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陶瓷一万年|从石器时期到末代王朝

 胡繎文博笔记 2022-12-17 发布于陕西
青釉弦纹尊 商代 公元前16~前11世纪 上海博物馆

逛上博陶瓷展厅时,萌生出想法,尝试用一个图文系列记录我们的陶瓷一路来的演化、演进历程。动笔时发现困难重重。自己陶瓷、历史知识的匮乏,以及随着了解加深而越来越发现其中的博大精深,深不可测,这个“历程”远非一个“文博爱好者”可以驾驭得了的。

圜底钵 新石器时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

本想作罢,转念又一想,正好借此机会多翻翻书,多逛逛博物馆。于是,动笔,开始查阅各种资料,在几家博物馆中拍摄各个时期的陶器、瓷器,做笔记,整理信息,最终成文。粗浅凌乱……有兴趣随便看看吧。可能会有一点点收获。里面不少照片应该是蛮好看的😂。

1

玩火玩泥巴的产物——陶器起源

关于陶器的起源,看到过几种说法,但都很相似。比如其中一种是说,人们给枝条编成的篮子涂上泥巴,某次火灾将篮子烧掉,只剩下被火烧过的泥巴壳,让人们眼睛一亮。于是专门用泥巴捏成容器状,然后放入火堆中烧制。由此,最早的陶器就出现了。还有说法,是人类的小朋友用泥巴捏玩具,也是无意间被火烤过,人们发现经过火烤的泥巴玩具不会被水冲散,具备一定的隔水能力,由此专门捏出容器用火去烤。

左: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片 公元前6800年左右

右:桂林甑皮岩遗址出陶片 公元前5000年左右

均藏于上海博物馆


说法很多,都有个相似之处:无意之间。这种发明、发现,也被认为是人类第一次完全由自己创造的工具。之前木器、石器、骨器等等,原料都直接取自自然界,因形就势加工而成。而陶器则是自然材料加工后才得到制作原料,进一步制成工具。看到那一抔土,你不会把他的样子和瓶瓶罐罐联系在一起。

裴李岗文化红陶双耳壶 公元前6000~前5200年 
上海博物馆

而在我国的古籍中,则将陶器的创造者记载为同时还发明了原始农业的神农氏,这位传说中的人物。宋代《太平御览》引《周书》中的记载:“神农耕而作陶“。
2

史前的洪荒与精美——陶器演化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距今大约超过一万年。据江西省博物馆介绍,“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发现的距今约两万年的陶器……”这时的陶器,原料未经淘洗,直接由粘土烧制而成,为粗砂陶器,制作工艺也颇原始。

三足罐 新石器时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

10000到7000年前间,我国有几处著名新石器时期文化,如最早发现于河南的裴李岗文化,以及最早发现于陕西的老官台文化。老官台文化中的陶器,已经有对原料进行筛选,会有细泥陶。

裴李岗文化红陶深腹罐 公元前6000~ 前5200年 
上海博物馆

最早期的陶器,大都是泥条盘筑法制成,或者说几乎是纯手工,不借助太多工具。由此制作出的陶器,相对不会那么规整。但此时的制陶工匠依旧尽力把器物做到完美。

河姆渡文化夹炭黑陶双耳罐 公元前4800年左右 
上海博物馆

上博展出的裴李岗文化陶器、陕历博展出的老官台文化陶器,可以看到当时的匠人手工捏制、打磨、精修后,虽显原始,但已相当精致的陶器。后来逐渐创造出轮制工艺,把陶器放在转动的轮盘上来塑坯、修胎,自此,陶器制作就慢慢褪去古拙质朴,逐渐精细。

三足钵 新石器时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

如七千至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以及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虽依旧以手工制作为主,但已经有了慢轮修胎工艺,制作出的陶器精致许多。而此时的陶器原料,也从最初不加淘洗加工的黏土演变到淘洗后的细泥,由此,再加上手工打磨,制成的陶器表面光滑细腻,器型规整周正。主要出土陶器为细泥红陶,亦有不少夹砂陶器出土。

