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要慎重对待传统节日

 山东刘福新 2022-12-17 发布于山东
原文地址:要慎重对待传统节日作者:刘锡诚

要慎重对待传统节日

2010-03-12 00: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锡诚

  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节日繁多,而且不同时代,节日也往往有所不同。节日一旦形成,得到全社会的公认,就成为广大老百姓的文化财富。在节日形成之初,其导因可能是比较单一,但在发展演变的漫长途程中,则逐渐被赋予种种文化内涵,而这些多样的文化内涵,体现和负载着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和利益诉求、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成为维系海内外华人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和节日发展演变的内在驱动力。

  当今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正面临着断裂、遗忘以及受到现代西方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冲击,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关键在于深入挖掘、阐释、宣传、传播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宣传和提高民众对传统节日内涵的理性认识。在当今社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的被遗忘了,有的在历史烟尘中被湮没了。青年一代,尤其是城市青年,误以为过节就是吃喝玩乐。而在学界也出现了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比如有的人宣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狂欢节”。这种理论之所以出现并在当下流行,完全是套用西方的文化理论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纯粹是一种误导。须知,中国人的节日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为基础的。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所谓“狂欢”,而是农耕加人伦。农耕,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学者蒋观云说过:“中国进入耕稼时代最早,出于耕稼时代最迟,这一状况决定了中国人与西方人思想和行为的不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为本的社会。在漫长的历史中,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以“天”为尊,以其为观察行事的基点。于是,才有了“天人合一”的完整理论出现,有了敬天祭天的一系列仪式。中国社会重视家族和伦理,以家族成员的绵延和承续为上,形成了一整套的道德伦理规范,因此人伦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因素。农耕和人伦这两条,无疑是破解传统节日内涵的要点。节日固然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但就其起源和内涵而言,许多节日无不是基于农时或岁时的需要;而在其发展中,逐渐被赋予了尊敬尊长、追念先祖、巩固伦常、维系道德等众多内容。节日活动使人伦家族理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社会秩序稳定和谐、普及巩固。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享受精神生活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多元化。但人们对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回归的期盼,还是有增无减。虽然每至节日均有放假,却给城市中生活的人带来了节日与假日的纠缠,使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遗忘。而生活在乡村的人们所关心的并不是放不放假的问题,而是要在节日里让全家吃一顿庆贺团圆的好饭,以及如何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地把节日的内涵传递给子孙后代。

  节日与文化的其他形式一样,不会停止在一个点上不再变化,而是永远处在嬗变之中。但这个“变”,是符合节日嬗变规律的“变”,而不是外加的。近年来,开始有人在端午节放河灯,其实这是对端午节的误导。放河灯是七月十五鬼节的仪式之一,主要的功能是祭祀那些游荡于外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骚扰村里活着的人,体现了人们乞求平安的心理诉求。端午节的意旨在驱毒逐疫,而不是驱鬼送鬼。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较为固定价值观的放河灯,在传统文献中没有发现新解前,就要慎之又慎,贸然拿来用在端午节,怕是一种误解误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