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禁海的主要原因,让中国失去了领先世界的机会。

 炫叶楓雪 2022-12-18 发布于广东

其实这个话题是很沉重的,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实力和智慧,也间接的促进了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但凡事皆有两面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郑和七下西洋也带来了一些对于当时明朝发展不利的因素。

郑和,本姓马,回族,今云南晋宁人,小时候随父亲去过麦加,后来因居住地区战乱被捕捉到宫里做了太监,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受到永乐帝的信任,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先后七次下西洋。

郑和

当时的明朝统治者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后世评价远迈汉唐,尊称为永乐大帝。由此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皇帝,并且对于外来新鲜事物的判断和看法有着超乎常人的大局观,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大背景下实属不易。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郑和六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七下西洋路线图

从郑和航海的路线图可以看出当时航海涉及的范围之广,可谓是15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前世界最大规模的海上探险活动了。郑和在七次航海过程中剿灭海盗,建交外邦,交流商品,引进农作物,树立大国形象,这些就不一一细说了,确实给明朝当时国内的风气引进了一股清流,不同文化的冲击对于社会的发展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好处的。

但可惜的是明成祖朱棣对于郑和航海的初衷就已经决定了这条路并走不长远,至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走不长远。为什么?因为通商谋利不是郑和开辟海路的第一目的。咱们来看看在同时期欧洲各国,也就是真正的西方文明在干些什么。当时整个欧洲的大背景,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像莎士比亚、达芬奇、拉斐尔、但丁等等著名人物。欧洲内部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意大利出现银行,代表教会力量的条顿骑士团被击败,可以说当时欧洲正处于文明和经济结构变化的蓄力阶段。1415年,葡萄牙占领了北非的一块土地——休达。并将这块土地纳为殖民地,殖民地带来的商业好处初见端倪,从此欧洲一步步走上了嗜血的殖民扩张与掠夺道路。

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图

以上可以看出欧洲的航海行为是建立在商业和掠夺财富的基础上,而郑和的航海之路受制于当时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掠夺是不可能的,通商的目的有,但可惜不是第一目的。史书《广志绎》上面记载:”明初府库充溢,郑和下西洋时,赉银七百余万,十载后仅剩百余万。”每年大致花费有六百万两,相当于明朝年财政的四分之一,七年共4200万两银。当时吕宋国进贡十只孔雀,明朝为了展现大国风范和感谢,居然还要赏它千两黄金。商人说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行为,是慈善。一直赔钱的买卖岂能长久?

而且从两张航海图可以看出,当时的郑和航海路线并未涉及到欧洲,也就是说郑和舰队之多,兵力之壮,武器之强,并没有和当时的欧洲文明发生碰撞,也可以说和另一个文明的实质性交流失之交臂。郑和七下西洋共计28年,如果时间再延续的长一些,所涉及的航海范围更广一些,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的。

纪念郑和下西洋邮票

可惜,留给郑和与明朝走进世界的时间不多了,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明宣宗朱瞻上位,郑和开始了他最后一次的航海之路,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不幸因病去世。没有了明成祖朱棣的支持和郑和的去世直接让反对航海的大臣们找到了反攻的机会,不少大臣纷纷上书,将郑和下西洋称为“弊政”。而且当时的明朝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财政支出已经不允许再有这方面大规模的支出了。而且明朝作为当时科技和文明的领先大国,在郑和航海之路上并没有感受到其他文明带来的冲击力。至此中国的远洋航海之路戛然而止,明朝开始了海禁。

试想一下,如果明朝后期延续了郑和航海之路,建立了稳定的航海贸易局面,明朝作为当时文明领先的大国就算不掠夺不殖民,单从航海贸易上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收入,如果再和当时的欧洲文明产生交流,不管从科技还是文化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许如果这样,中国当时就不会走向衰败,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改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