河姆渡文化夹炭黑陶敛口釜 公元前4800年左右 

上海博物馆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文化盛行,出土有大量绘制有各种几何纹、动物、人物纹的陶器。河姆渡文化则以黑陶闻名。


陶簋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 (公元前4400一 前3300年) 

四川博物院


六千年到五千多年前的前青海甘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被认为源自其东边的仰韶文化,也以细泥红陶为主,出土有大量制作精良、纹饰精美的彩绘陶器。上博展出好多件马家窑文化陶器,也是器型规整制作精良,已经不见了如裴李岗、老官台时期的稚拙。

马家窑文化彩陶鸟纹壶 石岭下类型 公元前3800年左右 
上海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彩陶几何网格纹壶 公元前2600~前2300年 
上海博物馆

稍晚一点的,最早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出土陶器则以夹砂红褐陶为主,亦有灰陶、黑陶。上博展出有崧泽文化的一只红陶大鼎,距今五千多年,是博主目前见到最早的被标记为“鼎”的器物。淞泽文化陶器也比同区域一千多年前的河姆渡陶器精致很多。

淞泽文化红陶盆形鼎 公元前3800~前3200 
上海博物馆

龙山文化黑陶盉 公元前2400~前2000 
上海博物馆

更晚近时期,就是著名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两种均以大量精美的黑陶闻名。龙山文化的“蛋壳杯”,最薄处不足0.1毫米,可见其制陶工艺的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而良渚文化也出土有非常规整、精致的黑陶。如果摆出一件没有破损且将表面浮土擦拭干净的良渚或龙山文化陶器,其优美的造型、精细的做工,会被认为是现代艺术品。

龙山文化红陶鬹 公元前2400~前2000 
上海博物馆

良渚文化红陶盉 公元前3100~前2200 
上海博物馆

最原始的陶器被认为是露天烧制的,人们直接把手工捏制出的泥盆泥罐放置在草堆中生火烧制——近现代在我国西双版纳仍有少数民族采用露天烧陶——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温度高低,对陶器质量有很大影响,于是慢慢演化出穴窑。陶器一旦入窑,精进的步伐就大大加快。穴窑方便控制温度,并产生更高的烧制温度,由此烧成的陶器,更加坚固、细密,不易透水。露天烧制,温度最高可以达到约800度,但入窑后可以达到1000度。

良渚文化黑陶高柄盖罐 公元前3100~前2200 
上海博物馆

我国新石器时期由大约10000年前开始,到四千多年前结束。之后就是我们的“文明史”,由夏王朝开端,一路走下去,直至元明清,大约四千年。这段时期陶器进一步演化、发展。并且逐步发展出“瓷器”,这一中国特有器物。上海博物馆陶瓷展厅进门处的“前言”第一句话:“陶器为全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国的创造“。

杯型口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距今6800-6000年) 
陕西考古博物馆
3

什么是陶瓷?

陶器与瓷器同源,但由于原料、烧制工艺不同,而有不小的区别。瓷器使用富含二氧化硅的高岭土、瓷土等原料,陶器则以各类陶土为原料。瓷器需要将瓷土烧至“玻化”,其烧成温度比陶器高出不少,由此,烧成后,器物性质也有差异。瓷器敲击有清脆的金属音质,胎体致密,吸水率极低,有一定透光性。陶器则常“气孔率”大,吸水率高,并且不透光。

