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

 访古游记 2022-12-18 发布于广东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路。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位于黄埔港附近,也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军校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黄埔军校旧址是反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和承载革命精神的代表性史迹,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校本部旧址
孙中山先生故居
孙总理纪念碑

国保标识


校本部

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胜利的果实被地方军阀窃取,孙中山先生为实现共和,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先后发动了反袁、护法战争等,均未获成功。鉴于过去长期依靠旧军队进行革命而屡遭失败的痛苦教训,孙中山先生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民国十年(1921)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时,建议创立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民国十二年(1923)2月,孙中山先生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相关阅读:广州大元帅府旧址),创办军校的事情提上了日程。民国十三年(1924)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港附近的长洲岛上,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宋庆龄等人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合影
民国十三年(1924)6月1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军校由孙中山任总理、蒋中正任校长及廖仲恺任国民党代表,组成校本部的最高领导机构,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目前开放的军校旧址有校本部、孙中山先生故居、孙总理纪念碑等。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黄埔军校所在的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相关阅读:白鹤岗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环境较为安全。长洲岛远离市区且交通不便,可以避开盘踞广州的滇、桂军阀的控制和干扰。校本部用房使用原清广东陆军小学堂的校舍,节省了人力和资金。校本部曾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存建筑为1996年广州市政府在国家文物局“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的指导下重建的。

大门
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风格朴实简约,通体白色的欧陆式建筑,为黄埔军校创办时增建。现大门是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
大门
大门门额上挂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白底黑字“陆军军官学校”横匾。

“陆军军官学校”横匾

大门前设两个木制的岗亭,门内左右各有一间卫兵室。卫兵室的外墙上写有孙中山先生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卫兵室
卫兵室为砖木结构,造型简单,是卫兵队的驻地,内设床铺,供值班卫兵休息。卫兵队隶属军校管理部,担负着长洲岛和军校的卫戍任务,卫兵日夜轮流值勤。

卫兵室

卫兵室内
二门
大门内为黄埔军校的二门,是原清广东陆军小学堂的大门,砖木结构,1996年复建。在军校成立时期,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介石手书“亲爱精诚”校训。
二门

二门背面

管理部
军校管理部在二门内办公。管理部负责庶务、交通、交际、卫戍等事务,管理陆军、监狱、军乐队、消防队、电信队、风纪、军纪、清洁等。规定主任必须早晚巡视学校四周,发现问题立即会同军需处整理。军校创办初期,林振雄任管理部主任,陈适任副主任。
管理部外景
管理部合影

大花厅

校本部重建于1996年,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呈目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四排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

校本部

二门内是一道连通三进的通道,位于军校中间,被称为大花厅。官长政治教育、特别讲演、纪念周活动均在此进行。每周都安排普通讲演或特别讲话,各职员均须到场听讲。民国十四年(1925)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此设立灵堂,供师生们致祭。
大花厅

二进大花厅

三进大花厅

大花厅内现摆放有复原的大木桶,名为太平桶。军校创办初期,校内没有自来水。管理部每日雇请四五十名挑夫从江边挑水倒入大水桶内,以供使用。由于同时可作消防用水,故又称为太平桶,在每进房前配置若干个。

太平桶
总理室
西路一进设有总理室、校长室、秘书处、校本部办公室和政治部。总理室是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军校办公休息的场所。室内陈设比较简单,房间中央有一张圆桌,桌上铺着白色的桌布,摆着一瓶花。北面的窗前,置有一张办公桌,南面的窗边,则是为孙夫人宋庆龄准备的梳妆镜。
西路一进
总理室

校长室

民国十三年(1924)5月,蒋中正为黄埔军校首任校长,校长室为校长办公和小憩之处。内部摆设均为依照旧影复原的,墙上贴有《第一期学生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

校长室

秘书处

秘书处位于校长室旁边,负责全校教育训练的考察、审核,部队编制组织及调遣、演习、校阅作战计划,以及人员升降、任免、调补、铨衔、考绩及人事、典守印信、保管机密文件等事项。蒋中正的中文秘书张家瑞、英文秘书王登云也在此办公。

