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胃黏膜脱垂症

 学中医书馆 2022-12-17 发布于广东

(一)概 述

胃黏膜脱垂症是指幽门处胃黏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而言,国内自1957年开始有关本病的报道,其诊断主要靠X射线钡餐胃肠造影检查。国外报告根据16000例胃肠X射线钡餐检查,发病率为1.3%~1.4%,而国内为1.05%~2.03%。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31~40岁占多数。本病是由于慢性炎症、水肿、恶性细胞浸润等原因引起胃黏膜皱襞肥大、冗长以及胃黏膜下组织疏松易动,以致胃蠕动时胃黏膜滑入幽门管而引起。

胃黏膜脱垂症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胃肠X射线钡餐造影时发现。因其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等同时存在,故易为其他胃病引起的症状所掩盖。本病引起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疼痛多在饭后发生,常呈阵发性,不放射,用碱性药物不易缓解,缺乏周期性及节律性。右侧卧位易发生疼痛或使其加重,有人认为此点为本病的特征表现。此外可有上腹胀满不适、打呃、烧心等症状。当脱垂的黏膜引起暂时性幽门梗阻时,则出现恶心及呕吐,也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轻者仅大便潜血试验阳性,重者发生出血性休克。

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包括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试验可呈阳性,亦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X射线检查(X射线胃肠钡餐造影是诊断胃黏膜脱垂的重要依据)、胃镜检查等。本病无并发症者施行内科治疗,如患者有幽门梗阻、反复大出血、怀疑癌变,用内科治疗腹痛不能缓解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胃黏膜脱垂症也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常见的病因有病邪犯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等。其主要病机是脾胃气机阻滞,气血生化不足,血虚无以自养则黏膜松弛,气虚无力升提则黏膜滑脱。故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宜标本兼顾,主以益气养血为大法,兼以辨证治疗。

(二)名医妙方

1.蒲辅周 香砂保和丸加减

【方药】 法半夏30g,茯苓30g,陈皮30g,炒枳实15g,炙甘草15g,鸡内金30g(炮),草蔻仁15g,香橼皮15g,制香附15g,山楂15g,炒麦芽30g。

【用法】 共研细末,每次饭后服2.1g,白开水送下。

【功效】 化湿消滞,调和肠胃。

【案例】 刘某,男,49岁,1960年9月1日初诊。经常胃脘痛,食纳欠佳,无嗳气及吐酸,大便偏燥,2~3d一次。手心常出汗,睡眠不宁。曾检查为胃窦部黏膜脱垂。脉弦缓有力,舌淡、苔秽腻。属肠胃失调,治宜调和肠胃。投以上方,每次饭后服2.1g,白开水送下。临睡前再服桑葚膏1小匙,温开水冲服。服用上方后,胃脘胀痛减,饮食增加,睡眠见安,大便正常,手汗减,脉弦略减,秽苔未净。原方加茵陈30g,服法同前。继服30剂,胃部胀痛基本消失,停药后又感腹胀但不痛,食纳、二便、睡眠均正常。原方续服,诸证消失。

【按语】 本例患者胃痛、纳差、大便偏燥,诊为胃窦部黏膜脱垂,用香砂保和丸加减,共研细末,开水冲服,取其缓图。患者年近半百,睡眠不宁,合用桑葚膏益阴安神,调理数月而获愈。

2.姜春华 活血祛淤止痛方

【方药】 丹参、当归、桃仁、三棱、莪术、九香虫、刺猬皮、五灵脂、生大黄各9g,红花6g,乳香、没药各4.5g,全瓜蒌12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活血祛淤止痛。

【案例】 某教师,胃刺痛持续年余,百药罔效,钡餐检查诊为胃溃疡及胃黏膜脱垂症。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割,胃部坚硬拒按,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边有淤斑,脉弦涩。此久病入络,淤血内停,投以上方。药后得畅便3次,胃部坚硬感消失,服5剂后胃痛已止,大便转黄,原方去大黄,继服7剂而愈。

【按语】 方中丹参、当归、桃仁、红花、五灵脂、乳香、没药、生大黄活血祛淤而止痛;三棱、莪术、刺猬皮消积散结;九香虫、全瓜蒌宽胸理气和胃。药用后大便畅,胃部坚硬感消失,胃痛止而痊愈。

3.张羹梅 清肝和胃降逆方

【方药】 姜黄连9g,吴茱萸2.4g,炒白芍12g,炙甘草3g,香橼皮9g,陈皮6g,焦白术9g,茯苓12g,瓦楞子30g(先煎),石决明18g(先煎),乌白片18片(分3次服)。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清肝柔肝,和胃降逆。