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距今6800-6000年) 
陕西考古博物馆

另外就是“釉”的发明。“釉”是一种玻璃质,最初出现应该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或许在温度较高的陶窑中,草木灰落在陶器表面,与陶土中的一些成分熔融在一起,在陶器表面结出一层薄壳。工匠可能据此,刻意地将草木灰与陶土泥浆搅拌在一起,涂在陶器表面后才入窑烧制,于是形成了最初的“草木灰釉”。但这种釉存在不易施涂,容易剥落等缺点。后来又经大量的实验,人们发现在草木灰釉的基础上增加石灰质材料,可以使釉面与陶器粘连更加紧密,不易剥落,于是又形成了“石灰釉”。在二里岗商代早期文化层有发现施有石灰釉的器物碎片。到汉代,诞生了铅釉陶——后世唐三彩“铅釉”的前身——被广泛应用,尤其是用在明器上。颜色多为黄、褐、绿色。再往后,随着工艺进步,釉的原料也逐渐丰富,于是除青釉外,黑鲉、白釉、蓝釉,乃至后世的彩色釉,逐渐被研制成功,“釉”进入绚丽多彩的时代。

贴塑壁虎纹罐 仰韶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

4

原始瓷器

我国最早的“瓷器”被发现于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都。遗址发现有原始瓷片。到商代即有完整的原始瓷器出土。如上博展出的商代“青釉弦纹尊”,就是一只商代的原始瓷器。商代还有“白陶”,即由高岭土烧成的陶器,间于陶器与瓷器之间。

原始瓷罐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安博物院

博主在西安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分别看到有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尊”、“青瓷罐”等早期瓷器。此时的瓷器,原料采用高岭土、瓷土,但烧制温度不够,所以具备瓷器的一部分特性,而与成熟瓷器仍有差距。此时的烧制温度,经学者研究,达到1200度,而成熟瓷器烧制温度则需到1300以上。因此早期的瓷器被称为“原始瓷器”。

原始瓷尊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安博物院
5

瓷器诞生

最早的“成熟瓷器”于东汉时期在南方烧制成功——我国瓷器烧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南北各具特色——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窑址中出土的一件“青釉四系罐”,胎体洁白,釉质青润,被认为达到了现代瓷器的标准,而同时期墓葬中也出土有类似瓷器。

青釉水波纹三系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5年) 
上海博物馆

早期瓷器均为“青釉”,到南北朝时期,北朝工匠首先创烧了“白釉”瓷器。而到隋朝时期,“白釉”已经相当成熟,白度更高。此时白瓷为“奢侈品”,皇室贵族用其彰显身份。而差不多同时期,黑釉也被发明。

瓷锺 汉(公元前206年~220年)
陕西历史博物馆

青釉双系壶 汉(公元前206年~220年)
上海博物馆

最早期的黑釉依旧是在浙江地区的东汉墓葬中出土的。北方黑釉则在北朝北齐时期创烧成功。此时的青、白、黑釉均为“同根姐妹”,釉的原料相同,配比有差异,导致烧出青、白、黑不同的颜色。而南方最早烧成青釉、北方最早出现白釉,也为后世唐朝时期“南青北白”奠定基础。

青釉鸡首壶 西晋(公元265年~317年)
上海博物馆


婺州窑青釉堆塑人物罐 三国(吴) 公元222~280年 
上海博物馆


6

“南青北白”——唐代瓷器

唐代,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是当时最著名的瓷器,并称“南青北白”。南方越窑“秘色”瓷器,神秘色彩保留了一千多年,没有人知道什么样是“秘色”。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陆龟蒙,《秘色越器》)。

白釉辟雍砚 隋大业元年(605)
陕西考古博物馆
越窑青釉四系壶 (公元618年~907年)
上海博物馆

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开启,人们发现了13只青釉瓷器,以及记录这十三件青瓷的“《衣物帐》石碑”,碑文记载道:“……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即碟子)共六枚”,人们才第一次真正见到“秘色”。

秘色瓷五曲花口盘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陕西历史博物馆

白釉唾壶 唐(公元618年~907年)

上海博物馆

北方邢窑的白瓷,则以”类银类雪“享誉天下。同时还有长沙窑的“褐斑”瓷器,以及北方“花釉”瓷器。唐代陶瓷还有一大著名分支,“唐三彩”,或者叫“彩色釉陶”。三彩是上了低温铅釉的陶器,用作明器,以大量人物、动物俑及生活器具模型,为后人研究唐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大量直观的“资料”,也以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给我国古代艺术树立了难以逾越的高峰。好高好高的那种。