秘书处

秘书处合影

校长办公厅
校长办公厅亦称校本部办公厅,因黄埔军校后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地开设分校,故把设在黄埔的军校称为校本部。校长办公厅负责军校的人事、教职员工的薪酬、财务会计和运输交通等工作,各个部门和分校交上来的报告都先由校长办公厅处理。同时这里也是校长与教官们开会的场所。

校长办公厅

办公厅也是党代表廖仲恺的临时办公室。党代表直接参与领导军校,推行国民党的方针政策。军校创办后,廖仲恺突出政治建设,他提出选学员要以政治为第一标准,并且通过各种途径选派一些共产党员为主的先进分子,充实到军校各级政治机构的领导岗位。尽管身兼多职,廖仲恺还是常常亲赴军校作政治报告,给学生讲授《帝国主义侵略史》。
校长办公厅近景
政治部
政治部位于总理室楼下,负责政治教育训练,设指导、编纂、秘书股,后改为总务、宣传、党务科。政治部是黄埔军校的首创,是区别于旧军校的重要标志。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熊雄等先后担任主任。
政治部外景
政治部办公室
政治部合影
教授部
教授部位于第一进二楼东边,专司教授学生事宜,设学科及各课主任教官若干名,负责计划教育、审订教案、课程编审、教材征集、教授实施、成绩考核等。主任为王柏龄,副主任为叶剑英,战术总教官为何应钦。1925年1月,教授、教练二部合并为教育部。
教授部

教授部合影

教练部

教练部办公室位于西路二进,与总理室、校长室正对。教练部设有主任、军事教官、特别官佐办公室一共五个房间,办公室比教授部多,这是教练部的职能决定的。教练部专司学生训育、教练、射击、技术、演习、校阅等计划实施及考核事宜,统辖各学生队,设各课主任教官和教官若干。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

教练部

教练部合影
教练部负责军事训练中的技术性科目,在课堂讲授理论后,马上进行实地练习,理论和实际交替进行、相互补充,实现知行合一。军校除了操场上的制式教练外,还特别重视军事演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融入战场,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也是黄埔军校成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入伍生总队部
入伍生总队部位于东路二进,共五间。除一间为总队长室外,其余四间都是各队的办公室。入伍生教育于第三期开始实行,入伍生部于民国十五年(1926)3月设立,首任部长为方鼎英。第三期入伍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冬在广州、上海等地被招收,次年1月相继成立第一、第二两营,编为第一总队,由王懋功为总队长,张治中为总队副。后又续编第三营。因王懋功有其他任务,4月由张治中代理入伍生队总队长,担任全队入伍生之训练。
入伍生总队部
入伍生训练时间为三个月,期满后,继续接受军校六个月的正规教育。入伍生阶段是军校的预备教育。训练的目的,在于灌输军事学的基本原理,养成学习者恪守军纪的习惯,领悟军营生活及各种勤务,奠立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基础。入伍生期满后,则进行升学考试,考试合格的学生编为正式学生。
校长会客厅、官长集合室
校长会客厅、官长集合室位于中路第一进二层。这里是校长接见宾客的地方,又是官长集合场所。

校长会客厅、官长集合室外景

会客厅西墙上悬挂有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的照片。室内悬挂的“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对联,是于右任赠蒋中正的。
校长会客厅、官长集合室
官长饭厅、大会议厅
官长饭厅位于中路二进二层,是军校教职员、官长、教官、指挥官用膳的地方。前面摆放着几张圆形饭桌,为主要长官用餐的餐桌。后面是方形饭桌,为普通长官用餐餐桌。官长饭厅的墙面上挂有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的画像。

官长饭厅外景

官长饭厅

蒋中正等校领导也在此与大家一起共进餐。每次就餐,由当天的值星官发出“开动”口令后,大家开始用餐。校长蒋中正用餐时间一般为十分钟,只要他放下筷子,其他长官也不敢再吃饭了,可见校长的威严渗透在军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办学经费欠缺,这里也是军校的会议室,许多重要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
主要长官用餐的圆桌

书报阅览室

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满足学生求知欲,军校设立了书报阅览室,订阅了一批报纸和进步书籍、杂志,供学生课余休息时间阅读。书报阅览室这一设置大受学生们的欢迎,每天午饭后的40分钟休息时间,学生们都争相涌向书报阅览室,如果来晚了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黄埔军校先后出版过大量刊物,如《黄埔日刊》、《黄埔潮》等。这些刊物在书报阅览室内,学生们总是争先阅读。

