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的进阶方式

 新用户65120Joi 2022-12-18 发布于山西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祸患积于忽微之间。

原曾想,热学部分新课时为了考试进度问题,过得快了一点,一轮复习末时通过习题再强化吧。谁曾想,变主播了,但不是带货的,而是兜售“非物体”符号和想法的。课时长了,进度反而慢下了,布置看书钻研基础知识的任务就是不愿意认真完成,老想着在高难度的题上修炼,可是没有西毒倒炼的硬件基础。碰到卡壳就要抓狂,解答问题都是看数据算错哪儿了?力的方向对了没?受力分析对不对?动量为啥就不守恒呢?使人脑壳疼的些书本中就有的基础问题。

为何宁愿张口也不愿翻书自己一探究竟呢?我很怀疑是电子设备在手了,找个能明正言顺聊天的由头。不经过自己大脑思考清楚的知识,都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考试拿分的题目,并不是真的懂了考查的知识点,有的纯属撞大运。

一直不明白为啥就不自己钻研书本寻找答案呢?非要“不耻上问”?今天忽然有所感觉,

把答案写在题目下拿分的感觉使人很有成就感,而静下躁动的、迫切的、想秒杀拿分的心,却很难。正如科研工作者,搞基础研究很苦,和搞应用的相比,好像不见有现成的可视、可获利的产品,因此为了生计之顾,不敢轻易踏入基础研究的深渊。也有点类似与运动员的锻炼体能,这段时间的世界杯,进球的欢呼声使人羡慕、仰视,但为了完成一个进球背后流的汗水,估计很少人去想像了。看见盛开的鲜花使人很兴奋,倘若把藏在地下输送养分的花根拿出来让欣赏,估计会被认为精神方面患了某种不可描述的疾病。

但我们理性地思考一下这个能使耳朵生茧的道理。没有基础研究的辛勤耕耘,应用方面何来重大突破,基础研究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应用层面的水平。没有训练时的汗水,球场上何来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无根之花能开吗?

难题的难还是难在基础之难,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认识到了一定深度,难题也就被分解成易题了。为何理科的做题叫解题呢?不就是把一个大整体分解成一堆“小零件”吗?零件也不认识,性能也不了解,敢拆?能拆得开吗?扯开了能组装完整吗?考试中不会做的丢分题,不就是如此这般把分极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的丢了吗?

有了一定的习题为辅助,再仔细研读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捅破了好几层窗户纸的感觉。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学以致用”学法,有了习题为素材,基础知识在解这个题目中是如何体现其价值的,就会有一种心领神会的心流体验。有过一次这种体验就会产生主动翻书钻研基础知识的冲动,这好像就迈入了另一种学习的境界——主动学习。一但主动了,还会担心学不会?学不好?还能不每天超越自己一点?还用担心成绩?大学?

静下心来认真钻研上一个疑难问题,就走上学习的康庄大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