白釉“官” 字款三尖瓣盘 唐(公元618~907年)
西安博物院
花釉双系罐 唐(公元618年~907年)
上海博物馆

彩色釉陶凤首壶 唐(公元618年~907年)
上海博物馆

7

典雅含蓄的“五大名窑”——宋瓷

到宋代时,瓷器也迎来一个高峰——或者在很多文人雅士眼中,是后世从未企及的巅峰。宋瓷“典雅含蓄,高贵朴实”,少有纹饰,以单色瓷为主,与宋代文人的“崇雅黜俗”不谋而合。

汝窑洗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上海博物馆

宋瓷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最为著名,其中又以汝窑最受人推崇。“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方文山名曲《青花瓷》,其实是在写汝窑瓷器。“天青色”是汝窑瓷器一大特点。上博展出有3件汝窑瓷器,两只盘子一只洗,素雅莹润。而汝窑烧制当时就极难烧成,现在存世量也十分稀少。

汝窑盘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上海博物馆

官窑是宋代“京师自制窑烧造”,又以南宋官窑为“新官”,北宋官窑为“旧官”。官窑瓷器仅见于传世藏品,未见墓葬出土。官窑胎体呈灰黑或黑褐色,胎体较薄,釉层肥厚如“堆脂”,又因口沿处釉薄而漏出胎色、足底未施釉,显出“紫口铁足”。官窑瓷器还有“冰裂纹”特点。官窑瓷器“简约、沉静、典雅”,是一代名瓷。

郊坛下官窑鬲式炉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上海博物馆

哥窑瓷器最大特点则是“铁线金丝”,与官窑瓷器相似,也是由于釉面与胎体烧制时“膨胀系数”差异,导致釉面“开片”,产生冰裂纹,纹理颜色深浅不一,深者如铁线,浅者如金丝,故称“铁线金丝”。

哥窑五足洗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上海博物馆

钧窑则以颜色变化为特点,“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釉料为“乳浊釉”——相对于“透明釉”而言——也以釉汁肥厚著称,“釉如膏脂”,尤其足底露胎处,釉与胎分界线上“流釉”明显,真的是“堆积如脂”。

钧窑月白釉梅瓶 金(公元1115年~1234年)
上海博物馆
钧窑玫瑰红釉鼓式洗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上海博物馆

定窑承袭唐代邢窑,特色为“白釉”。定窑瓷器胎薄,“胎体坚致细腻,釉色莹白如雪”,与唐代邢窑不相上下,所以有”邢定不分”的说法。

定窑白釉“官”字划花莲瓣纹盖罐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
上海博物馆

宋代瓷器除“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还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州窑瓷器、“色东拉”龙泉窑青瓷、“鹧鸪斑中吸春露”的建窑黑瓷,以及初露头角的景德镇青白瓷,等等许多著名瓷器。这些瓷窑共同汇成宋代瓷器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宋(公元960年~1279年)
上海博物馆

青釉刻花围棋盒及9枚棋子 宋(公元960年一公元1279年)
陕西历史博物馆

青瓷提梁倒灌壶 五代(907年—960年) 
陕西历史博物馆

宋代之后,瓷都景德镇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最高光处,此后历代乃至现代当代,景德镇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瓷都,世界瓷都。此后我国瓷器发展历程大体上就是围绕着景德镇窑口展开。

怀仁窑黑釉油滴碗 金(公元1115年~1234年)

上海博物馆

7

瓷都景德镇的辉煌——元明清

景德镇的窑口几乎是从刚有瓷器不久,开始烧制瓷器。景德镇成为“瓷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我们熟知的一种瓷土“高岭土”,正是以景德镇一带的“高岭村”命名的。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牡丹纹碗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周边还有丰富的瓷石、釉泥、石灰石等矿藏。并且周边盛产燃烧温度可达“1200度”以上的松木,以及其便利的交通、四通八达的水系,等等一系列地理相关的优势条件,共同构成了景德镇在后世逐渐成为“瓷都”的“硬件条件”。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公元1271-1368年) 
上海博物馆