【案例】 施某,男,54岁,1959年6月10日初诊。上腹部不规则间歇性疼痛10余年。近半年来疼痛加重,食后尤剧。某医院检查后诊断为胃黏膜脱垂症。诊查:脘腹隐隐作痛,得食更剧,泛吐酸水,口苦腹胀,大便秘结。脉弦细,苔黄腻。此为肝气失疏,郁而化热,肝火犯胃,胃气上逆而成。治当清肝柔肝,和胃降逆,处以原方。服上方10剂后,胃脘疼痛已止,泛酸减少,但头痛加重。此乃肝阳上亢,原方加桑叶6g、菊花9g。三诊:服上方药后,头痛已好转。继以香砂六君子汤调治。1959年9月9日复查,上消化道已无器质性病灶。

【按语】 本案用芍药甘草汤合左金丸加味治疗。芍药、甘草和中缓急,黄连、吴茱萸清热降逆止呕。两方合用,起到清肝柔肝、和胃降逆的作用。根据临床观察,胃黏膜脱垂的主要表现是气虚,中气不足者应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本案有肝郁化火的症状,故先清肝、柔肝、疏肝,后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以补其气,使病得痊愈。

4.夏度衡 肝胃百合汤加味

【方药】 百合18g,柴胡、郁金、川楝子、乌药、黄芩、丹参各10g,蒲公英、生牡蛎各15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疏肝理气止痛。

【案例】 刘某,男,45岁,工人,1984年10月3日初诊。反复胃脘痛15年,近年来频发。曾做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服西咪替丁2个月,疼痛不解,故求中医药治疗。初诊症见:胃脘隐痛,连及两胁,呃气,得食得温痛减,纳差,餐后腹胀,泛吐清水,口苦口臭,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小弦略数。胃镜检查:幽门黏膜充血,胃窦角、伴大小弯黏膜均充血、水肿,红白相间,胃窦部前壁及后壁各有一粗隆黏膜伸入十二指肠球部,胃窦前壁见约0.7cm×0.4cm之凹陷性溃疡,白苔分泌覆盖。印象:①胃溃疡;②慢性浅表性胃炎;③胃黏膜脱垂。辨证属寒热相杂,治以疏肝和胃,寒温并进。服上方30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口臭消失,原方去蒲公英,加明党参10g,守方服2个半月,诸症消失。1985年5月2日胃镜复查:胃溃疡与胃黏膜脱垂已愈合痊愈,浅表性胃炎好转。1985年8月20日随访,胃痛未复。

【按语】 肝胃百合汤是夏度衡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方。夏度衡临证时,治脾胃常佐以治肝,治肝胆常辅以治脾胃,相得益彰。本患系寒热错杂之证,故于肝胃百合汤中加蒲公英以清热,生牡蛎、甘草收敛生肌、修复胃黏膜。诸药相伍,共奏疏肝和胃、寒热并调之效。

5.王占玺 一贯煎加味

【方药】 生地黄30g,沙参30g,枸杞子12g,麦门冬15g,当归12g,川楝子12g,牡丹皮12g,台乌药24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滋阴养胃,缓急止痛。

【案例】 戈某,男,52岁,1979年9月4日初诊。患者自1975年即患胃脘疼痛,打嗝,腹胀,矢气,食欲不振,大便时干时溏,进食后胃脘疼痛增剧,但无泛酸、呕吐等症状。虽经治疗效果不显,于1978年3月31日X射线钡餐透视,发现幽门管增宽,黏膜向十二指肠球部突出,球底呈伞状,符合胃黏膜脱垂的X射线所见。又先后于本院门诊服用四君子汤、天台乌药散、小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小陷胸汤、苓桂术甘汤、保和丸、柴芍六君汤、大建中汤、和肝汤、参苓白术丸、良附丸、桔红丸、启脾丸等均未获效。上述症状时轻时重,脘痛腹胀明显加重,且伴恶心欲吐,全身乏力,大便1d2次,伴有不消化食物,空腹时胃痛较重,无吞酸嘈杂,但不能吃生冷及辛辣食物,食后则疼痛更剧。其舌质鲜红,根部有薄腻苔,脉弦。X射线钡餐造影复查所见同上。诊为肝阴偏虚,继前医用药无效经验,改为一贯煎加味,投以原方。服药8剂后,胃脘疼痛消失,患者因左侧腹股沟湿疹,暂转治湿疹。半个月后胃脘痛等症状又发,又改投前方加二陈服4剂后,脘痛、腹胀及纳差等症状又消失。1979年10月12日复查:胃脘疼痛等症状未再发作,拟再行钡餐透视复查,惜患者不协作而未行,嘱其照上方再服12剂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1979年11月20日随访,脘痛等症状未再复发。

【按语】 胃黏膜脱垂一病,临床并不罕见,中医多以脾胃气虚论治,辄获佳效。但本案患者先以健脾益气、和胃助运等法治疗,未能取效,反伤及肝胃之阴,导致肝胃阴虚,故投以一贯煎加味滋阴养胃,缓急止痛而取效,俾数年未愈之顽疾而获愈。

6.张德超 升阳益胃汤

【方药】 党参10g,炙黄芪15g,白术10g,川黄连3g,法半夏6g,陈皮8g,茯苓10g,炙甘草3g,泽泻6g,防风、羌活、柴胡各3g,白芍10g,生姜3片,红枣7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升阳益胃,燥湿泄浊。

