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海涛668 2017-07-21

着原始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陶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创新改进,使陶瓷器不断完善丰富,使其成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瑰宝,更由于中国陶瓷独领风骚的发展创造,更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的文明代表。让我们回顾下在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里程碑,看看中华文明曾走过的一个个不凡的脚印。

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 旧石器时代(约200万-2万年前)

  • 陶器的出现

在遥远的数万年前,一个原始部族在用火烧制食物后,一个人发现火烧烤过的泥土变得坚实又牢固,于是大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摸索调整,经过多少岁月的尝试,终于制造出了第一个陶器。这个陶器出现在具体什么时候,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几万年前,也许是几十万年前,甚至更早……

2012年6月28日美国的《科学》杂志上,中美科学家对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一个大陶碗的碎片进行了鉴定,认为这些碎片距今已有两万年历史,确认为现今世界已发现的最早的陶器。

图2: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陶片标本

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 新石器时代(约2万年-4000年前)

  • 白陶的出现

陶器的发明或许是在不同的地区独立发明、陆续出现的,也可能是传播继承来的,但每个部落依旧是就地取土,烧制属于其部落、属于其活动区域的陶器。于是,某个部落用其活动区域内的一种土烧制出一种白色的陶器。这种陶被称为“白陶”,而这种土就是后世瓷器主要的原料瓷土(高岭土)。但由于此时的技术条件还不成熟,烧制温度只能达到950-1050℃,达不到1200℃以上的烧结条件,所以这种器物还不能升级为瓷器。

图3:大汶口文化·白陶鬶·台北故宫

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 商代(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

  • “石灰釉”发明,原始瓷出现

历史一步步前行,人类社会一步步发展,终于到商代,人类发明了一种后世称为“石灰釉”的物质。人们发现有这种物质的陶器不在渗水,盛放的东西也不容易被污染了。于是“原始瓷”便出现了。但对这种器物,目前人们仍然莫衷一是,称其为“釉陶”“原始瓷”“青釉器物”众说纷纭,仍不能成为公认的瓷器。

图4:商末周初·原始瓷双系罐·山东省博物馆

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 东汉(公元25-220年)

  • 青釉瓷器烧制成功,公认的瓷器正式出现

又经过千年的发展,到东汉时,一种含铁量在2%以下,烧成温度达到1200-1270℃的青釉瓷器烧制成功,它胎质紧密,釉色光润。这便是第一件大家所公认的瓷器。瓷器正式粉墨登场了。

图5:东汉·青釉四系罐·山东省博物馆

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 唐代(公元618-907年)

  • 透影白瓷出现

到了唐代,邢窑和定窑烧制成功了“透影白瓷”,这种瓷器更加符合当今国际上通用的定义瓷器的标准——透影性。中国瓷器的发展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图6:唐·邢窑白瓷梅瓶·故宫博物院

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 宋代(公元960-1279年)

  • 瓷器达到高峰,“石灰碱釉”发明

历史发展到宋代,瓷器达到一个繁盛的时期,各种品质优良的瓷器相继出现,各地瓷窑百花齐放。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成为后世追捧、模仿而无法超越的经典,磁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建窑等都达到了其各自的历史巅峰。整个时期的瓷器发展蔚为壮观、只让人感叹“何其精彩!”

图7:北宋·汝窑水仙盆·台北故宫

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此时,龙泉窑的师傅们改进釉色,发明了一种“石灰碱釉”,又一次推动了瓷器的发展。这种釉高温粘度大,不易流动,釉层较厚,釉面光泽柔和,无刺眼感觉,降低了烟熏和裂釉的倾向。

图8:南宋·龙泉窑荷叶盖罐·四川宋瓷博物馆

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 元代(公元1271-1368年)

  • 青花、釉里红发明成熟

人们通过对釉下彩的不断改进完善,发展成熟了青花、釉里红等品种,青花作为一种瓷器的主流产品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虽然青花在唐宋就以初见端倪,但成熟的青花瓷依旧广泛地认为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图9:元·青花云龙纹大罐·东京国立博物馆

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

  • 瓷器发展到鼎盛时期

到了明代,中国瓷器的发展开始更加集中到景德镇,景德镇更多地肩负起中国瓷器的发展。红釉、蓝釉等各种瓷器不断完善乃至成为珍品,到了清代各种仿生瓷更是惟妙惟肖,汇集了色地珐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青花、松石釉、、窑变釉、斗彩、冬青釉暗刻、祭兰描金、开光绘粉彩、仿官釉、绿釉、珊瑚红釉、仿汝釉、紫金釉等15种施釉方法,16层纹饰的“瓷母”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至今让人无法望其项背。

图10:清乾隆·各色釉大瓶(瓷母)·故宫博物院

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

***说明:本文参考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冯先铭《中国陶瓷》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