宋代的景德镇开始烧制“青白瓷”,品质极高,后人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评价。当时即有“素肌玉骨,光致茂美”的极高美誉。公元1004年,宋真宗赵恒改年号为“景德”,由于十分喜欢景德镇的“青白瓷”,将这个当时还叫“昌南镇”的小镇赐名为“景德镇”。景德镇由此一跃成为几乎可以与当时五大名窑齐名的“新兴瓷业中心“。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 元(公元1271-1368年)
河北博物院

南宋末,宋元连年征战,而景德镇群山环绕如同世外桃源般保持了和平,于是吸引了“四方远近”的制瓷工匠来到这里。文献记载显示,从宋咸淳五年(1269年)到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短短21年时间内,景德镇人口增加了40%。各地匠人聚集于此,瓷都“软件条件”也由此成熟。

景德镇窑红釉印花云龙纹盘 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
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从元代开始烧制著名的“青花瓷”。青花瓷,是以“钴料”为蓝料直接在洁白的瓷胎上绘制图案,然后施一层透明釉,最后入炉以1300度窑温烧成的蓝白相间的瓷器。即,青花瓷是“釉下彩”。“釉下彩”就是指,在上釉前给瓷胎表面直接进行用彩色料绘制图案,之后才上釉,因此才会的图案纹饰是在釉面之下的,谓之”釉下彩“。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现瓷釉具有“透明”的特性,可以使釉面下的花纹展现出来,于是有了最早的“釉下彩”。唐代长沙窑则是”釉下彩“大放异彩的开端。而后来在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最早期的”原始青花“:唐代的钴蓝料釉下彩瓷器碎片。

景德镇窑釉里红开光人物故事图瓶 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
上海博物馆

如前文所述,符合现代标准的”青花瓷“,于元朝在景德镇烧成。很久以前的“收藏界”普遍认为“元朝无青花”,那时的人们认为青花瓷出现于”明代“,所以有些依照器身书写文字可判断为”元代”的青花瓷,在当时统统被认定为“赝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方执壶 元(公元1271~1368年)
上海博物馆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一对元青花“象耳瓶”出现在“琉璃厂”,就有此经历。后被国外收藏家购入并带出国门,再之后国外学者依据此物及其他类似器物完成数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写成于五十年代的,引起世界陶瓷界关注,才使得元青花正式进入世人眼中。元代的景德镇同时还有“卵白瓷”、“红釉”、“蓝釉”、“釉里红”等多种产品。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元(公元1271~1368年)
上海博物馆

元十五年(1278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而到了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浮梁瓷局”为“御瓷厂”,专门为皇家烧造各类瓷器,被后世称为”御窑“。从此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景德镇御窑厂经历27个皇帝,约500年时间内,一直作为我国”瓷都”存在。而其余如龙泉、钧窑系等各大窑厂纷纷逐渐停烧,使得许多身怀绝技的工匠来到景德镇,一时间“工匠来八方,器成走天下”。到明末,景德镇从事瓷业的人数已经达到数十万人。并且“御窑”、“民窑”同时兴盛。官窑“精致、典雅、华丽”,民窑“古拙、野逸、灵动”,交相辉映,各有千秋。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春寿”瓶 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
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青花缠枝花卉纹盘 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
上海博物馆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延续元青花的“器型硕大,气势宏伟”,但由于缺少元代的“钴蓝色调”,普遍色泽偏灰或者黑色,被认为具有“朴素雄浑”之美。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卧壶 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
上海博物馆