【案例】 管某,男,21岁,建筑工人。病胃脘痞满作胀2年余。近1个月来,痞胀加重,食后嗳气,饥则作痛,嘈杂。舌苔薄黄、质红,脉缓滑。胃镜检查见:胃底黏液糊,多量胃液潴留,胃窦水肿,皱襞增粗,突入球部,幽门松弛。提示:胃黏膜脱垂,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属饮食劳倦,内伤脾胃,湿浊中阻。予升阳益胃汤5剂后,痞满较宽,嘈杂亦减,脘痛已止。继以原方,随证加减,调治2个月而康复。

【按语】 方以参、芪、术、草,合柴胡、羌、防升阳益胃以治本;茯苓、陈、夏燥湿,和胃降逆;川黄连清余热,并厚肠胃以治标;泽泻助苓、夏以祛湿;白芍制肝以安胃;姜、枣调营卫以建中州。诸药合用,共奏升阳益胃、燥湿泄浊之效。

7.刘惠民 疏肝和胃健脾方

【方药】 炒枣仁42g,覆盆子15g,山药24g,黄芪15g,莲子12g,锁阳12g,白术15g,鸡内金18g,青皮9g,香附9g,砂仁12g,党参12g,百合12g,白及12g,浙贝15g。

【用法】 水煎2遍,分2次温服。

【功效】 疏肝和胃,补肾健脾。

【案例】 刘某,男,42岁,1958年4月20日初诊。胃口痛七八年。经常饭后上腹部发闷,有阻塞感,重时即痛,嗳气,呕吐清水,饮食一般,大便时干时稀,曾到医院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症并发溃疡病。病后睡眠不好,时有遗精。检体:体瘦,面色暗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此乃肝胃不和,脾肾两虚。拟疏肝和胃,补肾健脾。予上方服药5剂,睡眠好转,胃部胀、闷、痛等症均轻,大便偏干。舌苔黄,脉象同前。证属肝经郁热,宜用清肝泄热、养阴润便、养心健脾、理气和胃之剂。处以:炒枣仁42g,菟丝子24g,女贞子12g,当归9g,肉苁蓉15g,熟地黄15g,芦荟0.6g,草果仁2g,大腹皮12g,神曲9g,青皮9g,山栀9g,木香9g,百合12g,白术9g,鸡内金12g,水煎服。另用沉香1.5g,天竺黄2.1g,琥珀0.6g,共为细粉,分2次冲服。服药后,腹胀、胃痛明显减轻,大便已正常。舌苔、脉象已正常。郁热已清,仍以初诊方略行加减继服。

【按语】 胃病以脾胃为病变的根本,但其关系脏腑与肝、肾甚密,在五行上肝木时时克脾土,而肾与脾胃乃先天、后天之关系,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刘惠民在治胃病之余甚注重疏肝、滋肾。因肝疏木自达,火胜食自化。因此在治胃同时,还要治肝肾。

(三)述 评

胃黏膜脱垂症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同时存在,故易为其他胃病引起的症状所掩盖。只有靠X射线钡餐造影来确诊。本病也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脾胃虚弱、病邪犯胃、肝气郁结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阻滞,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故上述诸方中,多以调理气机、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法,再根据不同的兼证,或佐以消食导滞,或活血化淤,或疏肝理气,或升阳益气等法。根据上述诸案,胃黏膜脱垂症的辨证论治可概括为实证与虚实挟杂证两类。

1.实证 实者,邪气实也。治疗自当祛邪为主,针对不同的病邪,采用相应的祛邪之法。若湿浊中阻、气机不畅、肠胃失调者,蒲辅周采用化湿消滞、调和气机之香砂保和丸加减;若淤血内停、阻碍气机者,姜春华采用活血祛淤之法,投以活血祛淤止痛方;若肝气失疏、郁而化热、肝火犯胃、肝火犯胃者,张羹梅采用清肝柔肝、和胃降逆之清肝和胃降逆方;若肝胃不和、寒热相杂者,夏度衡采用疏肝和胃、寒温并进之肝胃百合汤。

2.虚实挟杂证 本病主要病机是脾胃气机阻滞,气血生化不足,血虚无以自养则黏膜松弛,气虚无力升提则黏膜滑脱,而呈现本虚标实之证,故治宜扶正祛邪为法。若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湿浊中阻者,张德超采用升阳益气、燥湿泄浊之升阳和胃汤;若因过服苦辛温燥之品而见肝胃阴虚者,王占玺采用滋阴养胃、缓急止痛之一贯煎加味;若肝胃不和、脾肾两虚者,刘惠民采用疏肝和胃、健脾补肾之疏肝和胃健脾方。

总之,胃黏膜脱垂症的治疗,首先当辨别虚实。属实证者,自当祛邪而已,然属虚证者很少是单纯虚证,往往虚中挟实,即虚实挟杂之证,所以应以扶正祛邪为法。另外,本病常常伴有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病,在治疗时应注意兼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