书报阅览室

书报阅览室墙上挂有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三位领导人的照片,除此之外还挂有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被誉为“军校牺牲第一人”蔡光举和军校学生合影的照片。另一侧还挂有“中华干城”四个字,意为“做国家的守护者”。

阅览室前壁

自习室

每天晚上7时至9时为军校学生自习时间。学校专门开辟自习室,购置各种书籍及出版物供学生自学参考。

自习室

同时,除军校所发书籍之外,未经准许的私置书籍不得带入阅读。但在学校训令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学生皆可阅读。
自习室桌面复原的《突击周刊》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内摆放着大通铺、硬板床,上面铺了白被单,军毯叠的整整齐齐,墙面上挂有遮雨的斗笠,靠墙的木搭板上放着整齐的军服、脸盆和口盅等物,摆设都非常整齐。军校开办时,经费困难,学生的生活非常艰苦,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可以住在宿舍里面,大部分学生住在岛上其他地方用芦席搭成的棚子里面,床则是用竹子搭成的。

学生宿舍外景

学生宿舍

军校对学生的内务要求很严格,要整齐划一。在学生宿舍,有《寝室规则》八条,每早闻起床号音,速即起床着装,按照规定的样式整理被服物品,寝室内不得任意抛弃不洁之物及污化墙壁、锤钉挂物。每晚熄灯号响,一律就寝,不得谈话喧哗、影响他人。学生们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九点半熄灯就寝。正是这样严格的要求和习惯的培养,养成了军校学生生活规律、喜好整洁、办事不拖拉等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

学生宿舍置物架


孙中山先生故居

孙中山先生故居位于校本部西侧的码头边,是一座面向珠江,坐北朝南,风景秀丽的二层小楼。此楼原为清代粤海关黄埔分关办公楼,后因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办期间多曾在此休息和办公,故俗称为中山故居。民国六年(1917),孙中山先生发动护法运动,从上海南下广州时,曾在此休息。军校开办初期,孙中山先生到校视察时,一般只是在校本部总理室休息和办公,晚上就会赶回市区的大元帅府。民国十三年(1924)8月。孙中山到军校视察第一期学生训练情况时,军校有关部门考虑到校本部学生日益增多,恐怕会影响到孙中山先生的休息和办公,于是将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兼卧室迁到了这里。此后,孙中山先生到校视察、休息和办公以及接见教官和苏联顾问,也都是在这里。
孙中山先生故居

民国十五年(1926)3月,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规模扩大,原有的校舍不够用,校领导决定将这栋楼改为教官宿舍,称为“学海楼”。教官张秋人、萧楚女、高语罕等曾在此居住和办公。萧楚女的《社会科学概论》就是在此完成定稿的。民国十四年(1925)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后,次年军校政治部在这里召开第五期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提议将这栋楼改为总理革命博物馆和总理纪念室,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同时,在孙总理纪念室和孙总理纪念碑之间建筑水泥道路。11月12日,正值孙中山诞辰62周年之际,陈列馆正式开幕。军校第七期时也曾在这里开设临时医务所,楼下为医务室、门诊部,楼上为病房。

孙中山先生卧室复原

民国十九年(1930)军校迁往南京,小楼无人打理,日渐荒芜。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军侵占广州,轰炸长洲岛时,小楼被毁坏的残破不堪。民国三十八年(1949)7月,蒋介石从台湾到广州与李宗仁研究收拾残局时,重游了使他发迹的“风水宝地”——黄埔岛。一天,他命令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梁华盛(黄埔一期学生),通知在广州的20多名毕业于黄埔军校、身居军政要职的官员来这里开会。会议由原军政部长何应钦主持,主要是研究当时的军事形势和军需供应,以及撤离后的安排。据参加这次会议的黄埔第四期政治科学生何崇校的回忆:当时的会议准备的很匆忙,小楼相当残破,甚至连为会议赶制的楼梯和新安装的门窗都来不及油漆,仍是原色。当时蒋介石在珠江中的舰艇上,等参会人员到齐后,从码头登岸,直上二楼听取汇报。会议全程笼罩着阴霾。汇报之后,大家请蒋介石训示,蒋不满得说:“形势弄成这个样子,还有什么好讲的?你们就知道要枪支弹药,要钱要军械,可是形势仍不能扭转,有什么用,都是你们不争气,以后再不争气,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蒋介石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黄埔军校的学生不争气,却将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掩盖了。