到永乐宣德年间,瓷胎细腻轻薄,白度提高,并采用了进口“苏尼勃青”,成瓷后色泽“浓艳深沉”,洁白细腻。永乐时期的“压手杯”,内底心篆书“永乐年制”,是陶瓷史上第一次出现帝王年号。而此时的单色釉瓷器,如黄釉、洒蓝、甜白、铜红也登峰造极。尤其铜红釉,艳丽华美,且烧制极难。成化、正德时期尝试烧制未果,到嘉靖时期,用”矾红“代替,但不及铜红漂亮。

景德镇窑斗彩葡萄纹杯 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
上海博物馆

成化时期最著名的可能就是”斗彩“瓷器了。”斗彩“又做”逗彩“,釉下青花勾勒出纹饰轮廓,高温烧成,再以釉上五彩填入,低温烧制,釉下彩、釉上彩争奇斗艳,故曰“斗彩”。著名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当时就价值连城。明万历《神宗实录》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对,价值十万”。

景德镇窑斗彩果子纹洗 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
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五彩花蝶纹橘瓣形盘 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
上海博物馆

而整个明代,釉上五彩也是非常漂亮的一类釉色。纹饰繁复精美,颜色丰富而鲜艳。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像 明 公元(1368~1644年)
上海博物馆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则尤其以帝王的个人审美为导向。皇帝的“个人好恶、艺术修养、审美水平”直接影响瓷器烧制。皇帝经常会明确下达需求指令,由督造官绘图、制作木质模型交皇帝过目、反复调整后,才发往景德镇进行烧制。

景德镇釉里红凤纹瓶 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
上海博物馆

并且,随工匠技艺精进,技术发展,所制瓷器愈加精妙入微。且除青花外,五彩、斗彩、单色釉等等多种瓷器齐头并进。并且清代还遍寻古籍、匠人,实现了“钧釉”、“哥釉”等宋代名瓷的完美仿制。

景德镇窑仿哥石榴尊 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
上海博物馆

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河北博物院

而即使同一朝皇帝的审美往往也是多样的,尤其在位时间长的如康熙、乾隆皇帝。经常为人们所诟病的乾隆“艳俗”审美,认为乾隆时期的瓷器色彩过于鲜艳富丽,纹饰过于繁杂造作,缺少“雅致”而显得俗气。但乾隆时期也烧制有很多器形优美的单色釉瓷。

景德镇窑粉彩桃果纹盘 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
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五彩百鸟朝凤图盘 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
上海博物馆

清代的瓷器,品类极其庞杂,釉色也是丰富多彩。博物馆中的清代瓷器,一眼可见与唐宋等高古瓷器的差别,没有了一点点古拙,而件件精美,器型“规整”程度堪比现代工业化后的机器制造的产品。审美情趣也十分多样,华美、朴素,应有尽有。这是一个逐步接近现代的时代,当然也依旧有古色古香。很多时候人不会觉得,乾隆那些花花绿绿的瓶瓶罐罐,就是很漂亮啊。俗就俗吧。

景德镇窑蓝釉金银彩桃果纹瓶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河北博物院
8

结语

一篇帖子难以概括我国陶瓷从上古到皇朝终结这将近一万年的历程,博主也仅是文博爱好者,没有系统学习过陶瓷历史,确实拙笔浅墨,只能尽量做到宁有疏漏不要出错。万一没做到,还请见谅,斧正。不过里面的不少照片应该还能看,😂。

也以此为本号打算呈现的这个系列作个开篇。后续会陆续把博主在博物馆中拍到的照片,以时间远近顺序,凑出博文发在本号。敬请期待。

参考:
博物馆展品介绍、官网、官微、官方公众号提供的相关信息
戴洪文,《千年古瓷》
赵斌,《精致优雅的中国的陶瓷》
意公子,《大话中国艺术史》
文中图片均由博主摄于各博物馆
如感兴趣可亲自去博物馆,一饱眼福
(大宝贝天天见,第二百一十九天)
…………  

都看到这儿了,不点个在看点个吗?

欢迎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