,-同并入三军的相关机构中。

三支队的军事贡献

三支队的成立,成为国民党顽军的眼中钉,5月6日,平度顽军头目张金铭纠集招远焦盛卿、栖霞秦毓堂、莱阳刘东阳各部,分4路进犯掖县,企图一举消灭三支队。

三支队与三军、鲁东游击队八支队共同组成胶东抗日联军,三方联手,经过一个月的激烈战斗,击溃顽军的疯狂进攻,夺取了反顽斗争的最后胜利。

三支队果断净化内部。由于部队扩大规模迅速,混入队伍中的赵森堂等人野心膨胀,不但欲篡夺三军,还勾结秦启荣、王尚志等人密谋叛乱。

图片

张加洛

关键时刻,郑耀南、张加洛、李佐长三人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施,于7月4日将叛乱分子一网打尽。

这一举动,清除了反动分子,纯洁了三支队内部组织,巩固了掖县抗日阵地。也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1938年8月,三支队与“三军”完成合编,三支队编为62团和55团两个营。郑耀南任62团团长。

11月,62团改编为21旅,郑耀南为旅长,李耀文任政委,张加洛为政治部主任。

1939年3月19日,原三支队主要领导郑耀南、张加洛,李佐长调离部队,由栖霞扒头张家出发,前往鲁南,后随山东工作报告团赴延安学习。

1939年9月,5支队进行第二次整编,部队统一整编为13、14、15三个主力团。

三支队是独立形成的一支武装力量。与其他各县武装力量不同的是,在壮大武装的同时,建立了政权,后勤建设也是最完善的。

胶东走出去的4个军中,都有三支队的血脉。

郑耀南去延安后,曾任中央社会部副组长,因劳累过度,于1946年4月23日去世。

抗战胜利后,张加洛于1946年5月重返山东,任职胶东军区政治部,先后担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后任水电部政治部主任、全国人大副秘书长。

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2003年4月,逝世于北京。

李佐长建国曾任华东局党校秘书长,中共中央第三党校教育长、副校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1997年逝世。

这段历史,不该被忽略,更不应该被遗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