孙中山先生故居正面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接管了这栋楼。50年代初,孙中山先生遗孀、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南下视察时,曾到此参观。1952年,海军黄埔港湾勤务处根据宋庆龄的意见,按照原海关旧址的原样重建,将原来的木楼梯从侧改到室内,总体格局保持原貌。

重建碑

1984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立。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徐向前元帅题写了馆名。

徐向前元帅题写的馆名


孙总理纪念碑

民国十四年(1925)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噩耗传来,军校师生为之哀痛。民国十七年(1928),修建总理纪念碑的事宜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军校师生自动从每月的伙食费中每人捐出两、三毛钱,有的教官甚至把整个月的薪金捐出来。教育长林振雄具体负责筹备建碑工作。10月11日上午,军校代校务何遂率领全体师生,在八卦山举行孙总理纪念碑奠基典礼。建碑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平整山头,建筑塔碑;第二期吊装铜像,举行建筑典礼;第三期把总理铜像下的大平台铺以岩石块,砌上山的水泥步阶,并以铜像为中心,进行全面装饰。历时两年多,于民国十九年(1930)9月26日竣工,并举行了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暨第7期学生毕业典礼大会。
孙总理纪念碑
孙中山铜像高2.6米,重约1吨,安放在约40米的碑座上,比例明显失衡,这是因为建立碑座时铜像尚未运到,黄埔师生修筑了雄伟的基座,铜像运到时也只好沿用原碑座。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四座铜像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铜像在广州立有两座,另一座位于中山大学(康乐园早期建筑)。
孙中山铜像
铜像下的碑身正面嵌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金色的隶书大字,是国民党元老、民国书法大家胡汉民的笔迹。
孙总理纪念碑
碑的西面刻有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这是民国十三年(1924)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颁布的书面训词。北伐成功之后,中国国民党选择训词作为党歌歌词,即 《三民主义歌》。民国十九年(1930),国民党党歌成为代国歌。民国二十六年(1937)6月3日,《三民主义歌》被批准成为国歌,民国三十二年(1943)正式确定。

总理训词
碑的东面刻有总理遗训:“和平,奋斗,救中国”。孙先生一生为革命奔走,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富强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弥留之际仍然不忘救国救民的事业,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呼喊着:“和平···奋斗···救中国···”先生去世后,军校师生将这几个大字刻在纪念碑的东面,激励着继往开来的革命仁人志士。
和平,奋斗,救中国
碑的背面刻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的《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阙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这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军校师生继承先生遗志的誓言。
总理像赞
纪念碑下的八卦山北侧从山底到山顶的山壁护坡用石材砌筑,护坡筑有两道交叉的台阶,与纪念碑形成一个“文”字,即中山先生的名字,以示纪念。护坡下部镶有仿蒋中正手书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亲爱精诚

黄埔军校自建立以来,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成为国共两党的将帅摇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广大黄埔学生在平定叛乱、东征、北伐、抗日等历次战争中功勋卓著,走出了左权、徐向前、林彪、刘志丹、罗瑞卿、周士第、陶铸、赵一曼、赵尚志、杜聿明、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范汉杰、谢晋元、廖耀湘、阙汉骞、戴安澜、王耀武等一大批著名将领。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逾二十万,至抗战后仅存一万一千多名,阵亡率高达95%,其中大部分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据统计,黄埔学生仅在抗战中阵亡的少将以上军官就高达100多名。碧血千秋,英魂长存,黄埔军校“爱国、革命、牺牲、团结、负责、奋斗、奉献”的精神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军官高等教育班毕业证

民国二十八年(1939)第十四期步兵科毕业证
民国二十九年(1940)第十六期步兵科毕业证

中正剑(1941-1942年第十七期毕业纪念)

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纪念佩剑以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身份颁发,剑柄一侧镌刻“校长蒋中正赠”或“校长蒋中正授”的字样,另一侧镌刻军校名、学生期别和姓名等信息,剑身上刻有“成功”、“成仁”字样,因此又常被称为中正剑或成仁剑。
1949年第二十二期二总队同学录
预备军官训练班第三期同学录

毕业纪念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